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的历史与文化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山东半岛自古以来就盛行神话传说。房仙道,先秦时期在山东半岛发展起来,秦汉时期借助秦煌和汉武的力量达到顶峰。
(1)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日月仿佛跃出海面,尤其是那神秘而频繁的海市蜃楼,虚无缥缈,虚无缥缈。激发了半岛先民的无限遐想和丰富想象,幻想海上有仙山,仙山有仙,神仙有仙,产生了具有地域特色和想象力的神仙文化。
这种神仙文化的影响在先秦时期就扩散到了半岛地区以外。《史记》记载:“魏紫、玄言昭遣人下海求蓬莱、方丈、瀛洲。
住在这三座圣山的人。
它在渤海蔓延,离人不远,来时船风远。
味道最好的,神仙,神仙药都有。“据说自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以来,人们就去渤海寻找蓬莱、方丈和瀛洲。
渤海虽然不仅仅指山东半岛沿岸,但是从后来秦始皇、汉武帝参拜求药的活动来看,几乎都集中在山东半岛。
所以这里说的渤海应该主要是山东半岛北部沿海。
这说明山东半岛的神话传说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
天地日月星辰是当时山东半岛人民崇拜的最高偶像,由此产生了日主、月主、阴主、阳主、四季主等神灵。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齐国有八神:“汝言神,殿与天合。
天上满是水,住在燕(子)南郊的山脚下。
第二,地主,太庙泰山傅亮。”“三曰兵主,感怀蚩尤。
蚩尤在东平县鲁健乡,在齐国的西部。
四是阴主,三山在殿。
五、阳、殿之主。
六日,月之主,莱山之殿。
都在贝奇和渤海。
第七日,日主,殿成山,山斗入海,最在东北角迎朝霞。
八说四时,庙邪。
邪气在齐东,是新年的开始。”“八神自古以来就有,或者说自太公以来就有”。
据说八神的名字自古就有,有些是从齐太公开始就有了。
但这至少说明,在齐国初期,已经是人们崇拜和祭祀的神了。
在齐国八神,神的存在与齐国都城在淄博临淄有关。
楼主,傅亮在傅亮台山是泰国南部的一座小山,传说中的东夷首领少昊的集市就在这里。
这位战士,东平的蚩尤,因为是东夷族勇敢的领袖,被他的族人奉为战神。
齐国的都城、的废墟、统帅蚩尤,都是现实中或过去人们崇拜的偶像。
与山东内陆地区的天、地、兵三主不同,半岛沿海地区的太阳、月亮、阴阳、四季在当时被人们奉为神灵。
这样的神更神秘,更有魅力。
太阳主、月亮主、阴主、阳主、四季主出生的地区,与山东省内陆地区的天、地、兵三主所在的地区,有着同样深厚的文化底蕴。
日主,庙变山(今荣成市变山)。
不仅因为成山头在中国大陆沿海的最东端,是大陆上最早迎接海上日出的地方,更是供奉圣主的最佳选择。
成山所在地区也是山东半岛人类最早居住的地区之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有不夜城县,“有不夜山祠”。
西汉时期的不夜县据说是古代夜国的所在地。
《蒂奇纪》载:“古有昼夜出,境内寻之。所以赖子以不夜城的名义建立了这座城市。”
这样的记载虽然很神秘,但至少可以说明成山在赖艺时期并不是沙漠之地,能够创造出神社天文化,成为神社天之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月主,莱茨(今龙口市)人。
莱山是秦汉时期中国八大名山之一。这显然是由于古代莱国的文化。莱国曾是东方颇具影响力的国家,一度统治了山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莱山以北,是西周时期莱国的都城——桂城所在地。据《汉书·地理》记载,“黄县(今龙口)莱山松林有莱君寺”。
月亮主庙莱山,很有逻辑。
殷主,庙三山(今莱州三山岛)人。
穿过三山岛附近的西村,就是夏朝的所在地。
《史记》唐司马贞《索隐》:“是,韩傕子倾国,其姓为国。
金隧道记载‘东莱邺城曾有乡,北有市,亦古之国’”。
