天祝县松山滩牧民搬迁英语作文

近日,记者来到武威市凉州区寺坝镇北仓9组,这里居住着天祝藏族自治县祁连乡石大坂村50户山区农牧民拆迁户。

走进新移民村老满江道嘎的家,宽敞明亮的新房里各种家具一应俱全。蒋道嘎激动地说:“2010年春天,武威市委书记霍来到石大坂村,问我愿不愿意搬到四川去?我说好啊,我们早就盼着搬下山了!火书记说,下山入川,不仅是为了让你们这一代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也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过上更好的生活。霍书记的话应验了。在政府的支持下,每家都盖了新房,每家都建了养殖大棚养羊,剩下的土地用于玉米制种。现在收入高了,日子越来越好了……”

2010以来,武威市委书记霍多次到天祝县神神山区考察调研。贫困村的现实,让霍深感神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发展生产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移民搬迁成为从根本上解决高海拔地区农牧民贫困问题的最佳途径。霍提出,要站在执政为民的高度,设身处地为深山区农牧民着想,加快深山区农牧民搬迁,对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生活条件特别差的群众,用3至5年时间,逐步实现农牧民下山入川、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

要实施下山入川工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往哪里搬。经过多次调查研究,我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一批农场、林场进入了霍的视线。这些农场、林场设施齐全,农业基础比深山区强。如果把一些贫困的农牧民迁到这里,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无疑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于是,市委下定决心,在各种压力下,清理收回了市、区、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72个农场、林场。2012年,武威为天祝县无偿划拨7个城市农场、林场,总面积6053亩,搬迁祁连、马丹、毛仓等乡镇深山区农牧民348户1人,人均耕地2亩,每户建日光温室1座,养殖温室1座。2013年,武威协调划拨黄羊河农场土地3632.5亩,用于集中安置天祝县马丹、哈西、大红沟等乡镇370户1478人。到6月10,新房全部完工,移民陆续入住。

凉州区原黄羊水管处农场,是天祝县祁连乡茶山村的聚落。移民村村民吴向记者讲述了他2010下山入川前的生活。茶山村位于海拔近2800米的祁连山上。是土梁旱沟,村里贫困达到90%。让村民苦不堪言的是饮水困难。村里的男女老少经常跑到5公里外的山脚下取水。如果遇到雨雪天气就更难了,而且经常有人因为在路上翻了水桶而伤心。除了喝水难,看病也难。村民一直有的药就是止痛药,大病小病都带着。孩子上学更难了,有的干脆放弃学校去务农。“下山到四川,搬到这个农场后,政府帮我们盖了新房。我家四口人分了8亩地,4亩果园。去年我只种苹果就赚了近两万。今年的收入甚至比去年还多。生活蒸蒸日上。”说起今天的生活,吴充满了喜悦。

天祝县坚决贯彻落实武威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下山入川工程的决策部署。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藏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全县搬迁安置期间,以各类生产要素相对集中的金强川综合经济发展核心区为重点,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树立规模化配置、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发展的理念,遵循合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和荒滩荒坡,通过集中收回、统一规划、统一调整、统一建棚、统一补偿等方式,加快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盘活土地资源。

黄草川生态聚落就是这样建成的。黄草川位于庄浪河下游的华藏寺镇,地势平坦。天祝县搬迁安置马丹、毛仓、垛石等9个镇深山区农牧民180户816人,每户按新建农房1栋、日光温室2栋、养殖温室1栋标准建设。

近日,记者在这里看到,昔日的荒地不复存在,一排排藏式风格的新农房整齐划一;通村水泥公路宽敞平坦,两旁树木葱郁;每家屋后的日光温室一个接一个,规模很大,有的种蔬菜,有的种葡萄;养殖温室正在建设中。三年来,全县流转移民建房和产业发展用地7676亩,为移民群众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使群众迁出、留得住、发展致富,天祝县在实施下山入川工程中坚持规划先行,先后制定出台了《下山入川工程移民搬迁规划》、《果蔬日光温室产业发展规划》、《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把种植业作为移民安置的首要任务。该县根据各安置点实际,从特色产业和产品的培育发展入手,遵循“设施农业、草地畜牧业”的主要生产模式,遵循“适地适种、适地适养、适地适菜、适地适果”的原则,以每户3亩棚的标准,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培育建设规划,着力培育产业发展体系。目前,安置点已逐步形成以日光温室、养殖温室为主,劳务转移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三年来,全县先后建成华藏寺镇洪大口、松山镇黄草川等24个易地扶贫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成日光温室、养殖大棚4897个。每家每户都有稳定的增收产业,家庭收入达到了两三万元。

生活在天柱山区的农牧民基本上靠天吃饭,收入有限,没有家庭经济积累。大多数人有搬家的意愿,但没有搬家的能力。天祝县通过“优惠政策推动、项目资金扶持、加大产业引进、基础设施推进、小额贷款帮扶”等措施,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资金整合和项目倾斜,最大限度减轻群众负担。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该县采取整合项目、财政补贴等措施,建设集中安置区,安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发展设施农牧业的移民户享受当年县里出台的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和农机补贴政策,县财政对新建标准日光温室每栋补贴9000元,养殖温室每栋补贴6300元;在住房建设、游牧民定居一体化、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上,人均补助达到654.38+0.3万元;对迁入县城的移民,统一安排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每户给予5万元补助;优先协调解决拆迁户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和双益贷款。所有移民五年内继续享受原居住地退耕还林还草奖励和补助政策。同时,解决搬迁群众在户籍、入学、养老、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方面的后顾之忧。2012年,全县完成搬迁10086人,总投资2.98亿元,有效解决了群众搬迁资金短缺问题。

三年来,天祝县移民搬迁4267户18266人,实现了“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的目标。今年,该县计划搬迁移民8886人,截至9月底,已搬迁移民7000余人。

根据移民区的地理环境,县城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新农村示范村,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当地群众的出行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同时,增收致富步伐加快。按照“设施农业、草地畜牧业”的主要生产模式,努力培育和发展以果蔬为主的设施农业和以温室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全县累计建成农牧业设施5.6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8万亩,养殖温室3.85万亩,累计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小区)256个。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左右,是搬迁前的5倍多,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000多元。三年共退出土地76.6万亩,牲畜654.38+02.9万头,直接增加生态修复面积69.27万亩,有效恢复水源涵养林5.2万亩。

目前,天祝县自然条件恶劣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和深山区生活着近5万农牧民。为进一步加快天祝县的脱贫进程,武威市委主要领导深入调研,科学分析,周密规划,提出了建设“天祝县南阳山至四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该项目于今年6月29日开工建设,是武威市推动天祝深山区农牧民下山进川的一项“连根拔根工程”。该项目位于金强河流域上游东南部,总占地面积200万亩,总投资417万元。项目建成后,每年将从金强河向南阳山调水3080万立方米,解决项目区2万人和金强河流域上游海拔约2800米的祁连山水源涵养区3万移民的生活用水, 以及65438万亩保护性农牧业生产用水和5.7万亩饲草地灌溉用水,并兼顾项目区农畜产品加工和饲草料加工用水。 同时,将有效改善天祝县南阳山生态环境,遏制松山滩土地沙化、草地退化,减轻金强河上游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