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的起源与发展

古筝的起源和发展如下:

缘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两件出土文物,被古筝界一些人认为是郑。因为它们出土于中国东南部的古越土地上,所以也被称为“郑跃”。其中两件出土于1979年江西贵溪崖墓,另一件出土于1991年江苏吴桥。有文章已将这两件出土文物作为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三弦筝存在的证据。

发展:

早在战国时期,筝就已经在秦(陕西省)境内流行,当时称之为“秦征”。此后流传到河南、山东、广东、浙江、内蒙古等地。由于历史变迁和地域影响,各地风格和演奏技法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各种古筝流派,使得古筝的发展日益繁荣。

汉晋以前的筝有十二弦(见韦阮力《筝赋》“有十二弦”)。

隋唐时,筝由十二弦增至十三弦(见唐岑参《秦征之歌·送郑潇进京》“不闻秦征最苦音,五色缠十三弦”)。

明清以后逐渐增加到十五弦。清朝光绪年间出版的《清惠殿》记载:“秦征十五弦如琴……”

清末民初出现了新的十六弦古筝,这是近百年来流行于中国的传统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