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营出版业的兴起及其意义

近代民营新出版是在社会外力和技术经济力量的推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比教会出版晚40年,比洋务出版晚10年。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印石书店和点石斋书店拉开了民营出版的序幕,文同书店和白石山书屋则开启了民营出版之河。民营出版以报纸、书籍、译著、教科书、小说的出版为主要内容,最终的基础是获取丰厚的利润。民营出版的迅速崛起使其成为晚清三大出版主体之一。这是出版业社会转型的反映,是出版业自然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时代文化的感应器,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晚清私人出版;新出版;教会出版;洋务出版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它在近代的转型是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进程同步的,是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小过程,在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中,不断塑造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文化功能。现代出版的新品质通常被称为。新出版?。新式出版有几种不同的形式,私人出版比教会出版和洋务出版晚一点,有其自身的原因。第一,私人出版在?新出版?从历史上看,中国新出版的起步并非来自传统出版内部条件的成熟,而是来自外部力量的强大推动。新式出版起源于外国传教士的出版活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进行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出现了新的中国人办的出版机构,如史静文同博物馆翻译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等。然而,民营新式出版直到19的70年代才登上历史舞台。这比教会刊物至少晚了40年,比洋务刊物晚了10年。民营商业出版机构作为一种古老的出版主体类型,在新的出版生产形式面前缺席如此之久,值得后人探究。民营出版的民营性和商业性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结合点。首先,从社会背景来看,鸦片战争的失败,虽然彻底击垮了中国人民?中国的大国?我的梦想,也有几个远见卓识者在这千年未曾有过的巨变前惊觉并出发?睁开眼睛看世界?但是大部分人,还在睡觉,继续摇头念经。人们接受西学及其新出版物的主要载体形式需要很长时间。一个大家都不看好,强烈排斥的东西,很难卖出去。洋务人士办一份新刊物,并不是因为可以盈利,而是因为洋务运动本身的需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公益性质的。指望一项公益事业由民营出版企业来承担,至少在近代早期是不现实的。其次,从同业竞争来看,传教士是带着新技术从东方来的。虽然也是新出版同行,但教会出版无论是传播内容还是服务对象,都无意挤压传统出版物市场,因此对现有出版物不构成威胁。只是到了1880年代,外资石印出版社大规模重印传统书籍,而且价格便宜很多的时候,传统出版的命运才岌岌可危。民营出版的新技术变革真正开始于此时。第三,从印刷设备来看,新出版技术所依赖的印刷设备和材料都是进口的。在洋务运动尚未开始,近代工业化尚未启动的情况下,这些新设备不易获得,民营出版印刷技术的改造一时也不具备。第四,从技改前期的投入来看,新的印刷设备并不便宜。一向瘦小的传统雕刻师,就算有心尝试新事物,恐怕也做不到。1880年代以后,投资石版画出版的人,如文献处的徐润兄弟和久负盛名的大英博物馆的李胜多,都是富裕的商人或官员。苏州扫叶山房作为传统作坊,品牌老字号,资本相对雄厚,才有可能在上海设立分号,用石版画技术出书。第五,从出版成本来看,由于书籍的初始印刷数量普遍较少,铅活字铸造技术和重印技术还在不断完善中,铅印书籍的成本并不比传统雕版低,只是在用于印刷不需要重印的报纸时才体现出成本优势,所以现代铅印技术最早应用于新闻报纸,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籍出版。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像史静文同博物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这样资金不愁的官办刊物,却选择了传统方式印刷译本。商业上的民营出版,经济利益的考虑是最重要的,无意中的出版技术创新是合理的。二、清末新政时期民营新出版的迅速崛起1872年是新闻出版史上重要的一年,英国商人美查创办了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报纸《申报》。美查为了把他的所有物?大盘子?,利用申报馆的印刷能力,从报纸到书籍,从事书刊出版,先创办《瀛寰小记》等刊物,后创办点石斋书店,印刷书刊。其间,为了扩大发行,成立了申昌书画室(后更名为申昌书屋)专门从事销售,并在北京、南京、汉口、杭州等地设立了申昌分公司。点石斋是第一家通过商业手段把石版画出版做大做强的出版企业。点石斋画报,创刊于5月,1884,以人工绘画嫁接艺术和新闻,重视时事新知的独特方式。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至今已销售15年。它是中国早期画报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著名杂志。其出版的《康熙字典》等石版画书籍获利丰厚,引发国内民间资本纷纷开办自己的书店,掀起了大规模石版画书籍的热潮,拉开了民营新出版的序幕。因此,从书刊出版史的角度来看,《申报》的创办具有同样的意义。19年80年代初,创办了文同书店和白石山书屋,成为与点石斋齐名的三大石印书店。文同书店是由居住在上海的广东人徐润兄弟创办的。它有12幅石版画,雇有500人。其规模可想而知。其石版画代表作,如《二十四史殿本》、《古今图书集》、《资同治鉴》、《裴赋》、《康熙字典》等。