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金圣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环境
金圣湖东南海岸是九华山山脉的一部分,为低山丘陵,西北为沿河冲积平原,为平原圩田。湖东南岸为中生代三叠纪和古生代二叠纪地质构造,主要为石灰岩和页岩;西北湖岸为第四纪地层结构,主要由亚粘土和砾石组成。湖床由南向北逐渐倾斜,形成现代冲积淤积,土壤为黄壤土、淤泥和砾石。
金圣湖周边地形多样,湖岸曲折,湖泊分支众多。湖岸周长165k,自西向北自然分为三个相连的水面。小鹿嘴以南是上湖,又称小白湖,面积5800公顷,八百丈以北是胡夏,又称黄干湖,面积2300公顷,两者之间是中湖,即金圣湖,面积5200公顷。上下湖床略高于中湖,平均海拔11米,环湖丘陵平均海拔25米。金圣湖的水源主要来自地表径流,东南部的张西河和东北部的唐田河,汇水面积1548+0km。历史上汛期最高水位17.03米时,湖泊面积14000公顷,蓄水量8.3亿米。随着水位的降低,湖面面积减小,通常水面面积为10000公顷,年平均水位为10.88米。这个湖通过黄干门与长江相连。闸门的启闭可以影响湿地的生态环境和水禽的生存和栖息地,也可以影响蓄洪和灌溉。
金圣湖区降雨和地表径流丰富,湖区周边植被良好,无工业污染源。湿地是一个过水湖泊,水质优良。水化学分析表明,湖水钙含量高,有一定硬度,总氮含量、硅盐、磷、铁含量在正常水质范围内,适合多种水生动植物生长。保护区土壤类型相对单一,地带性土壤为红壤黄红壤亚类,非地带性土壤主要包括潮土和水稻土。黄红壤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的丘陵地带,潮土和水稻土分布在西部、北部和环湖的滩地。
黄红壤广泛分布于丘陵地区,整个剖面呈酸性。表层有机质含量约为65438±0%,氮、有效磷、钙含量较低。土质粘稠,物理性质差。
潮土分布在湖泊、大陆、河漫滩等周围。夜间潮汐,全剖面养分含量高,钙质弱;
水稻土广泛分布于自然保护区的圩区,适宜农作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
(参考资料来自金圣湖官方网站-自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