这是胶东最早有记载的封城。
杨朱,庙(今烟台芝罘区)人。
在先秦时期,这是一个著名的港口转运。
”齐景公问晏子,“我想看看附件”,而胶东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白石寨遗址,距今约7000年,已在此出土,可见它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四季大师掌管四季,即古代的天象、历法、辟邪(今胶南市琅琊镇)。
郎邪《汉书地理志》记载:“越王勾践,欲治此地,立亭四殿。”《吴越春秋》还记载越王勾践曾“迁都望东海”,这也说明琅琊在先秦时期是一个非常发达的古代大都市。
临海之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山东半岛沿海地区日月阴阳四时的文化背景。
这种文化背景产生了仙山、神仙和灵药的传说。先秦时期的很多王公贵族,包括后来的秦始皇、汉武帝,都多次来到山东半岛求医。一是对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月、日月、四时五神的崇拜和敬畏。第二,他们想永远活着。正是二者的统一,丰富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山东半岛。
(2)山东半岛神仙传说的巨大影响,使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走上了东寺求仙之路。
“即三年,皇帝东游诸郡”,“始皇帝遂游东海,于祠和八神向名山大川行礼,请神仙赏门”。
据说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到东方的八神祈福。
但根据《史记》的记载,对神的祭祀是“什么时候祭祀,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
秦始皇和后来的汉武帝去原齐国祭祀八神,大多是直奔半岛沿海地区,在那里祭祀五神。
秦始皇阅兵,“出海,方士之言数不清”。
和秦始皇聊“数不清”的仙山仙海的方士,可见半岛的神话传说影响之大,方士之多。
秦始皇游览了东部的山东半岛。“到渤(渤海)东,过黄河,成穷山,登之,立石赞秦德裕。
南去邪灵,乐在其中,三月留。
我搬到了贵州第一名三万邪灵的舞台,又回到了十二岁。
做一个辟邪的平台,立一个石雕,赞美秦德,以自己为荣。“秦始皇东游,途经黄县(月主所在地),爬上一座山(日主所在地),爬上砀山(日主所在地),再爬上狼歇山(四季主所在地),都是神的地方。
秦始皇还在琅邪住了三个月,把三万人搬到琅邪的戏台下居住,免除他们十二年的税徭役。可见秦始皇对东方之神和半岛文化的崇拜和敬畏。
在公元前219年的这次东游中,徐福等人上书秦始皇,“海中有三仙,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此。
请禁食,并要求与处女。
于是他派徐福发数千少男少女下海求仙。"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二次东游,他“刻石”以表“广识义利”、“褒扬诸臣之德,惟咏圣烈”的功德。
秦始皇东游,虽然史书上没有提到参拜神社,但秦始皇花了时间和精力来到山东半岛,“刻石”和向神社求仙,一定也是他东游的主要目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来到山东半岛,依然是求仙求药,祈求神灵保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方士徐氏(傅)等人下海求药,不准几岁,又嫌贵,不得赦。”
徐福又一次游说秦始皇说:“蓬莱药是有的,但是经常被大鲨鱼吃,所以不能来。如愿,请善用皆射,见之则用之。”
秦始皇“让下海的人抓到巨大的渔具,他甚至把大鱼都打死了。”
从琅邪北到荣成山,就可以看到了。
当你看见一条巨大的鱼,你射击一条鱼。“史书上都有,但不一样。《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是这样写的:徐福说:“我在海里见过一个大神,...说:‘我想请一种延长生命的药。