,都是当时出版业的杰作,其在印刷这些杰作时采用的库存印刷方式开创了民国后期典藏出版的先河,因此文同书店在近代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学者将文同书店列为中国近代民营出版业诞生中承前启后的一环,有其历史依据。在三大书店的带动下,印石书店迅速从上海向全国扩张。根据《书商》、《中国丛书》、《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等书籍的记载,从清末到民国,全国各地使用印石技术印刷书籍的有数百人。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民营石版画出版社,利用石版画的便利,重印了一些西学书籍,并编成了《西学自强》、《西政丛书》、《素质研究丛书》、《西学大成丛书》等丛书,但总的来说,其出版物的内容仍集中在传统读物和商务用书上。即使是西文书籍,也主要是重印而非新出版。新瓶装旧酒的作用更多的是对旧的传统出版的挤压和替代,而不是对新的出版市场的拓展和创新。这一切都发生在19年底的最后几年,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重要的事件是1894甲午海战的惨败和民族危机的* *直接引发了随后几年围绕变法维新主题的宣传和组织活动。在这场如火如荼的运动中,维新派利用报刊和书籍作为宣传工具,鼓动民情,引进西学,启蒙新知。深水炸弹,尤其是早期报纸的出版,开启了舆论。1895年8月7日,康有为创建的《世界公报》在北京出版。同年6月165438+10月,北京强学会成立。优先举报优先?年,《世界通报》更名为《中外新闻》为机关报。1896 1月,上海强学会成立,随后《强学会会刊》正式出版。尤其是同年八月,以王为总理、梁启超为主笔的《泰晤士报》,揭开了变法图存的大旗,态度鲜明,论述透彻,文字大多清新流畅,富于* * *?几个月之内就卖到了一万多本,这在国内报道以来是前所未有的,全国都像饮水机一样跟着?。一时间,报纸的出版走到了一起,出现了国人争相办报的热潮。1896?1898期间,上海、天津、长沙、澳门、广州、福州、温州、桂林、Xi安、杭州、重庆、无锡、成都、芜湖、衡阳、开封、梧州、萍乡等地的报纸发行量至少在60份以上。这些报纸虽然有一部分有官方背景,但基本都是民营报纸。大部分报主最初的动机,在救国图存的时代氛围驱动下,可能大于商业计划,基本属于政客的办报。但在客观效果上,它引起了普通大众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关注,促进了对其传统知识结构局限性的深入思考,进而转向关注和吸收西学新知。这种需求是新兴的以出版新书刊为主的民营出版业生存和发展的市场基础。以此为起点,出版商翻译出版西文图书、编辑出版教育类书籍、翻译出版小说期刊,构成了晚清新书出版的三大主要类别。这与洋务运动主要从器物层面引进西学的情况自然不同,因为主要出版科技书籍,市场相对狭窄。翻译出版是传教士最早涉足的领域,也一直是新出版中成就和影响最大的出版类别。到晚清末年,翻译出版物的数量翻了一番。有人做过统计,从1900?1911年,中国翻译了至少1599种日文、英文、法文的西文图书,是此前90年中国翻译图书总数的两倍。梁启超曾对当时翻译作品的盛行情况做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描述:?1898年的政变,接着是义和团的拳灾,暴露了清王朝的衰落。年轻学生出国留学的比例也是一样的,而日本,尤其是去那里的学生,更是乘势而上。壬寅、癸卯年间,译叙业特别繁荣,定期出版的杂志不下数十种。日本出版的每一本新书都有几个译者。新思想的输入如火如荼。所谓?梁启超式?投入无组织,无选择,无依据,派系不明,但比较贵,社会也欢迎。长期生活在灾区的人,如草根、树皮、冻鸟、烂老鼠等,都不愿意这样做,大嚼特嚼。他们不问能不能消化,不问能不能打电话请病假,也没有好的卫生用品替代。?就教材出版而言,虽然早在19年的90年代末,南洋公学和无锡三等学校就出版了一些内容相对较新的教材,并且都有不错的市场,但由于内容原创,缺乏配套设施,并不完善。庚子以后,清廷改革教育,改变学制,特别是废除科举兴学,带来了巨大的教科书市场。一些私立出版机构及时抓住机遇,吸收了日本教科书的编辑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编写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教科书。比如1902文明书店出版的全套启蒙教材和1904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套涵盖小学各科的“最新教材”畅销,使得这两家书店在出版界异军突起,商务印书馆也因此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教科书诱人的利润催生了张骞1906领导的中国集成公司,出版的教科书种类仅次于商务印书馆。1906年,清政府教育部第一次批准了小学教科书临时书目,共102种,其中私营出版企业出版的有85种,占全部教科书的80%以上。根据当时该部门的统计,1908中有37888所学校,1026988名学生,学校数量达到47895所,1300739名学生。1909的学生人数达到31 626 720。应该说,教育发展带来的巨大教材出版市场,为民营出版业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小说出版原本是明清时期的主要书籍之一,但真正翻开中国小说出版史新篇章的是梁启超在1902年倡导的?小说革命?之后。小说革命的中心主题是启蒙,所以今天要想改善集团治理,必须从小说革命开始;想要新人,就要从新小说入手?在那个高度政治化的时代,这种思想因为符合时代主题而迅速得到了呼应。小说的地位是从文学道路的边缘走向的?文学极品?中心运动的特点是引人注目的小说出版。人们称之为:?今天盖小说,虽不能与西方国家抗衡;但就中国的理论而言,果实渐亮,是前人始料未及的。?据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录》一书统计,1898?1 145年出版的小说多达1911部,超过了此前250年出版的小说总数。据陈大康统计,在1840?在1911的72年间,* *出版了1 653种通俗小说,99种文言小说,1 003种翻译小说,2 755种* *,其中1903?1911占9年2377种。清末新政时期,以小说社命名的书局至少有32个,以小说命名的刊物至少有20种。