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武帝一定要取郭杰的人头?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了三个侠客的故事,其中以侠客郭颉的故事最为详尽,形象生动,跌宕起伏。

郭杰,字翁伯,河内人?(今河南济源)人。

郭杰的家庭背景很奇怪。他的祖父徐福以算命出名,而他的父亲在汉文帝时因暴戾得罪权贵而被处死。

这样“传奇”的家庭背景,让郭杰从小就名声大噪(神算子之孙,大侠之子)。郭杰的形象不同于一般人心目中的英雄。他一点也不高大威猛。相反,他很矮。他不像梁山好汉那样动不动就大碗喝酒,任何酒席都不喝酒。这种形象似乎与人们对英雄豪杰的印象格格不入。

然而事实证明,大部分高大威猛的人头脑简单,喝多了酒也不过是酒鬼而已。英雄的气质终究是发自内心的!

早在少年时代,郭杰内心就相当残忍,时常向往父亲那样的侠义生活,以至于小小年纪就已经有好几条命在手(肯定是自己杀的,动机不明!)。

凭着一身本事和一副拼命的架势,结交了不少江湖朋友。每当朋友有难,他都站出来为朋友报仇,而他总是因为伤了性命而四处奔波。在逃亡期间,郭杰还从事了拐卖、抢劫杀人、制造假币、盗墓等犯罪活动。因为他的生计,他的犯罪档案在衙门里能装满一个房间(当时档案都是竹简做的),不计其数。幸运的是,他似乎受到了上天的眷顾,总能在关键时刻安全脱身。比如他只要一犯罪,就会遭遇皇帝特赦,不追究任何罪行。

这样看来,郭杰似乎是一个标准的街头混混形象。谁知他成年后做了一个180度的转变,过着节俭的生活,以德报怨,到处做好事不求回报,让他看起来像个浪子。

他在洗心革面的同时,更加公开地喜欢上了侠客的本质,英雄主义与日俱增。但所谓的英雄主义只是在他行动的一瞬间,产生,而行动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

郭杰救人后,不谈,从不幸灾乐祸,居功自傲。但是,谁要是欺负他的朋友,那就太可怕了,他一定会找你算账,让你连自己都照顾不了。正因为如此,他的朋友们,那些得到过他帮助的人,都钦佩他这个人。有事情发生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暗中为他报仇,事后也不让他知道。

郭杰虽然是威震天的社会大哥,但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

郭杰有个姐姐,她儿子靠着叔叔的名声,曾经在喝酒的时候和别人打架。这人酒量很差,但郭杰的侄子不理会这一点,硬逼着他全喝了。最后,那人生气了。借着酒劲,他拔剑杀了郭杰的侄子。杀了人之后,酒醒了,眼前的一切让他瞬间石化,他不得不逃走。

郭婕姐姐气愤地说:“就凭翁伯在江湖上的侠义名声,有人杀了我儿子,却连凶手都抓不到。”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扔在路边,不让埋,意思是要郭杰为他报仇。

像郭杰这样的社会大哥,如果他想找人,哪怕这个人藏在宫里,也很容易被找出来。他的朋友很快就找到了凶手的藏身之处。原来凶手害怕了,回老家躲起来了。见躲无可躲,凶手主动走出来,把一切都告诉了郭杰。郭杰听后对他说:“你杀得对,错在我侄儿头上。”所以他放了凶手,埋了他侄子的尸体。人们得知此事后,都很欣赏郭杰的仗义,更多的人投靠了他。

郭杰所到之处,人们都敬他三分。有一天,一个男人翘着二郎腿,斜眼看着郭杰,一副不屑的样子。郭杰的一些朋友试图杀死这个傲慢的家伙,但郭杰说:“我在家乡生活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但我自己的道德修养不够好。他有什么错?”

