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家庄30年变化的文章

井陉的秦煌古驿道、常山的赵子龙、赵佗的南越王祖墓、西柏坡...“石家庄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市民、干部、学者、领导在各种场合宣传丰富的文化、红色经典、城市的内在细节,越来越多的人对石家庄文化有了归属感,这就是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从主流群体的心理需求看社会进步

马斯洛把人的心理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属于爱情)、自我价值实现五个层次。根据马斯洛的渐进心理需求理论,梁勇将改革开放30年来石家庄主流群体的主流心理意识划分为四个“台阶”。梁勇认为,对主流群体的主流心理意识的分析可以反映出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水平。

他把1979到1994的主流群体的需求划分为“第一步”。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城市主流群体希望增强财富实力。在这一阶段,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制造业的迅速扩张、贸易流通业的兴起、三大市场的繁荣、公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外贸移民的大量涌入。

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旨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的商品化和社会化。此后,住房制度改革引发了住房需求的增长,刺激了城市住宅区的发展,住房需求的不断改善成为一个时代主流群体的心理需求热点。直到现在,这种需求还在持续增加。梁勇将这一需求归因于“第二步”。

“第三步”是环境安全和社会需求的改善。民心河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城市生态公益工程的里程碑,也标志着城市主流群体对城市环境安全和环境形象的追求。市民对这一项目的高度热情和迄今为止对环境文明的追求,是改革开放30年来这座城市从物质追求走向环境文明的巨大标志。

第四步,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形成。如今,各行各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富有文化和魅力的城市”的文化认同,一个城市的主流群体在心理上形成了相同的文化归属,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公民精神和灵魂的最大成就。

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现代石家庄是在众多农村基础上崛起的百年新城。从聚落形态来说,一开始只能称之为“一个被几十个农村包围的集镇”。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多为“农家式”,从文化层面看,也表现出农民意识。农民关心的大多是自己家和院子里的事情,对城市的认知甚至参与国家大事讨论的意识都极其薄弱。梁勇将这一现象归因于“石家庄文化的消散”。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石家庄现在已经从一个“几十个村子围起来的集镇”跃升为现代化大都市。城市更加国际化,市民素质逐步提高,公共利益意识加强。

“生活在石家庄,热爱石家庄,建设石家庄”成为全体市民的知识。

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更加以人为本。

“城市建设也要体现人文精神”,赵佗公园的建立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城市规划中,民生路被列为“历史文化街区”...“城市需要文脉”的理念也在城市建设中形成* * *学问。

最近,改变了这座城市三年的“街道景观综合整治工程”,也让石家庄的街道变得更加清新明亮,为石家庄涂上了独特的城市“色彩”。

如今,城市公园的建设,城市雕塑的设计,城市街道的布局,甚至牌匾的悬挂,树木的种植,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越来越趋于理性和人性化。

“包容、善良、淳朴”的城市性格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文化和市民的特点,学者们经常总结一个城市的性格。梁勇把石家庄的民风概括为“宽容、善良、淳朴、坚毅”。

石家庄是一座移民城市。自上世纪初建立铁路厂、井陉焦化厂、大兴纱厂以来,石家庄张开了友好的双臂,真诚地接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石家庄人不欺骗陌生人,他们以宽广的胸怀拥抱一切。温州人、东北人、河南人等在石家庄的外地人,纷纷创业,建立自己的家园,被社会尊为石家庄人。

如果说,石家庄最早的移民是因为石家庄铁路的修建和石家庄便利的交通条件而进入的,而现在,交通发达的城市不仅仅是石家庄,很多外地人还是愿意在石家庄定居、买房、创业,因为这座城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包容、和谐、宜商的文化气质,得到了广大外地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