神说:‘若有秦王薄赠,必守而不取。
.....于是我又鞠了一躬,问道:“我该献什么?”波塞冬说,“所以如果一个著名的男人激励了一个女人,并努力工作,他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秦始皇说,派三千男女,动用各种资源。“我们无法考证崔福今说了什么,但无论他说的是哪一句,都显示了山东半岛童话的独特魅力。
据《史记》记载,始皇帝《海神医三圣山》。
不对,是回沙丘崩,”说秦始皇希望得到海中三山的长生不老药,却未能如愿,死在了回沙丘宫的路上。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先后九次来到山东半岛,或在海上,或在陆上,祭神求仙求药。
汉武帝深信山东半岛是神仙之地。汉武帝的重要谋士东方朔曾说:“在中国和东海(当时被黄海称为东海),五百里有仙草,如苗。
人是死的,都是草活着。早在汉代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就曾派方士下海寻找蓬莱的安七生,寻找安七生等神仙。
汉武帝完成统一大业后,效仿秦始皇,亲自巡视山东半岛,祭海求神。
据《孝武史记》记载,元丰元年(公元前110年)春天,47岁的汉武帝开始“巡海东征,祭奠”。
汉武帝这次东征,“谈齐人奇面者数万”,汉武帝于是多派船只,“使数千谈海中之山者求蓬莱神”。
汉武帝也是“留海,与方士通车,遣使求千仙”,暗中派千使者寻仙。
司马迁用“数万”、“千人”、“千人”来形容当时半岛沿海地区神仙鬼怪传说的盛行和方士的大量存在。
夏天,汉武帝又一次眺望东方的海边,希望能遇到蓬莱仙山和神仙。
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春,汉武帝“到东莱(管辖山东半岛东部的东莱县)逗留数日”,“遣方士求千奇百怪药”,派千奇百怪的方士寻找仙奇,采集灵芝仙药。
还去了三山岛(阴主所在地)“祈福万里沙”以求神灵保佑。
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汉武帝“北去郎斜,下海”求神灵保佑。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10月,汉武帝“东去海上,入海入地者,以求神,非体验之,而受益之,望遇之”。
汉武帝下海求仙、炼丹求神,发现没有一个人的话应验。
但汉武帝派了更多的人去寻找,希望能遇到神仙。
太初元年65438+二月,汉武帝又一次“来到渤海,将以蓬莱为祠堂,期待特别法庭”。
远远望去,膜拜蓬莱仙山,希望能到达神仙居住的奇异仙庭。
太三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也“巡海东试神仙属,无见证者”。
“天子厌倦了方士奇怪而迂腐的语言,但最终,他会发现这是真的。”汉武帝虽然越来越厌倦其他士人的荒唐之言,却始终把他们关在网里,不肯断绝与他们的联系,希望有朝一日能见到神仙。
据汉武帝记载,太史三年(公元前94年)二月,汉武帝“幸祸,礼成山。”
爬上去,漂浮在海面上。"
郎勋、成山、芝罘是寺庙以四季、太阳、太阳为主的地方。汉武帝来到这三个地方,一是祈求周三诸神的保佑,二是继续求见神仙山和神仙。
太史四年(公元前93年)四月,汉武帝“幸崂山在其辖,祠神在角门宫”。
相传汉武帝曾在布奇县角门宫向神灵祈福。
郑和四年(公元前89年)春,正月,汉武帝68岁,再次“兴于东来,朝于海。”对于这种对不朽的追求,《子同治简》也是这样描述的:“我想浮在海上,寻求一座山。
群臣谏而听之;风是黑暗的,海是沸腾的。
在船上停留十多天,但要归还。“皇上说想亲自下海去找仙山,大臣们都劝阻过他,但皇上不听。
然而,风太大了,船无法控制。汉武帝在海边呆了十多天,不得不返回长安。三月,汉武帝“罢黜”了屡次求长生不老药的方士。
山东半岛沿海地区远离秦汉都城。当时的车辆和道路条件,来回至少要一两个月,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然而,山东半岛的神仙文化对秦煌和汉武有很大的吸引力。秦始皇一生痴迷于此,最后在神仙求医后死于归途。相比秦始皇,汉武帝走得更远,后半生都住在山东半岛。
