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历史上哪位清朝皇帝曾用电报发圣旨?

皇帝传达圣旨对中国人来说是很熟悉的,但通过电报传达圣旨还是第一次。事实上,在清朝同治九年(1870),电报在美国人莫尔斯发明25年后才传入中国。中国在清朝开始使用电报。光绪五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与大沽海口堡之间架设电线,试图沟通电报。这是中国建造的第一条电报线。光绪二十四年维新变法,为了提高政务效率,清朝官方颁布法令:“以后由电报局发布命令。”也就是说,光绪二十四年,* *开始用电报传达圣旨,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清朝* * *于光绪五年(1879)开通电报,但现存电报档案始于光绪十年。光绪五年到光绪十年的电报档案,很多年都没见过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公布这部分档案时,组织力量,多方寻找,尝试各种方法,但一无所获。最后工作人员看了很多资料,终于解开了谜团。清同治九年(1870),美国摩尔斯发明电报机25年后,英国在上海秘密开通电报机,传入中国。光绪五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与大沽海口堡之间架设电线,尝试电报通信,这是中国建造的第一条电报线。然后开通了津沪电报线,在天津成立了电报局。直到光绪十年,国家主要线路的铺设才陆续完成。

清朝从电报的开通到电报的归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现在电报相当于公文。清朝开放电报后,许多军事事务开始逐渐使用电报,但当时电报不被视为公文,称为“抄电”,所以电报不归入档案,一些政府电报多由官员自己保管。由于电报内容多为机密,后来受到朝廷重视。光绪十年全国主要线路铺设完成后,电报开始纳入档案——这就是光绪五年至光绪十年电报档案缺失的原因。至于电报作为官方文件,则始于戊戌变法。据《清惠殿》记载,丞相衙门规定,任何紧急情况。正式皇帝颁布法令或总督奏章时,可以使用电报。

光绪二十四年维新变法,为了提高政务效率,清朝官方颁布法令:“以后由电报局发布命令。”这是清朝第一次开始用电报传递诏令。这也是有线电报的开端。电报局通知各省,省长马上照办,不用等部里。也就是说,各省省长不用等正式文件就可以跟着电报走。此后明确规定电报、公文有例等效力。清代档案浩如烟海,种类繁多。作为当时一种新的文件类型,电报最突出的特点是简洁。在清代的数百份文献中,电报最为简洁,300多字,不到10字甚至更少。

如光绪十年五月二十七日,北洋大臣李鸿章给总理衙门发来电报:“米26幼柴电报三秦虹法兵来民和口”,共18字。光绪十一年十月二十五日,英国公使曾纪泽给总理衙门发了一封电报,只有八个字。电报的结构很像书信和便条,通常比书信和便条简单。比如地址、地址、开场白往往省略,签名、时间也简化。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于光绪十年六月十八日向总理衙门发了一份电报,全文为“今日罗密电基隆失陷,虹桥海政失陷”。“密”是秘密,类似于现代公文的分类。然后罗今天八点打电话来,内容是基隆沦陷。“是海政,洪是李鸿章,乔是十八世,而海是已故的l O点。事实上,电报正文中只有四个“基隆沦陷”。电报之所以简短,部分原因是费用高。

电报开通后,青岩再三要求,公务电报不准啰嗦,非紧急不准随意发电,各级宫官也没有严格遵守。有意思的是,驻外使节似乎更遵守法律法规,电报也比国内官员短得多。有些电报为了省字,几乎没有传达意思,其实还有别的隐情。当时的电报都是有线电报,分为水线和陆线。外国使节的电报使用洋人的水线漂洋过海,成本自然比国内高。价钱是按字算的,每个字需要两个银币,所以省字更重要。

清廷开通电报后,发明了一种记录日期的新方法,用韵脚代替日期。这种方法在电信领域一直沿用到建国初期,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最流行的时候,清朝的一些官员经常用韵脚代替日期。今天* * *党史等现代史书中经常出现的“阎典”、“豪典”、“甲典”、“七典”等词,就是所谓的“代日韵”,即从韵表中选取代替日期的韵,共31,分别代表3l天。前15天使用的都是韵上声调,其次是韵上l0声调,韵下5声调,最后一个在韵表中没有找到的是“是”,代表31天。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日期用韵表中的字代替,懂写诗的人一看就知道哪个字代表哪一天。比如看到“好”就知道是19,因为“好”字在韵脚里的顺序是19。这个系统对于当年读过一点书的人来说是基础知识。时过境迁,白话文兴起后,以前文人擅长的填词写诗的能力逐渐消失。以前普通人都知道的东西,现在变成了专业知识,变得难以理解。最早的电报代码是由电报的发明者莫尔斯编制的。通过间歇电流的不同组合,代表不同的字母,发出信号。

电报进入中国后,为了传递汉字,清朝人发明了汉字电报编码。输入1234567890这十个数字的汉字作为笔画代码。比如6511是“军队”,2894是“机器”,5710是“地方”。后来,晚清思想家、实业家郑总结前人经验,撰写专著《新电报》,使汉字编码更加完善、系统,真正完成了汉字符号转化为电子信号的重大突破。中文电报编码的产生意义重大。100年后的今天,随着电脑的普及,王码、自然码、通用码等众多多字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令人目不暇接,但最早的汉字码应该是清末出现的电报码,这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