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超的历史追溯

分布在宫门外的唐代中央政府公报是古代报纸的最早形式。这份封建官报现存最早的文献是唐代孙桥《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孙桥的这篇文章写于唐玄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在这篇文章中,他记录了开元年间每天宫门外都有一种关于朝政的新闻公报,并称之为开元杂报。当时是抄的,送到外地。孙桥(又名“孙克之”,师从韩愈)看到了这份流传于襄樊的手抄本。孙桥还将《开元杂报》的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了对比,发现每篇文章都有理有据,肯定了《开元杂报》所载内容的真实性。据孙桥对《开元杂报》内容的记述,唐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曾发生过皇帝关禅的事件。可以看出,在此之前,这种政治公报就已经出版了,而且在孙桥写这篇文章的五年里,仍然每天出版,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孙桥称这种国事简报为“报朝之人”,可见当时并无固定名称。直到唐末两宋,这种朝政简报才被普遍称为“鲍超”。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消息的工具,直接向民间公布,时效性很快。这种新闻传播工具并没有随着李唐王朝的覆灭而消亡。宋代的《鲍超》和明清的《宫门抄》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唐代政事简报的延续。

宋代朝鲜报纸的商业化是宋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现存的历史书上关于鲍超的信息不多。南宋赵声《朝野类》一书中有一段简短的记载:“鲍超,日出之事,亦每日编于门后。请给出一个判断,然后才能进入战区,向世人报告。”可以看出,《鲍超》是以短信形式报道皇帝日常动态和官员任免的开放式媒体载体,是更接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封建官报。值得注意的是,周觅在《武林旧事》中介绍了南宋临安的各类店铺,其中提到有一类店铺是向朝鲜提供报纸的,明显是向朝鲜卖报。从现有资料来看,宋代商店出售的报纸主要面向大众。为了防止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添加不应复制和传播的内容,几名低级官员被专门任命为“担保人”。一旦在报纸上发现了不应传播的内容,只问“保证人”。鲍超之所以可以公开出售,是因为宋代发行地宝审查严格,副作用小,所以朝廷可以允许其存在。据记载,卖朝鲜报纸的业务不仅在南宋临安有,在北宋末的汴京也有。《靖录》云:靖康二年(公元1127)二月十三日凌晨,晋人利用卖报的人,在街上张贴告示,声称允许官员、学者推举赵为帝,实际上是诱骗他们聚众推举汉奸为楚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