这些由皇帝亲自主导的大型活动,扩大了神仙文化在山东半岛的影响,壮大了半岛乃至全国求仙求药的方士队伍,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为道士的产生做了充分的准备。
(3)山东半岛神秘奇幻的神话传说,秦煌、汉武等人东渡求仙的故事,记载着千、万、数不清的方士庞大队伍,使山东半岛处于浓厚的宗教神秘氛围中。
这种氛围显然是最适合孕育道教文化的土壤。
盛行于山东半岛一带的方士探仙求仙术,形成了后来的神仙家,即方。
早在汉武帝时期,半岛的方显道士就有了自己的传教场所。
汉武帝史书记载:汉武帝前四年,“幸夏四月,在角门宫视神为男。乡下若有拜者,我写了角门之歌。”《汉书·地理志》记载:“不,有太乙,有九仙庙,有唐明。
出自梁武帝。《后汉书·益民传》也记载逢蒙到崂山修道:“凡蒙子康,生于北海都昌(今潍坊昌邑)。“因为王莽杀了他的儿子”,也就是他摘帽挂了杜东的城门,回到了大海,把家人留在了辽东。”“他随光武即位时,正是崂山邪气,大家都升起了修道之志。
唐礼贤注:崂山“在莱州即墨县东南,有大崂山、萧劳山。”那就是今天的崂山。
崂山的《太清宫记:山初》也记载汉武帝在位期间,崂山于公元前140年“建茂安庙以尊三公”,公元前138年“建庙以尊三清,名曰太清宫。”虽然《太清宫志》中有些记载有待考证,但《汉书》和《后汉书》中的记载足以说明,在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出现之前,方作为其前身,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开始有组织有组织的活动。
昆嵛山,被北魏史学家崔弘誉为十六国春秋时期“海上仙山之祖”,也是道教圣地。清朝的《山东通志》记载:“王的妹妹马姑,汉衡帝时,在的姑母玉山读书,如今玉山有一个昆嵛,仙迹尽在。”说“神仙踪迹皆存”,主要是指昆嵛山至今还保留着唐宋时期的“麻姑梳妆亭碑”。
麻姑在昆嵛山出家也可能是传说,但金《神仙传·麻姑传》记载,汉孝帝时麻姑“见东海”“去蓬莱”,至少说明在太平道建立之前,麻姑曾在山东半岛沿海地区出家。
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指出:“神仙的神仙信仰和炼丹术都是道教传承下来的,神仙炼丹术演变为道教修行,神仙方士逐渐演变为道士。”当然,这种“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但方是道教的思想源头,方士演变为道士,这是中国道教界的共识。
南先生在《中国道教发展简史》一书中也指出:“汉武帝时道教神仙方士术兴盛于世,开启了东汉魏晋时期道教神仙方士思想的基础。
然后就是北魏正式道教的形成。“道教产生以后,继承和发展了神仙思想,使之成为核心教义,道教的教义和各种修炼方法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
神仙传说和炼丹术是道教但丁学派的直接来源。
因此,神仙文化在山东半岛的影响并没有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停止,她的影响只是改变了形式,融入了道教文化,为东汉时期道教文化在中国的兴起做了思想准备,并以更高的文化形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东半岛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源头,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太平经》,它产生于琅邪,对太平道的创始人影响很大。
《后汉书·项开传》记载“琅邪宫祀干支圣书......................................................................................................................................................