就像清末教科书出版的气象是新气象,是基于学生数量的大幅增长,小说出版的激增是基于城市市民的快速增长。晚清通商口岸城市的相继开放和近代工业化的逐步发展,带来了城市化的加剧和市民阶层的增加,以市民读者为主要市场的小说出版也随之兴盛起来,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其阅读趣味的变化,逐渐脱离了其政治意义,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这些都无形中为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的接受和传播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由此展现的新的图书出版市场是民营出版业迅速崛起的重要商业前提。当然,出版市场的扩大只是晚清民营出版业兴起的时代因素之一。作家和译者的成长、版权制度的建立、管理的创新、出版观念的转变、政府政策的引导、交通条件的改善等其他因素,都是出版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合力。这篇文章不能一一讨论。三、民营新式出版业兴起的意义我们无法确切知道清末到底出现了多少家民营出版机构。我们只能从当时的人和后世的人所做的一些局部统计中得到一个大概。1987第4期《历史刊物》刊登了一份书业协会档案,是时任上海书业办公室总经理董希雨夫提交的文稿的附件。附件详细列出了辛亥前上海出版业的名单(1911)。据笔者统计,有116。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一书中评论1896?1911年翻译过日语的出版机构做了一个详细的列表,出版社数量为95家。陈大康在《中国现代小说年表》一书中评论1840?根据1911年出版的2 755部小说统计,报刊205家,书店、书店393家,162部作品的出版社不详。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小说的88%。78%是晚清最后九年出版的。梁常州编五十年(1897?1949)小学教材概述,列出了商务印书馆含芬楼藏的清末教材出版机构名单,作者做了统计,有109。林晃在博士论文《清末新政时期出版业研究》中,对1902?1911期间,在《大公报》刊登广告的出版社有近80家。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统计数据或多或少都有重叠和交叠。既有独立的商办,也有附属的学校、社团、报社,但从名单上看,大部分是私立的。晚清民营出版的兴起,可以从这些数字中反映出来。商务印书馆作为民营出版业的领头羊,火箭般的发展速度也是民营出版业崛起的一个案例。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开始时,资本只有3 750元。1901新增股份并扩大规模,增资至5万元。1903年与日本金刚堂合作,吸收日资65438+万元,成为资本20万元的合资公司。两年后,资本增至654.38+0万元。1907年,商务印书馆在闸北宝山路建了一个占地80多亩的总厂,包括四个印刷厂和编译所。到民国元年1911年,营业额达到1 676 052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前出版的图书数量,按照10年[商务印书馆]第1号图书报告所列书目,* * *收书865种,也就是说,民国元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数量至少不低于这个数字。《华英之初》、《高级华英》等英文读物,帝国丛书、政治学丛书、地理丛书、财经丛书、战史丛书、商学丛书等社科翻译书籍,《文学之初》、《最新教科书》等中小学教材,林翻译的小说,以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店为代表的民营出版业的兴起,在出版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意味着由传教士引入中国的新式出版业,再次经历了出版主体的变化,从一开始教会出版机构的主导,到洋务运动时期教会与官办新式出版并存,再到清末新政时期多元化出版主体下民营出版主导地位的正式确立,最终固定下来,延续到整个民国时期。这新一轮的宏观出版格局也意味着新一轮的出版生产关系的调整。在民间文化力量的参与和民间资本的运作下,出版活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释放。其次,民营出版机构从商业运作的角度积极运用新出版技术提高出版生产率;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动态,出版大量推动时代变革的新知识、新内容书籍;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全面推行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强化了新出版的新质。因为它的巨大成就,标志着出版业现代化转型的初步完成。第三,民营出版的主导作用是出版业发展自然选择的结果,它适应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特点,表现出强大的经济活力,从而出版业走上了产业化的方向,成为现代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门类。第四,晚清的民营出版活动不仅催生了近代的新兴产业,而且充当了时代政治文化走向的传感器。在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政治斗争日益复杂的形势下,各种关心国计民生的政治势力和人士纷纷拿起出版作为武器,或呼吁救国,或高呼启蒙,或为政治出谋划策,或为人民求命。不同的出版目的和追求,诠释了多姿多彩的现代出版文化。出版不仅处于中国思想文化的风云变幻之中,而且影响着国民生活的知识获取、文化休闲和思想变革,成为现代文化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简而言之,清末民营出版业由前期转变而来?学位不足?迅速兴起和发展是现代出版史上出版主体调整的结果,是市场运作的结果,是出版业发展自然选择的结果,成为现代文化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