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胡立山堡的历史演变

(一)事件的背景

鸦片战争期间,厦门岛曾一度被英军攻占,特别是在1841抗英保卫战中,以石壁堡为代表的厦门港要塞被英军摧毁,加强东南防务问题进一步引起政府重视。

(二)文化背景(中国洋务运动的产物)

清末洋务运动兴起,朝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建立海军,购买洋枪,以达到富民强兵的目的。

(3)地理背景

厦门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也是南北航线和东南亚航线的重要枢纽站。(1)边宝坻被勒令“自筹资金购买”

在1841年厦门对英保卫战中,以石壁堡为代表的旧厦门港口要塞被英军摧毁。渤海的入口突然打开了。1874年,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清廷计划在原址附近新建一座近代胡立山堡,但需要白银约30万两。工程建设历时22年,一波三折,历尽艰辛。

11年9月,光绪十四年(1888),闽浙巡抚边宝坻起奏皇帝遗言:“福建省为沿海重要地区,防御须慎”,建议在闽江口、厦门港新建炮台,并购买德国克虏伯大炮放置,但同时命边宝坻“以。

边宝坻接受任务后,考虑到“枪价好提”,决定裁撤南台、菜圃两个营的兵,“工资都省下来买枪了”。即便如此,资金缺口依然巨大。边宝坻要求提前向海军衙门借钱买枪,然后用“存勇粮,陆续收回”。但由于朝廷赔偿,难以归还,边宝坻也借不到钱买枪。

光绪十六年(1890),边宝坻再次上书请求:“厦门与台湾、彭州相连,陆路危急,港阔水深。如果比不上其他人,那就要配两个800磅的火炮,两个600磅的火炮,六个20岁的,这样才安全,还有十个* * *炮。做一个订单需要30.2万左右,20个月内送到厦门,三年付清货款。临时买的话,450.2万。”海军衙门被要求在拨款中包括从胡立山堡购买枪支。然而,它还没有得到“上天的保佑”。

没有资金,光绪十六年(1890)八月,边宝坻未经朝廷批准,与德国商人签订了“收购二十八生克虏伯炮两门”的合同。这种先斩后奏的行为,其实是把朝廷逼上了梁山。

不久,边宝坻病重,死于任上。他直到去世都无法借钱买枪,但他开了个好头。

(2)谭将“截留的新海国防捐款”用于购买枪支

光绪十七年(1891),继任闽浙总督的谭计划停止购买克虏伯大炮,理由是“京饷因债台高筑,无法上缴”。

这种毁约的做法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外商鼓动德国使节到总理衙门就国家大事饶舌”向他们施压。法院被迫指示谭遵守合同并作出妥善安排。谭趁机请朝廷协助山东立案,截留新海防捐。所得款项用于买枪,搭建平台,光绪皇帝只好同意。于是,谭决定将的“停购”改为“展销”。

谭立即与福建水师提督前往厦门港,察看原福建水师提督彭楚瀚设置炮台的湖里山地形。

光绪十九年(1893),朝廷全面裁员降薪。16年6月,谭仍坚持要求光绪皇帝购买和运输巨炮。“那时候我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同年7月18日,谭向朝廷开价:“二两28生枪,如足、保险等出厂价为628211马克,需银约16万两,甚为惊人。”还指出,由于火炮巨大,海上安装并不容易。因此“离炮登陆需要大量工作,看了当地情况再讨论”,为再次申请截留新的海防捐款奠定了基础。

当年十二月初八,谭又奏:“至光绪十九年五月,两年展期已过。”因为买枪的钱还是不够,他要求“再展一年,就可以出个数了。”理由是“福建省每年捐的不多”,此外,帝国海军衙门还“新拨海防捐2.2万,用于购买傅晶铁甲船炮”,同时说服朝廷“厦门当地乡绅愿募捐”,“购买此钢枪,有利于海防,避免失信洋人”,于是光绪皇帝批准再展一年。

