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史

德国造船工业的发展:自两德统一以来。

德国统一后,德国造船业继续受到世界性经济萧条和来自远东等造船国的激烈竞争的困扰。前东德造船业的调整和私有化也带来了很多社会和经济问题。

德国海军的战略方针和使命

苏联解体前,德国乃至整个北约的假想敌是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华约的解散,德国海军的战略方针和作战使命自然也随之改变。

1992 165438+10月2 6日,联邦国防部长批准了《国防政策指南》,将海军在和平、危机和冲突时期的作战方针和使命概括为“保卫、支持和炫耀力量”三句话。

1.保护

所谓防御,是指为了国家和盟国的利益,在主要海域定期部署一定的海上力量,必要时按照北约的统一部署计划参与对敌海上行动,重点是保卫沿海和前沿海域,确保海上交通线畅通。

此外,德国海军还应参与应对盟国危机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在北约集团乃至国际安全体系中。为此,按照北约的统一部署,德国必须动用40%的海军力量参加“危机应对部队”,这支部队必须拥有护卫舰和舰载直升机、潜艇、快艇、水雷战舰、支援舰、远程侦察机/反潜机和海军战斗轰炸机。

支持

在支援方面,德国海军应提供技术和后勤援助,以履行其国际主义义务;向联合国和其他组织提供人道主义支持;监督维护环境保护法规,抢救环境污染造成的恶果。此外,德国海军还必须定期为海上搜救提供空中支援。

炫耀

在威望上,德国海军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派舰出访国外,与友好国家海军互换士兵,加强常态化训练等合作方式。德国海军舰队还参加了北约在大西洋、地中海和英吉利海峡的常规战斗编队演习,以展示盟国的实力和团结,同时也展示了德国海军参与国际危机管控和战备的能力。

在新形势下,为适应海军的战略方针和使命,德国造船业发展采取的方针政策如下:

立足我国实际,大力发展中小型船舶

由于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等原因,德国主要建造中小型舰艇,如护卫舰、快艇、潜艇、水雷战舰等。它不追求舰艇的吨位,而是注重性能的提升和装备的现代化。它建造的中小型舰船装备精良,技术先进。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这也为本国舰船和舰载设备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有些领域已经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比如AIP动力系统即将装备最新研制的212级新型潜艇。

根据海军任务均衡发展军舰。

根据其海军的作战任务和北约的统一部署,德国必须将40%的海军力量投入“危机应对部队”。因此,为了完成上述作战任务,德国海军必须拥有护卫舰、潜艇、快艇、水雷战舰、支援舰和海军航空兵。近年来,德国海军在规划和发展海军装备时遵循了这一理念。

设施齐全,军民融合。

德国在发展造船业的同时,非常重视相关造船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独立完整的造船工业体系。在军舰及其装备的研制上,采取军民结合的方法。部队没有专门的造船厂设计部门,充分利用地方的技术力量和造船能力。军舰的设计和建造任务全部委托给私人造船厂。各造船厂兼顾军品和民品,开展多元化经营。

发展国产设备的同时兼顾出口。

为了维持和发展国内造船工业,德国造船业不仅服务于本国海军,而且在严格控制军品出口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外向型战舰,以维持造船能力,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众所周知,209潜艇和MEKO护卫舰在国际船舶市场上极为畅销,深受进口国的欢迎。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技术成果,降低研发成本。

在舰船研制过程中,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特别是北约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取长补短,不仅可以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还可以提高研制水平和装备水平。比如已经与荷兰、西班牙制定了“三边护卫舰合作计划”;与意大利和荷兰联合研制NH90直升机;并与美国、挪威合作研发反潜鱼雷。

比例布局:

1.行业规模和企业分布

东西德统一后,经过近十年的调整和重组,德国的造船厂数量目前不到100家,大部分分布在德国北部沿海地区。其中主要船厂只有几家,包括:blom Voss,Horvatz Deutschland船厂,Bremen Fukan船厂,Thyssen北海船厂,Luerssen船厂,Aberdeen Rasmussen公司,Krueger船厂等。

2.员工人数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造船成本,德国造船业随着企业重组,大幅缩减了劳动力规模。德国造船协会的报告显示,1997年德国造船业平均从业人数从1996下降至31868至2.6万人,降幅为18.4%。德国金属制造业工会的调查显示,1998年德国造船业的员工数量将进一步减少。

3.船舶生产规模

德国每年的造船工时约占整个造船业的1/10。两德统一前,西德造船业总营业额的65,438+05%来自海军订单,统一后基本维持原有水平。

1997年德国造船业基本保持良好势头。虽然1996年不来梅富康造船集团破产,1997年德国多家造船厂调整,但根据德国造船业公布的统计,1997年德国造船产量为81,1222万载重吨,109.5。与1996相比,同期承接的新船总值约为46亿马克,年底累计订单约为17亿马克。德国造船业重心东移的局面在1997年进一步发展。

在德国主要造船企业中,1997年造船产量以交付5艘位居德国第一,占210,000总吨(230,000 dwt),第二是Kvarna Varnov造船厂,交付4艘,占165438+。第三位是海洋技术造船厂(MTW,原东德马蒂亚斯-台湾造船厂),交付8艘,占110000总吨(133000载重吨)。

不知道这样行不行?这是你想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