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三唑类杀菌剂的使用技巧?
生产制造中使用的三唑类杀菌剂一般有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三唑酮、己唑醇及其与这种化肥混合使用的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基于抑制细菌细胞质中麦角固醇的产生而具有抗菌和除菌作用。它是一种专门治疗念珠菌病的药物。细菌的体细胞有植物细胞和细胞质。在大多数细菌植物细胞中,以几丁质和葡萄糖水为骨架,充满了来自细胞质代谢的各种核苷和糖蛋白化合物。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是,细菌的细胞质中富含麦角固醇,三唑类杀菌剂抑制细菌细胞质中麦角固醇的产生,因此防治念珠菌病的效果很好,但对病菌、病毒感染等病菌引起的作物病害无效。
三唑类杀菌剂应把握施药阶段。不能用于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期,如莎草科作物抽穗前或阔叶作物开花前。如果在这里使用,会给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利的危害。比如作物顶端生长发育延迟,作物主茎节位降低。一般来说,莎草科作物比阔叶作物对三唑类杀菌剂更有耐心。三唑类杀菌剂能抑制作物体内生长素的产生,过早施用不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在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念珠菌病时,应注意在水稻抽穗前后慎用三唑类杀菌剂。
由于使用后能迅速被水稻消化吸收并在体内转运,持续时间一般可达20天,在通常用量下对病害防治有较好的实际作用。它们特别适合在水稻抽穗前或拔节期前施用。如果在抽穗前后过量或连续使用三唑类杀菌剂,特别是喷施后短时间遭遇持续超低温和阴雨天气,很可能造成抽穗困难,商品率降低,产量降低。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对作物生长发育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不同的防治谱。如丙环唑适用于褐斑病、枯萎病、碳蛆病、霜霉病、叶霉病等;戊唑醇适用于防治霜霉病、锈病、黑星病、青枯病、褐斑病、叶霉病和各种斑驳病,特别是茄果类蔬菜和水果的叶斑驳病,防治效果很好;氟硅氧烷对农作物的霜霉病、黑星病、褐斑病、锈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持续时间长,透水性强,极易产生毒副作用,所以使用间隔需要在10天以上。苯醚甲环唑对作物的霜霉病、锈病、褐斑病、枯萎病、早疫病、青枯病、褐斑病、叶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有时可以将两种三唑类杀菌剂混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杀菌的实际效果。例如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和戊唑醇、咪鲜胺和腈菌唑等。当它们混合时,杀菌的实际效果更强。
三唑类杀菌剂的应用时机是在病菌侵染初期。乳蒿退是一种广谱三唑类杀菌剂,可同时治疗多种念珠菌病。适用于防治水稻、白菜、苹果、梨等作物的霜霉病、稻曲病,如褐斑病、轮纹病、斑点落叶病等。需要在发病前服用,关键是使用叶面喷雾器,每7-10天使用一次1。发病初期服药,病原菌在吸收有机化学营养物质的同时逐渐在宿主体内生长发育,然后应用三唑类杀菌剂正好可以起到杀菌的实际作用,立即消灭新产生的病原菌,避免病原菌的再次感染。
三唑类杀菌剂与其他杀菌剂混合使用时,不仅实际效果会更好,而且有助于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在生产制造中,将三唑类杀菌剂与吡唑嘧菌酯、铜类中药制剂、代森锰锌等防御性杀菌剂混合使用,可以先破坏发芽前的大部分病菌细胞,再让残留的病菌已经侵入作物,使杀菌的实际效果更强。又如防治小麦、水稻纹枯病时,戊唑醇与井冈霉素混用,有利于增强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防治小麦锈病时,戊唑醇和井冈霉素均能提高防治小麦锈病的实际效果。如果适度提高戊唑醇1亩在田间的纯药用价值,不仅可以合理防治锈病、霜霉病和纹枯病,还可以在小麦幼苗拔节期抑制尖端节的伸长,有利于防治中后期小麦倒苗。
春季杀灭麦田害虫(主要是棉蚜、稻飞虱)时,戊唑醇、井冈霉素混桶时,可加入氧化乐果、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等杀虫剂,并精挑细选二次稀释液,有效配制药剂,既能看病又能杀虫。但需要注意的是,稻田使用三唑类杀菌剂时,不宜添加赤霉酸。三唑类杀菌剂对水稻的抑制作用很弱,如果全部正常服用,不容易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危害。在添加广谱绿色植物萘乙酸赤霉酸时,要注意不同水稻品种对赤霉酸的敏感性。如果不知道水稻品种对赤霉酸的敏感性,就不需要添加赤霉酸,避免稻穗下节拉伸过长,导致中后期崩苗。
注意应用程序的安全使用。三唑类杀菌剂的使用量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近年来,在晚稻病害防治中,经常出现过量使用的情况。部分杀菌剂短时间连续使用或与其他杀菌剂混用,极易在水稻生长发育中后期拉长抽穗前上部2-3节,对水稻造成不利影响。而且要保证安全施用的浓度值,如防治作物的褐斑病、炭蛆、霜霉病等。25%丙环唑乳油浓度值超过3000倍时,极易造成肥害;苯醚甲环唑用于防治锈病、霜霉病、茎枯病、褐斑病等病害时,使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其安全浓度为1000-1500倍,确保安全期维持7天以上。为了确立三唑类杀菌剂抑制作物生长发育的剂量不同于杀菌的适宜剂量,我们只需要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安全合理地使用三唑类杀菌剂。
期待您科学合理的应用三唑类杀菌剂,注意三唑类杀菌剂的使用技巧,减少肥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