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迫中国古代妇女的四条绳子

从“四德”、“男尊女卑”、“夫当妻从”,

商周时期是中国制度文明建立的关键时期,正是这两个朝代的变迁,完成了父系制度高级阶段(商朝)向父系时代(以周礼的建立为标志)的过渡。此后,为了巩固和加强男性的主导地位,产生了一系列父权伦理的信条,这些信条既规范社会,也束缚女性。女性地位的整体低下,不仅仅是因为这种男权伦理所维护的男性统治,更是因为这种男权伦理。

第一,女性是男权社会的经济附庸。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失去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不得不依靠婚姻或血缘关系依附于男性,成为家庭的奴隶。古有“男叫丁,女叫口”之说。在封建时代,一个家庭的“丁”数是用来分配土地和纳税的,不包括妇女。这种“规划未来”的制度,是女性没有经济地位的最典型例证。女性在家庭中也没有私有财产。《礼记》说“儿女无私于财、畜、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也就是说,女方婚前没有财产,婚后也没有作为妻子和儿媳的私有财产,甚至连女方从娘家带来的财产所有权都被剥夺了。有些女性因为家庭原因被迫外出打工,但仍然受到男性的歧视,被称为“三姑六婆”。有时候女人甚至成为男人生意的对象,比如被卖做婢女、妻子、童养媳、妓女,陷入最悲惨的境地,都是因为女人在经济上无法独立。吞噬女性的经济权力,使其成为男性的性奴隶和生殖工具,成为封建宗法制度约束女性的有力武器。

第二,女性被排除在政治之外。自阶级社会出现以来,“干坤正位”就成为规范男女的理论基础。“女人在里面,男人在外面;男女之正,天地之义也。”"...雄性负责,雌性负责...这种分工模式对两性都有很大的影响。.....男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增加了自己的‘才能’,成功的人创造了自己的‘历史’,成为财富和权力的拥有者、妻子和奴隶,生活在其中的女性不得不屈从于男性为自己设定的生活范围和既定角色,将自己的地位降为次要的从属地位,从而形成了女性无权的隐忍体验,形成了女性无能的短视偏见,从而女性自己也成了。女人被囚禁在家里,服侍别人,做家务,连统治阶级的女王都被禁止。不仅如此,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传统理论认为信任女性,使其预政必然导致灾难,甚至信任女性,使其预政就是灾难。无论国内经济还是国家政治,都把它当作信条,当作警示,使它成为限制女性预政的唯一理论武器。简而言之,在这个男权社会里,所有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利都消失了。

第三,传统的女子教育自始至终渗透着封建伦理观念。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石,因此传统女性教育旨在贯彻儒家宗法伦理。汉代以前有奴役女性的封建女子教育。女教师鄙视智育,认为“女性初次只允许认识几百字的米鱼,多读书有益无害”,而有的居然认为“女性可以多读书,教淫秽”。正是这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剥夺了女性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和机会,使她们的才能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培养,从而无法自立。相反,女教师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尤其是封建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和东汉班昭的《女诫》成为讨论妇女问题的范本。再加上后来的《论语》、《儒林外史》,都宣扬“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当妻从”、“饿死是小事,不名誉是大事”等教条。“这些所谓的女子教育,封建社会的女子教育,都不是真正的女子教育,而是真正的奴化教育。向妇女灌输奴性顺从的道德准则,给她们带上精神枷锁,束缚妇女的言行,限制她们的发展,使妇女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自觉追随者和殉道者,使她们安于长期被压迫和奴役。”汉代著名女子班昭,为其弟班固续写《汉书》,是一位儒学女宗。但就是这样一位才女,写出了《女诫七条》,成为后世压制女性的宣言,奠定了女子教育的理论基础,开创了劝诫女教的典范,甚至被列为明末女子四书之首。后来宋明理学出现后,嫁给殉道和不嫁给殉道的处女和殉道者层出不穷。这是传统女性教育最大的成功,也是传统女性教育最大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