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中国的造纸术有什么改进?
从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琪所出土的这一时期的古纸来看,可以说纸纤维均匀打结,外观洁白,表面光滑,可谓“辉煌灿烂”。公元6世纪,贾思勰还在《齐·姚敏书》中专门写了两篇文章,记载了造纸原料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与此同时,造纸术传到了中国的邻国朝鲜和越南,这是造纸术传播的开端。
在6世纪到10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中国除了出现麻纸之外,还出现了竹纸、桑纸、藤纸、檀香纸、瑞香纸、稻草纸、新竹纸等。在南方产竹地区,竹子资源丰富,所以竹纸发展迅速。关于竹纸的起源,有人认为始于晋代,但没有足够的文献和物证。从技术角度来说,竹纸应该是在皮纸技术发展之后出现的,因为竹料是茎纤维,比较硬,不好处理,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本应起源于唐代以后,但在唐宋时期有了很大发展。直到十八世纪,欧洲才出现竹纸。
这一时期的造纸区遍布南北。由于雕版印刷的发明,出现了书籍印刷业,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纸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价格也一直在下降。各种纸制品已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珍贵的纸张包括唐代的“硬黄”,五代的“程心唐纸”,以及水纹纸和各种艺术加工纸。唐代绘画艺术作品很多,反映了造纸技术的提高。
10-18世纪的宋元明清时期,纸、桑纸等纸、竹纸特别流行,消耗量很大。造纸用的竹帘多采用细竹条,这就要求纸张的打浆度必须相当高,生产出来的纸张必须非常精细对称。淀粉糊在前唐时期用作上浆剂,具有填充和减少池底纤维下沉的作用。宋代以后,植物粘液被用作“纸药”,使果肉均匀。常用的“纸药”是杨桃和黄蜀葵的浸提液。这种技术早在唐代就已采用,但宋代以后开始流行,以至于淀粉糊不再使用。
这时加工纸的种类很多,纸的用途也越来越广。除了绘画、印刷和日常使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的国家。这种纸币在宋代被称为“交子”,元明以后继续发行。后来,世界各国也纷纷发行纸币。壁纸、纸花、剪纸等。明清时期用于室内装饰也非常漂亮,远销海内外。各种彩色蜡纸,冷金,泥金,罗纹,泥金银加画,贴花纸等。,多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享用,成本高,质量在普通纸之上。
这一时期,关于造纸的书籍也不断出现。如宋代的《纸谱》、元代的《纸注谱》、明代王的《君书》,特别是明代宋的《天工》,对我国古代造纸术都有不少记载。《天工开物十三卷》对竹纸、皮纸的记载,可以说是一种总结性的叙述。书中还有一张造纸操作图,是当时世界上最详细的造纸记录。经过元明清几百年,到清代中期,中国的手工造纸已经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国文化几千年发展和传播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