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晚期楚国的特点

文化认同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楚容器铭文反映了楚王室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传承关系。风俗礼仪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楚国的礼器保留了明显的中原文化风格。中后期,楚贵族普遍遵守规定的礼仪制度,表明他们对姬文化即中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

文学艺术

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王逸《楚辞笔记》

楚辞是楚文化的代表。

楚辞,又称楚辞,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用楚的文笔和方言韵来描写楚的山川和历史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汉代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和宋玉的作品“承屈赋”编成一部文集,名为《楚辞》。继《诗经》之后,成为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的一部诗集。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也叫“骚”或“骚体”。

音乐

春秋时期,楚国的音乐非常发达。楚国设立了一个音乐官,专门负责音乐事务。例如,钟毅,楚韵公爵,继承了一代又一代的“演员”的职位。钟健被楚昭王任命为,音乐家也是的音乐官员。在乐官的管理下,楚国的音乐水平很高。

楚国有各种各样的乐器,包括钟、编钟、鼓、竖琴、铲、笔[竹/虎]、笛子等等。这些乐器在湖北、湖南、河南战国楚墓出土的实物中得到了验证。

楚墓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

2002年,在湖北省枣阳市东南约21公里的吴店镇与兴隆镇交界处的一个土堆上,发掘出九连墩墓葬。二号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乐器,其中包括两件保存完好的漆器,上面有弦痕。此外,还有钟、编钟、鼓、笙、钹、琴瑟、琴、箫等。,其中笙和钹上还保留有簧片。漆器上的弦痕和笙、陆上的簧片均为首次发现。这些发现对研究古代乐器的材料和技术有很大帮助。

楚音乐还表现出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点。《宋玉问楚王文选》载:“宋中期有歌者,始有“下里巴人”,属中、媾和者有千人。其名曰“杨阿斜路”,属中者有数百人。这是“阳春白雪”,只有几十人属于中学。招商局雕羽,杂征,归国媾和者寥寥。就是它的音乐高,和声稀。”

枝江万福脑永中

《下里巴人》是楚人和巴人杂居地区流行的歌曲。人家唱的时候简直就是载歌载舞,场面很热闹。其余的歌曲,由于难度较大,人们也可以逐渐减少。这张唱片真实地反映了楚国这个音乐之国。在音乐的发展上,允许洋人和夏天并存,雅俗共赏。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楚人融合洋人、夏人的开放胸怀和开放精神。

跳舞

舞蹈由音乐伴奏。巫舞自商周以来就在楚国流行。王逸《楚辞章句》曰:“楚之南城,元与项之间,

其习俗相信鬼神,擅长神龛,其神龛会以歌曲和音乐为灵感来娱乐神灵。巫舞其实是一种宗教舞蹈,在楚国一直很兴盛。屈原的《九歌》等文章生动地反映了巫舞的方方面面。

《荆楚长歌——九连墩楚墓出土文物展》

楚国的宫廷乐舞不同于民间乐舞,表演场面要大得多,当然也豪华得多。比如《招魂》里写道:“菜太可耻过不去,女人更快乐。陈中按着鼓做了一些新歌。河里采钻石,发扬莲花。”“靠衣服纤维,漂亮并不奇怪。长发和小胡子,更华丽。”“我会疯掉,我会唱一些鼓。朝廷震惊,群情激奋。”《大招》写道:“28舞,诗与舞。敲钟调音,会娱乐人。”

此外,由于各国文化交流密切,楚国宫廷乐舞也被广泛吸收或引进,成为楚国乐舞的一大特色。比如《招魂》写道:“我们在一起吧,赵征多跳舞。”“吴(于谦),玩点大的。”“政威妖戏,快来玩一玩。”《大招》写道:“奏为政威,唱张芝。”与此同时,各国乐舞表演也到了“争飞四方,变极声”(“大招”)的地步。

无论是民间巫舞还是宫廷乐舞,都特别注重舞者的线条美和节奏美。比如《招魂》和很多地方提到的大招,比如“体态婀娜”、“长发八字胡”、“肉多骨嫩”、“婀娜丽雅”、“腰细颈美”、“长袖一挥”、“肉多骨微”,说明楚人是美的。1941年,长沙黄土岭战国楚墓出土一件彩绘人物漆奁,共11个舞者,其中两个舞长袖细腰,其余。

八个人要么坐着不动打个盹,要么在一旁看着。1人挽袖挥鞭,好像在指挥。都是穿着长衣拖地,眼神清澈,体态轻盈。这只漆瓶生动地展现了楚国群舞的情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楚的绘画发展很快,成就突出,主要有帛画、壁画、漆画。

《龙凤人物帛画》和《御龙人物帛画》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帛画,是“中国早期绘画的两件瑰宝”,长31cm,宽22.5 cm。画中一女子侧身而立,高髻细腰,宽袖长裙,婀娜富贵,双手交叉祈祷。女子头上,左前方画有凤凰,使其飞翔;翼龙画在凤凰的反面,使其展翅高飞。《龙丝图》长37.5厘米,宽28厘米。画中一人站在龙背上,左侧立面,高冠长袍,腰间长剑。龙昂着头,卷着尾巴,就像龙舟一样。龙的左腹部下方画有一条鲤鱼,龙的尾部画有一只站立的鸟(像鹤一样)。还有一个沉重的天蓬画在男人的头顶。人、龙、鱼都向左拐,指明前进的方向,连树冠上的流苏也对着凤凰飘动。整个画面在行进,动感十足。这两幅帛画基本上都用了速写的手法,只是有些地方用了平画,人物略显色彩。画面布局准确无误。线条流畅,想象丰富,显示了楚艺术的独特风格,楚先王祠和共青祠有大量壁画。壁画的主要内容是天地、山川、神灵、古代圣贤和妖怪的图画。江陵天星关1号墓室横膈膜上有画。另有11彩绘壁画,绘有菱形、田字、云纹等几何图案。

