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知识是什么?

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几点认识

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和理解高中历史课程,明确其性质,是历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教师在实施历史课程的实践中应该把握好的。

下面这篇文章就谈谈我自己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粗浅看法。

第一,普通高中的历史课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课,还是讲究“基础性”

以前基础教育的定义更多的是定义为九年义务教育,而只有少数人把高中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范畴。

这次课程改革将高中阶段纳入了基础教育阶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第一部分的序言中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阐述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

“所以,高中历史课还是基础课,还是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注重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和“坚持基础”。

这个基础不仅是历史知识的基础,也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维度、多层次的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可以说是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之一。它应该为学生进入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铺平道路,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因此,课程标准指出“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步入社会和更高层次的学校奠定基础。

将高中历史课程定位为基础课程,对于指导历史课程的改革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与其他学科相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具有独特的“历史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以历史知识为基础,与其他课程相比,历史课程具有独特的“历史性”。

历史课中的历史知识具有时序性、过去性和一度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可以说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历史知识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历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巨大差异和区别,也决定了历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巨大区别。

基于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不同,历史课程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功能上也不同于其他学科。

课程标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充分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人文素质中发挥重要作用”,注重历史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示人类发展过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只有历史课程才能很好地实现这些教育目标。

第三,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不能等同于历史,更强调其“历史教育”。

虽然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是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课程等同于侧重历史研究和穷尽性追求的历史,而高中历史课程则强调其历史教育和已证知识的教育。

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需要历史研究的支撑,但不等同于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基于争鸣和创新,历史教育基于传承和行动。

过去的大纲更注重历史知识的专业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说:“历史是认识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它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

这种对历史知识专业性的过分强调,导致了过去历史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现状。

高中历史课程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历史知识的课程,也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关注和帮助学生发展的课程。高中历史课属于非专业的历史教育课,是全国中学生的基础课。应当摆脱大学专业历史教育模式和历史研究成果(模式)的长期影响,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避免专业化和内容成人化的倾向;它应该只向中学生介绍最基本、最重要的历史知识,构建符合中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有助于学生发展(终身学习)的新课程体系。

第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注重公民教育,同时具有强烈的“人文性”。

课程标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充分实现其教育功能,为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发挥重要作用”。

历史课程将公民教育列为课程的基本功能。公民教育功能的正确定位适应了课程的基本特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新世纪历史教育的重大进步。

课程标准提出的公民教育目标形成了新的历史教学观,将对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产生重要影响。

加强历史课程中公民教育目标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历史学科的课程功能,促进教师公民教育观念的形成。

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我国的历史课程标准开始用公民教育的概念来解释历史课程的功能和性质,公民教育成为历史课程目标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公民教育目标,以其丰富的内容、人文性、层次性和深入性的体系结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规范,体现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历史课程对人本身和“人性”的终极关怀。

人文性是新课程的鲜明特色,而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其人文教育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

历史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其研究和探究的对象主要是人和人类社会的活动。人和人的活动是历史学科的中心,这为历史教育的人文性奠定了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历史教育应该承担起新课程中人文教育的首要任务。

因此,历史课程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强调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营造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历史课程还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发展”的教育思想,即“关注人类生命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强调高中历史课程要“基础性、时代性”、“多样化”,指出历史课程要注重与初中课程的衔接,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充分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这些课程的基本理念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