经朝廷同意,谭一方面与兴全普华永道一起,发动厦门当地士绅、商人募捐,一方面又向上海德华(德国)银行贷款,最后“收了一个号”。

从“悬”、“展”到“拓”,谭似乎比他的前任边宝坻更善于退。

③杨岐珍的《命令海军主事管理带莱祁鸣的图纸》

为了建造新电池,清廷多次派员到欧洲各国考察学习。曾任驻德公使的刘锡鸿,留学后在致光绪皇帝的奏折中写道:“练兵筑台,实为欧洲之最。”

在附单中,他详细介绍了德军各种堡垒的建造技术和数据:“堡垒的方圆是尖锐的,这是由于地形的缘故。我们是方方正正进入的,首先我们希望它容易打包,美妙的使用不会一开始就慢下来。简而言之,积土为柱,使敌炮不灭,洞藏。士兵打不到敌人的炮,而且炮位高挂,兵力充足,距离远,不存在炮烟自行遮蔽的危险;平台外面,只有防护墙。如果敌人抢了站台,他可以反击,赢得船票。想要的人也是如此。西方的堡垒主要是用石头建造的,但今天它们大多是用沙子和灰烬建造的。盖石虽难射,但易碎,碎石投掷伤人,不如沙子能嵌枪...所以累土就是山头,凹顶套炮,山头从外到内高20尺,厚20尺,然后变成斜坡固定地址,山头从内到外10尺,除了方向。

根据调查报告,清廷采用了德国陆军上尉汉纳根的设计方案,并让杨奇珍监督胡里山炮台的修建。杨奇珍命水师赖负责绘图,厦门鹤山工匠叶承造,任命牛、、罗明峰为监工,任命林世春为总督察,并命福建省继续加水陆筑堡。3月初八正式开工,1894,充分利用闽南“三合一土”(红糖、糯米糊、黑樟树汁夯)等建材优势。两年零八个月之后,就是“凿石开路,稳筑平台”和“筑背洞,筑挡土墙,筑城垛,筑战场,筑弹药库,筑军械库,等等。

1896年11月初八,难产许久甚至差点夭折的胡立山堡终于完工了。①对英国的防御战(石墙之战)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多次入侵厦门。时任闽浙总督的严,用了8个月时间,花了200万两银子。他用花岗岩代替沙袋,建造了“当时中国最强的线性永久火炮工事”——厦门岛南岸石壁炮台。也就是胡里山炮台的前身。

1841年4月,英军首战进攻厦门。颜率领清军的藤兵、虎兵到石壁堡作战,但面对英军的坚船利炮,清军束手无策。不到20分钟,石壁堡就沦陷了。

(2)“厦门事件”

1900年8月,日军制造大火,以东洪安集被烧为借口,公然出兵厦门,企图独占厦门。消息传到胡立山炮台,守台官兵立即脱枪,调转炮口,瞄准鼓浪屿外的日本船只和日本领事馆。日军被火炮的威力所慑,不得不在8月31日撤兵回舰。

(3)中美海军首次近距离接触定在厦门。

光绪三十三年(1907),周游世界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在执行和平使命,访问了日本、菲律宾和中国。

海军基地一定要设防,关键是炮台。当时考虑到胡立山炮台的克虏伯炮“威力极大,射程极远,为中国各省炮台所无,今为珍宝”,所以只要将军舰南移厦门港,就可以将中国的海防展示在外国人面前。因此,清政府决定厦门港为中美海军第一次和平交流的场所。

(4)克虏伯西方炮兵被拆除。

1957期间,厦门铁厂成立初期原材料短缺。厦门造船厂引进后,以每斤8分钱的价格购买了两门克虏伯炮,并拆解作为原料。当西炮拆除,准备再次拆除东炮时,消息传到市委、市政府,市委书记出面制止。东炮保留了下来。西炮拆除后,大部分被单独加工,改造成机器零件。另外还有一段收缩筒,保存于厦门博物馆7月1983。

(5)为台湾建立广播电台

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厦敌有线广播站”在胡立山炮台正式成立。

1958 10 10月6日,播音员陈菲菲首先播报了《中国人民和国防部致台湾省同胞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