楚国漆器

楚国的漆器业发达,所以楚人也善于在漆器上作画,成为中国古代特有的艺术瑰宝。如1941年长沙黄土岭出土的车马彩绘漆器;1952年长沙燕家岭出土彩绘漆器;而在1957,信阳。荆门宝山二号墓出土的漆丘上的《迎客图》,绘有许多人和物,是楚漆画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幅漆画,长87.4厘米,高5.2厘米,描绘了26个人,4辆马车,65,438+00匹马,2头猪,65,438+0只狗,7只鹅,5只柳。以黑漆为底色,配以红、黄、棕、绿四种颜色,通过线条勾平绘画的方式,将许多人和事物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和谐独特、生动活泼、立体动感的复合画面。

切开

战国时期楚雕塑艺术的许多代表作品,如虎盆神奇的飞凤、奇形怪状的“墓中之兽”雕塑、虎盆凤中轻盈飘逸的鼓、各种形式的雕花屏风、写实的木雕鹿、辟邪的抽象木雕蛇瓶、各种状态图像的漆盒等,代表了楚雕塑艺术的成就和楚人的应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雕塑一般是各种青铜器的附属品,如依附动物或作为器皿的耳朵、头部等。

淅川楚墓出土的云纹铜匾(河南博物馆)

脚的各种动物形象雕塑;还有用作大型物件的支架、基座或附件,如曾侯乙墓的铜钟架、虎形钩、兽用岩架、龙用鼓架等。但从曾侯乙墓中很少有“鹿角立鹤”这样独立的青铜雕塑。这些青铜雕塑大多作为器物的附属品或支撑、底座、附件,具有相对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可以看出,设计师在考虑它们作为附属品和附件的特殊功能,并注意到它们与器皿的整体艺术风格相统一的同时,也将它们视为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因此,这些作品往往反映了战国时期楚人对雕塑的浓厚兴趣。

习俗

楚人自古尊凤崇凤。

如果你去过钟祥莫愁湖上的阳春白雪岛,

一定会被充满楚韵的建筑布局所吸引,比如一水之隔的白雪楼和阳春台,以舜帝南巡命名的兰台宫,威武富贵的楚宫,笑语花香的阵列。在这些景点的细节中,凤凰的图案或凤凰鸟的陈设随处可见:例如,白雪大厦和楚宫的雕刻柱,兰台宫楚王座位后面的屏风,阳春台小提琴上演奏的现代莫愁女华丽服饰上的图案,以及守卫楚宫的看门人“羽毛鸟人”踩着凤凰漫步云端...楚人如此喜爱凤凰这个吉祥物。意义何在?

在古老的传说中,凤凰被视为神鸟和鸟中之王。男的叫“凤”,女的叫“黄”。《说文》记载:“凤亦神鸟,苍老曰:凤之象也,前有虹,后有鳞,有蛇颈、鱼尾、鹳喉、鸳、龙、鱼背、燕子、鸡喙、五色。”战国时楚人谢冠子的《谢冠子》也说:“凤凰,鹌鹑火鸟,太阳之精。”描绘了“凤凰”的基本特征:鸟高马大,色彩斑斓,善歌舞,吉祥祥和,被视为氏族图腾。

楚人对凤凰的尊崇最初源于其远祖崇拜太阳、尊崇凤凰的原始信仰,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楚人的祖先朱融是火神和雷神。汉代的《白虎传》中,朱融说:“他是鸟,但他是凤。”《边雅江鸟》注:“凤凰也”。可见祝融也是凤凰的化身。楚文物中有大量的人头、蛇身、鸟身图案,说明是楚的先民以人心的形象经历了鸟的崇拜,从而开启了中国传奇文化中“龙凤呈祥”文化的起源。从氏族制度中图腾崇拜的突出特点来看,冯是楚人的祖先,作为其氏族的图腾受到楚人的崇拜和尊崇是必然的。

凤凰不仅是神鸟,也是楚民族和楚国尊严的象征。楚人崇凤的影响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在楚国的文物中,凤凰、绣像和雕像的形象数不胜数,楚人衣服上的刺绣图案也以凤凰为主要内容。此外,还有“凤鸟连环”、“虎立凤鼓”、“凤龙虎绣罗禅衣”等。楚地的凤纹画可谓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楚图腾还与楚辞、楚乐、楚舞密切相关。楚人善歌善舞。这时,随着管乐的节拍,神与人和谐歌唱,戴着各种图腾面具的部落也随之起舞。和声歌唱是歌谣的一种形式;动物跳舞是有速度的,这是一种舞蹈形式——图腾舞,两者融为一体唱歌跳舞。图腾舞蹈包括龙图腾和凤凰图腾。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宗教崇拜。楚歌舞的原始形态,即和歌,配以凤凰的图腾舞蹈,如《万兽之舞》中的玄鸟,表示舞蹈者对凤凰的崇拜。

楚人崇凤的习俗一直传承至今。1992年,一座雄伟的城徽——金凤腾飞矗立在荆州古城的大东门。这座城徽的建筑结构分为三个平台,中上平台四周是雕刻有各种凤凰图案的青石栏杆。“金凤凰腾飞”分为三部分:上半部分是一只展翅的金凤凰,中间部分是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看起来像神话中的九齿风火轮,下半部分是一个装饰着云雷纹的长方形基座。以凤凰作为荆楚某市的市徽,说明凤凰是中华民族所尊崇的,“楚是崇凤的民族”,凤凰是楚人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