后来这个人犯了事,郭杰就偷偷告诉政府长官,这个人是他的朋友,叫他们不要刁难他。后来盘腿眯眼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光着膀子跑去找郭杰道歉。郭杰家乡周围的年轻人听说此事后,更加崇拜郭杰。

洛阳有人怀恨在心,当地数十位名人出面干预,却未能解开双方的恩怨之结。

没办法,有人只好找到了大佬郭姐。郭杰于是晚上去见了两个仇人,他们都抱着委屈和郭杰一起哭。最终双方都压下了深仇大恨,听从了郭杰的劝解。事情解决后,郭杰说:“听说洛阳很多人插手,你不听。既然你听了我郭杰的建议,我怎么能让当地的大佬们丢脸呢?”之后,那天晚上我就回去,这样就没人知道他来过了。临走前,我命令道,“假装没有和解。我走后,让当地老板调解,你们可以再和好。”

这就是郭杰,帮助别人从来不求回报,从来不给大家足够的面子。

郭杰越出名越低调,坐公车都不敢进县衙。去附近的县城,事情能解决的就解决,解决不了的就尽量让人家满意,然后接受人家的感谢吃酒。因此,人们更加尊重他,并渴望帮助他。

本县青少年和邻县名人半夜去他家做客,每天都有十几辆车。这时,一大群亡命之徒从世界各地匆匆赶来,个个手里拿着人命,来到大侠郭杰面前,郭杰没办法。这些大佬都要求把郭杰收留的亡命之徒接回家招待。

就这样,郭杰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只要是江湖上的事,没有他管不了的。

朝廷下令让权贵富户搬迁到茂陵(汉代最著名的富人高档住宅区)居住。郭杰家里穷,达不到迁移的标准。官员们害怕,不敢阻止他迁徙。卫青将军出来说话:“郭杰家境贫寒,不在移民之列。你为什么让他迁徙?”汉武帝却说:“一个老百姓的家境连将军都清楚,可见这个家庭不一般。”

于是便默许郭迁居茂陵。为了让郭杰不丢脸,把他发配到茂陵居住时,当地士绅给了他一千多万元。

杨是个县人,在县衙做县令(相当于今天的县令秘书),又举报了郭杰非法移民。郭杰的侄子(郭杰大哥的儿子)听说后大怒,马上把县令的脑袋砍了下来,拿二叔出气。从此,郭与杨结下了梁子,最终成为郭杰悲剧的导火索。

这一切,其实郭杰并不清楚。他入关后,认识却不认识的关中名士、大佬,听到他的名声后,争相讨好郭颉利,与他交往,却没有把他侄子杀杨当回事。

在郭杰没有过多参与两家纷争的情况下,郭家与杨家之争发展到了极致。郭杰一方看着杨家越来越不愉快,杨家又看着郭家人缘不好。郭杰的人不知道是谁,所以他们杀了杨的父亲杨。

杨也是当地有名的宗族首领。他的家人给朝廷写了一封信,准备起诉朝廷。没想到,写信的杨家人还没到皇城根就被暗杀了。这件事情,郭家人做得实在是太不厚道了,也有点太欺负人了,而这一切郭姐却完全没有意识到。

汉武帝得知此事后大怒,下令朝廷逮捕郭杰。郭杰刚刚得到消息,知道家里人闹得太大了。他不太了解,就把娘家安置在夏阳(今陕西韩城),自己去了临晋(今山西运城)。在这里,郭杰看到了他的通缉令,看守很严,于是隐居在临晋。

此时,郭杰被介绍给了当地一位名叫少公的英雄。

郭杰冒昧来访,请他出关。面对天下英雄敬仰的郭杰,素不相识的临晋英雄少公表示愿意帮忙,于是帮助郭杰顺利通关,逃往太原。

官员追查郭杰,终于查出他是少共人,不想告发他,不想再受折磨。一代英雄拔剑自杀,算是给郭杰一个交代。

郭杰的逃亡之路就这样被切断了。一路上,郭杰没有逃避,把自己的名字告诉了接待过他的主人家,从不隐瞒。

现在很多逃犯一被抓就很“英雄”,向警察叫嚣自己是英雄,但是跑来跑去一句话不说就像老鼠一样躲起来了。郭杰的奢侈是发自骨子里的。虽然逃跑了,但他依然不卑不亢,从容不迫,甚至可以坦然面对所有人。这种英雄主义源于对自己行动的一种自信,源于对人生的顿悟,更源于对自己的信念。

