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缬草的历史传承

染缬草始于秦朝,后唐马谡《古今中国笔记》记载秦始皇开始染缬草。宋代高澄《纪源·物事》引《二录》十则也说,染安定“始于秦汉之际,陈、梁之贵贱与之相通。”虽然秦汉时期就出现了染缬草的工艺,但是非常罕见。目前发现秦汉时期的缬草染制品非常少,说明当时的缬草染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最能体现秦汉印染技艺水平的,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凸版印刷技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印彩纱和金银泥印纱,充分显示了当时浮雕印刷的高度成就。

凸版印刷虽然大大提高了传统丝印的生产效率,但由于色牢度的技术限制和成品质量问题,汉代以后逐渐被“三谷”(绞谷、蜡谷、扎谷)所取代。

染色缬草在南北朝时期被广泛用于服装。《隋书食货志》记载,杨迪下令为宫人和他的妻子制作五色百褶裙。隋开帝六年(公元586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一件贾瓦勒,天蓝色的丝绸地面上开满了小白花,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说明染缬草的技艺在隋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唐代流行一种“衣装青翠欲滴,平头小花鞋”的服饰。王澍《汤玉林》卷四《献爱条》记载其“遍天下,由最贱者奉之”。染色缬草不仅是女性的服饰,也是家具的装饰品。日本奈良的正仓医院里有很多种唐代的染缬草屏风。到了唐代,还有一种经染织物,先经过加捻处理,再织成图案。由于扎染后每根经纱的张力不同,织造时经纱花纹轮廓不均匀,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染色经织物在现代已经发展成为印花经织物。其工艺是将经纱放在织机上进行一次“假织”,即松织,然后印花,去掉假纬,再进行正式织造。这种织物图案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一种特殊的高档织物。

五代时,染缬草继唐朝繁荣之后继续发展。当时民间流行的染缬名种有鹿胎缬、锦缬、茧缬、舒缬、捏缬、浆缬、檀缬、折缬、三套缬等。这些名字有的是根据颜色起的,如鹿胎缬草,是黄褐色花纹,带白色斑点;织锦以织锦中常见的几何图案为基础;茧缬是指茧形的散点适合花纹。还有一些是以出生地命名的,比如舒威。有的以印染工艺命名,比如捏缬就是一种绞缬防染印花;浆缬是用浆粉混合的印花糊料印花工艺。由于染缬草的盛行,大量人力用于制作精美的染缬草服装和生活用品,这是宋代社会所不能承受的。为了遏制奢侈,提倡简朴,政府下令禁止生产和使用染色缬草。宋仁宗规定“士不可穿带白花蓝黄紫花纹的黑褐色衣服。”宋徽宗还“在政和二年禁止民间建筑,使开封政府严格申请其禁令,游客不得实施盗版。”在蒙古统治时期,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异,传统染色一直无法在主流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

明清时期,雕版印刷技术的提高,促进了木版、纸版和丝网印染彩印技术的发展。以色彩绚丽著称的明清各种丝熟织物,不仅显示了其精湛的织造和刺绣技艺,也体现了其高超的练色和染色技艺。俗话说“虽巧,亦好水气。”这一时期广为人知的“冠夏关”大多是手绘的,而丝绸的手绘技艺不仅最古老,而且魅力至今仍经久不衰,最大的原因就是其层出不穷的五颜六色(图3)。各种丝绸印花的染色谱多达88种颜色,每种颜色又细分为不同的层次,色谱齐全,颜色繁多,说明我国传统丝绸印染对原料和染色技术的掌握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