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外褪色的老痕迹——以前的新闻电影院,后来的地方剧院。
说到哈尔滨的过去,就不得不提老路了。说到老路,谁也绕不开“新闻电影院(哈尔滨地方剧院)”。
一个网络百科的主题介绍太短,没头没尾。下面的扩展太破太乱,我也懒得梳理了。
试着用两句话总结一下。
1.新闻电影院是老哈尔滨人不可磨灭的印记。
2.新闻电影院的二重唱表演,曾经是外国游客欣赏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的窗口和缩影。
第一句话不难理解,时间久了自然记忆特别。修建之初,这里有电影,有表演,所以叫中央大剧院,也叫平安茶园。1932年改建为平安电影院。这是哈尔滨最早放映有声电影的电影院,风格、规模、档次、服务项目都是一流的。1947,电影院被道外区工作队接管,后划归市总工会管理,并更名为工人俱乐部。1949更名为水都影院,1956更名为新闻影院。可见,无论改了多少次,改了多少个名字,新闻电影院永远是老哈尔滨人无限美好的娱乐影像中不可磨灭的闪亮片段。
第二句不太好理解。我来详细说明一下。
20世纪9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崛起,中国的电影产业蓬勃发展,大大小小的电影院(包括各大企业和大学可以使用的礼堂和俱乐部)逐渐成为人们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理想场所。
后来随着大众观影体验和商业现代影院(厅)的升级,像新闻影院、亚洲影院、赵霖影院、哈尔滨影院这些听起来经典、古老的单体影院,毫无悬念地被边缘化、淘汰。其中,哈尔滨电影院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先是被打造成当年最火的迪厅舞厅,后又增加了一家知名餐厅(酒吧),至今仍是当地某知名“通讯航母”的旗舰店。而新闻和亚洲电影院,则被当时东北二人转的兴起,改造成了一个充满激情和一抹乡土气息的表演剧场。
关于二人转作为一门民间艺术的是非混淆,在此不做评论,也不展开。当时的剧场演出,老少咸宜,场场爆满。趁着哈尔滨“赏冰雪、避暑”走在大众文化旅游前列的大好时机,这两人一举成名,一票难求。
贪欲熏心,难免泥沙俱下。既然《X-老根大舞台》里有雅俗共赏,那么新闻影院里的“肉与俗”的表现就会有辣眼。然而,萝卜和卷心菜各有各的味道。允许“大舞台”票价飙升到几十万让人望而却步,而允许小剧场票价几十块钱,表演市井民俗。今天如果有人说起新闻电影院的二人转演出规模,很多老哈尔滨人和去过的游客都会忍不住说起。虽然名气有些“浑”和“邪”,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东北20多年来民间演艺文化的沉浮。
现在的东北二人转和东北风情的小品已经不像鼎盛时期那么占优势了。然而,对东北民间艺术的回顾和展望仍然耐人寻味,经久不衰。
有特长,有见识。不知道如果被列为“市级三级保护建筑”,或者公然说新闻电影院会以“什么方式、什么面貌”继续存在下去,会享受什么样的“待遇”。但我知道的是,这一帧画面,那一抹旧日的回忆,将永远留在我的胸中,构筑我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