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苗圃养育了多少革命后代?
扩展知识:
“弟弟累了,眼睛小,想睡觉。我妈正坐在摇篮上摇呢……”又在唱“摇篮曲”,现在这个两鬓斑白的“宝宝”仿佛又回到了胶东托儿所,听着奶妈唱歌。
1942年7月,胶东区党委在磨海县(今山东省乳山市)成立胶东苗圃。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300多名奶妈、护士用自己的乳汁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
2021年5月9日,母亲节。王青林住在威海市乳山市崖子镇邵丽村,他很早就出发去看望一位特殊的老人——王奎民。
20世纪40年代初,全国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战火中,在胶东腹地的大山里,建起了一座“革命的摇篮”——胶东苗圃。红护士义无反顾地哺育着年轻的革命战士,这里也成了很多孩子的家。74岁的王青林在托儿所长大。
王青林来到王奎民家,坐在炕沿上,握着老人的手,聊个没完。“看到你就像看到我的奶妈。你们这一代人真的不容易。”
93岁的王奎民是一名“红色奶妈”。那一年,王奎民二十四五岁,在自己的女儿刚刚死去的时候,收养了文。小的父亲是八路军,母亲是村里的妇女主任。一方面,刘淑兰分管两件事,很忙;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保护孩子,必须把他送出去。
“那时候日子穷,不太平。”王奎敏说,小郑文出生于农历3月3日,她在秋天带着孩子回家。
当时王奎民家有六口人,靠几亩地挣点粮食。在区里工作的公公问她:“你愿意收养八路军的孩子吗?”王奎民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愿意!”家里多了一个孩子,加上之前女儿去世,难免村里人会说闲话。
王奎民说:“我的孩子没了也能重生。如果八路军的孩子不在了,那就真的不在了。”对王奎民来说,小郑文就是他自己的孩子,抱在手里,喂他吃饭,教他走路。
小郑文身体不好。王奎民没日没夜地辛苦工作,照顾她。有一次,小生病了,这使她焦虑不安。“没钱买药就拿家里的小米换。还不错。吃了药对孩子有好处。”王奎民说。
一年半后,刘淑兰将和丈夫带着孩子去南方。当时家里穷,买不起鞋,王奎民就买来布,连夜给孩子们缝了一双小布鞋。
小郑文被带走后,王奎民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因为想念自己的孩子,她还给孩子取名为郑文。庄娇东姐姐是出生在烽火中的英雄母亲,是八路军最可靠的后方力量。在胶东苗圃的历史丰碑上,他们光辉的名字将被永远镌刻。2018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创作的红色民族舞剧《奶妈》搬上舞台,还原了胶东奶妈的大爱。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院长、舞剧《奶妈》导演付晓青这样描述创作初衷。2015左右,他参加了山东省的一个大型晚会。当时他看到一个叫《护士》的小品,感动得流下了眼泪。2016年,他和创作团队去威海乳山采风,采访了几个当时还健在的奶妈。
舞剧《奶妈》已经换了第三组演员,舞蹈学院的孩子们为能进入《奶妈》剧组而骄傲。
赵是第二批奶妈演员。由于年龄小,她在扮演奶妈的角色时遇到了困难。赵说:“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里,要展现一个女人从怀孕到老去的状态,需要在跳舞的过程中一遍又一遍地打破她的心理状态。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不停地找,不停地模仿,导演亲自示范,给我们详细的动作,才有了我们现在表演的状态。”
通过扮演这个角色,赵对奶妈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觉得奶妈的这种精神是一种大爱,深深感染着我们。”《奶妈的丈夫》的扮演者张泽熙说:“奶妈的精神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体,是那个时代出现的一种崇高精神。我们的舞剧就是要给观众展现一个艺术化的红色故事。我们可以用耳朵和眼睛感受到这种能量,感受到奶妈的精神。我认为这是我们所做事情的最大意义。”
傅小青的目标之一是做一个《财神十年》的节目,邀请全国第一批孩子,希望《财神》作为舞蹈学院的剧目代代相传。
傅小青说:“我们的舞蹈登上舞台后,希望年轻人从中受到教育,尤其是90后、00后,希望他们能从中获得感动。我们传递给年轻人的是无私奉献和大爱的精神。传承这种大爱无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繁荣,人民会越来越幸福。”
随着时间的变化,300多名奶妈的名单逐渐缩短。记者还采访了乳山的奶妈陈淑明和张秀芬。他们奉献了一生,过着平凡却辉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