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谈的历史著作

诗司马迁的& gt司马迁的历史巨著《史记》不仅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先河,为中国古代文化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挚友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为“千古之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的总趋势》)。鲁迅称赞其为“史家绝唱,离骚无韵”(《中国文学史大纲》)

司马迁,夏阳(陕西省韩城县西南)人,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45)生。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官员。司马谈崇尚道家,曾以黄老学说为基础写下《六经要论》,批判总结了儒、墨、名、法、阴阳、道等各种学说。这种家庭传统对司马迁影响很大。

司马迁少年时向当时的古代文学家孔安国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向现代文学家董仲舒学习《春秋》公羊学。他涉猎广泛,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最终掌握了天文历法、历史、儒学等各种理论。

司马迁在父亲死后第三年(武帝元丰三年)正式继位,38岁成为武帝太史令。就这样,他有机会在故宫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与此同时,在司马迁的主持下,于丁原元年冬(前116)制作了新历法《太初历》。同年,司马迁开始写巨著《史记》。天汉二年(前99年),司马迁因替李陵投降匈奴辩护而触怒汉武帝,被下狱,受贪污(宫)处分。

大约在郑和二年(91年前),司马迁忍受着宫刑的屈辱,凭着毅力,终于完成了他所期望的《史记》“在研究天人之际,可以借鉴古今之变,成为一家之言。”这部不朽的巨著,前后用了司马迁大约18年。但当时没有发表。直到汉武帝宣帝时,司马迁的孙子杨云才把它推出来。司马迁出狱后被任命为秘书。司马迁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很难确定。有人认为他死于汉武帝末年,他只活了50多岁。这部巨著出版后,被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书》,甚至《太史公书》。

“史记”一词是古代史记的统称,并非司马迁的本名。

史记的名称大概出现在魏晋时期。

司马迁的一大史学成就就是开创了一种新的修史方法,这就是后世史家所推崇的“传记体”。它由纪、表、书、和传记五种文体组成。

《本纪》按年表记载帝王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表”按时间顺序记载重要历史事件;《书》记载了各种法律法规的演变,以及天文历法。《世家》记载了从周朝开始建立的王公和有特殊地位的人的事迹;《列传》记录了各行各业代表人物的事迹,包括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有官员、学者、酷吏、游侠、刺客、名医、日本人、乌龟、商人的传记。《史记》还记载了朝鲜、大宛、乌孙、康居、蔡妍、大岳、安息、匈奴的历史,是研究亚洲这些地区和国家早期历史的极其重要的资料。

《史记》共130册,其中12册,10表,8册,30个世家,70个传记,共526500字。记载了从黄帝轩辕氏到汉武帝天汉时期近3000年的历史。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少数民族、外国历史。可见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自司马迁创立纪传体以来,这种体例一直为历代史家所用,除了条目有所增减或条目名称略有不同外,整体保持不变。这样,传记文体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历史文体之一。郑樵在其《通志》中称赞《史记》的影响时指出:“百代之后,史家不可改其法,士子不可弃其书。六经之后,唯此一作。”

司马迁的第二大历史功绩在于他进步的历史观。

在《史记》中,对于赞扬什么,反对什么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他痛恨封建专制的残暴统治,赞扬人民的反抗,同情人民的苦难。比如司马迁赞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所以在《史记》中把陈胜和的事迹列为“一家”,把陈胜和唐、吴相提并论,肯定了他推翻秦朝的历史功绩。再比如,他还极力描写项羽推翻秦朝的英雄气概与狡猾的刘邦形成鲜明对比,把项羽的事迹列入“戒律”,以免因为项羽的失败而抹去他的历史地位。此外,司马迁还表彰了为国捐躯的刺客和敢于对抗暴力的侠士。相反,司马迁揭露了汉武帝的封建专制统治。揭露汉武帝的残暴、虚伪、奢侈、放纵。《关门禅》记载汉武帝搞“鬼神”,而《酷吏列传》记载多为汉武帝的官员。比如司马迁就用讽刺的语言揭露了汉武帝宠臣张汤等残暴官员的残暴和奸诈。

司马迁不仅承认历史是发展变化的,而且试图从历史生活现象中寻找历史变化的原因。比如他写《平之书》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写《平之书》看东西。”这本“平书”首先记录了汉初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后来汉武帝由于汉初积累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导致其内外政策的变化,尤其是连年用兵的问题,导致财政困难,经济遭到破坏,从而导致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变化,等等。《史记》中充分体现司马迁重视经济的篇章有:八书两章:《河曲》记载了于霞以来的水利工作;平之书记载了所有地区。

经济形势。此外,《货殖传》还记载了一些发了财的人。可以说,司马迁为中国史学奠定了重视经济活动的优良传统。

司马迁不仅是中国史学之父,也是世界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与希腊历史名著相比,《史记》的特点是它的综合性,特别是它强调生产活动、学术思想和普通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司马迁同时代的希腊史家的作品,往往只关注战争,或者重视政治和军事。即使是最著名的希腊思想家和科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中也没有提到经济生活的问题。在我国正史中,关于粮食的记载居多,政治书籍中的《通典》、《通考》都以粮食为书首,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史料,这也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而这一传统是司马迁所创立的。

《史记》既是一部传记史,也是一部传记文学集,其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史记》的一些章节被翻译成了俄语、法语、英语、德语和日语。《史记》已经成为古今中外不朽的名著。

由于时代的局限,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有一些缺点和不足。比如有“天命”的神秘思想,有灾难,有历史循环论。《六国年表序》在讨论秦国并入天下的原因时指出,这是“天助”的结果。《汉高祖年谱》有“三系循环论”的色彩,认为“三五道之策若循环,则从头再来”。在《天官书》中,描写各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时,往往与人事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更多的灾难神秘思想。这些说明《史记》在“研究天人关系”时,仍然没有摆脱“天人相联”的神学思想的影响,等等。

《史记》这本书写出来后,被指责为反对汉朝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因为它“是非颇荒诞于圣人,道先黄旧而后六经”(《汉书·司马迁传》)。因此,在汉代,《史记》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谗言之书”,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公正评价,也使得当时的学者不敢对其进行注释。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经学的衰落和玄学、佛学的相继,南朝刘宋的裴燧开始为《史记》撰写训诂集。隋唐时期,司马振为其写了《索隐》,张守节为其写了《正义》。北宋以后,在《史记》正文之下,有对上述三家的注释。自宋代以来,关于《史记》的著作较多,如于凉的《史记之疑》、《崔恕的《史记探源》、《张森恺的《史记新注》、《日本学者吉川晏子的《史记注释与考证》以及赵翼的《清二十二史注》、《王明胜的十七史论》等。

-

相关文章:

与【历史】相关的文章:

三国两晋时期中国茶产业概述[2006-5-16 0:14:07]

南北朝时期中国茶产业概况[2006-5-16 0:16:12]

茶叶的最初利用与茶产业的起源[2006-5-16 0:05:20]

汉代中国茶产业概述[2006-5-16 0:08:06]

留学东方[2006-5-15 17:40:04]

古代秘史

清朝秘史

隋唐野史[2006-5-6 23:25:54]

当前位置:

主页-& gt;历史数据-& gt;参考资料-& gt;史记——史家的绝唱,离骚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