接待他的人没有一个背叛他。这绝不是出于害怕,因为包庇郭杰也是一种砍柴的罪名。我们只能说这是因为一种尊重。

然而,这次抓捕与以往不同。如果是之前的抓捕,政府可能迫于各方压力提前宣布调查结束,没必要死守这个秘密。

这一切都是因为郭杰的案子是由汉武帝时期最著名的残酷官员洪洞郅都监督的,他的绰号是“苍鹰”。他是西汉第一个以重刑镇压豪侠,维护封建秩序的名臣。在屠刀面前,曾经风光无限的游侠失去了尊严。

这意味着浩侠的黄金时代结束了,郭杰在劫难逃了!不久后,隐藏在太原的郭杰终于被“苍鹰”抓获。当然,郭杰不是在逃的恐怖分子。他没有像本拉登一样战斗,而是像一个绅士一样被戴上了手铐。如果当时有记者在场,恐怕他会用相机记录下他在被捕现场对人微笑的照片。

抓住郭杰后,郅都当然是刑讯逼供,让郭杰说出全部犯罪事实。但是因为郭杰的命案都发生在大赦之前,根本没有判刑,郭杰也是什么都不说,企图逃避惩罚。眼看郭杰就要无罪释放了,中间却突然发生了变故。

蓟县一位儒生招待调查郭杰的使者时,使者在席间竖起大拇指,称赞郭杰:“郭杰在狱中仍是一个很有力量的人。”

儒生们哼了一声,说:“郭灿桀专事违法乱纪,怎么算是圣人呢?”

就因为这条对郭杰的负面评论,引发了另一起命案。然后,郭杰的手下杀了这个儒生,并割掉了他的舌头。政府调查了此事,但郭杰在监狱里,不知道还有一起谋杀案。谁杀了人,一直没抓到凶手,但账全记在郭杰头上。

汉武帝时期,主张尊儒尊法。杀一个儒生比杀一个士绅要严重得多。郭杰没有死,只是杀了一个儒生,郭杰的时候到了。

太史公得知此事后,说:“郭杰身为平民,玩弄权术,敲诈勒索。他只用眼睛就能杀人。虽然他不知道这个案子,但是这个罪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应该作为大违规处罚。”汉武帝只是想铲除强大的游侠集团。郭杰名气大,人脉广。很多人佩服他,愿意听他的命令。他是社会上的一股重要力量。严重威胁中央统治的郝集团自然在被铲除之列。

汉朝侠客时父亲被杀后,大侠郭杰终于被汉武帝下令灭族,他的侠客时代结束了。

讲完郭杰的故事,我感慨万千。司马迁笔下的侠客,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正宗的侠客。侠客诞生在春秋这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人性的光辉极其张扬。在反抗暴秦、楚汉之争的动荡岁月里,处处都有阴影。刘邦的部下很多都曾经是游侠,汉初黄老的散漫自由政治让西汉成为游侠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很多人会说,郭杰这样的英雄有点像黑社会,他的活动好像不是很光明。这样的人值得写书推广吗?

我想说,侠客不是为了升官,而是为了纪念!郭杰等人不是恶势力,因为黑社会是用他们的江湖身份圈钱,而郭杰一直在帮助别人,不是为了钱!郭杰的英雄主义不是持刀过马路人人敬畏,而是韬光养晦,乐于助人。这种低调是英雄主义的内在体现,是一个正直男人令人信服的基础。这恐怕是一个英雄的本质,也是当代人所缺乏的一种态度。

也许在侠客的黄金时代,他们的行为有点古怪,但他们侠义的初衷是用自己的力量反抗政府的统治,从而形成与正统势力分庭抗礼的公民社会秩序,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这种“侠之道”的统治。

然而,骑士精神所追求的自由与朝廷所倡导的秩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骑士精神最终不再被朝廷认可。《史记》、《汉书》之后,正史书籍不再为侠义做传记,所谓侠义故事也就此终结。

但汉朝以后,豪侠成了侠客,他们的行为更加理性。在他们的世界里,有了不成文的“规则”,他们的形象从郝变成了形形色色的义士形象,这种正面形象更容易被世人接受。

《隔栅看历史》特约撰稿人:胡子20/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