它的文字通俗易懂,而且参考了经典。”“当初,舜帝在琅邪宫在位时,拜了一阙,在曲阳泉上从他的老师甘吉那里得知,神书有170卷,都是淡绿精朱介卿所写,书名太平清领。
..................................................................................................................................................................................“神书”指的是太平清领的书,也就是道家的《太平经》。
《太平经》认为天地之性由阴阳构成,《太平经》的阴阳五行思想也是道教的重要来源之一。
唐礼贤在《后汉书》中注意到“甘吉、公崇、郎谢人”。
琅邪是指琅邪国,隶属于山东半岛东南部的琅邪,是八神四季的主要去处之一。
太平清领藏书出自东汉末年的琅邪,绝非偶然。山东半岛房仙道深厚的神仙文化传统和浓厚的氛围,是太平清领藏书出现在琅邪地区的基本条件。
东汉末年黄巾农民起义领袖张角是《太平清领》的继承人,用《太平经》开创了太平道。
《三国志·张鲁传》裴注:“典简曰‘光合,东有张角,角为太平道’”太平道之名出自《太平经》:“太平道,其诺,其国富,其命,其宝。”“急教皇上,使和平之道”。
太平道的基本教法是阴阳五行和符咒,与《太平经》中服务天地、遵循阴阳五行、混合巫术的思想基本一致。
据《后汉书·柳岩传》记载,太平道的传教方式是:“师持九杖为福,教病人磕头而思。如果他们用水喝,他们会生病或好转,如果他们没有好转,他们将是不信的人。”他的“磕头而思”的教导,也源于《太平经》(卷九十七):“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常常在旷野除了太阳的四面感谢我。
给五行磕头,先抬头看天,再给地磕头。“在太平道喝伏水可以祛病,和《太平经》所载的一模一样。
《太平经》卷九十二曰:“以丹为词,以上为先。
下一次出行,告人,沐浴端精,通报东西南北,严以好酒。清澈的水喝过了,他们就会把自己的话想一想,把自己的病也想一想,这叫“返璞归真”。" 180卷也说:"欲除疾开道者,取丹书吞字之招。可见,张角运用《太平经》创造了太平道。
太平道是根据《太平经》创立的,也根据《太平经》组织了黄巾起义。
历史称张角为“大圣良师”,主张“天亡,黄天应立,甲子岁天下太平”,他的“大圣”“黄天”、选择甲子为起义之年等话语,都可以在《太平经》中找到。
《太平经》已经出版90年了:“欲平天下,不可为大事。你怎么能得到一次安宁呢?”《太平经》以服务天地、遵循五常为主旨。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顺序,汉朝以火为王,汉朝盛世。代表汉朝兴旺的应该是大地之德,大地之色是黄色,所以张角自称“黄天”,以示继承汉朝,统治天下。
《太平经》卷三十九又叫:“甲子也老,冬之日至日也,天地也刚开始。
.....一切生物,皆以一为首,以子为本,故以上序为子也。“《经》有“三五合一,日月常亮,太平无事”之语,可见张角选择甲子年(公元184年)三月五日为黄巾起义日期,明显是受了《太平经》的影响。
据《后汉书》记载,钟平元年(公元184年)春二月,张角“以善道化天下,转乱为上。
十几年来,数十万弟子入郡国,清、徐、幽、冀、荆、阳、燕、豫八州人都要响应。“《后汉书·孔融传》记载“黄巾侵数州,北海最贼”,说北海黄巾声势最大。
北海州辖胶莱河、渭河两岸地区,西至潍坊昌乐以西,东至胶东半岛腹地莱阳。
当时胶东的东莱郡和北海郡都是青州之地,青州在农民起义队伍的八州中排名第一。北海黄巾起义声势最大,明显受《太平经》影响,道教徒也最盛。
张角的黄巾起义被东汉王朝的重重围剿所打败。四年后,钟平五年(公元188),“黄巾十月起,黄巾又起寇郡”。
琅邪国当时是徐州之地,可以推断“黄巾再起”,山东半岛仍是主要地区。
而且“黄巾”的规模非常大,青州一带至少有百万之众。《三国志·舒威·武帝纪》记载,楚平三年(公元192年)“青州黄巾四月夏入兖州”,可见《太平经》在山东半岛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