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河畔有古风。

戴建东

应村里文化专家盛秀荣的邀请,我去了陈村。

穿过唐溪古城,沿着唐苏线一路向南行驶。在浓稠的路段,一座石桥横跨在浓稠的溪流上。过了石桥往东就是陈村了。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在夜色下有些隐晦。和大多数江南小山村一样,村口是一排新建的三层楼房,村里的巷子也比较窄。因为下着小雨,巷子里还有些积水,我们小心翼翼地在巷子之间走着,来到了一个农家小院。

这是盛秀荣的家,独特的村屋。

院内的白墙上,画着盛秀荣自己的墙绘《荷塘鱼彩》。两条大鲤鱼在碧绿的荷叶间游来游去,画面的精致令人惊叹。盛秀荣的家也不同于其他农家乐。室内挂着很多字画,后门开着,有假山和水池。整个农家院都体现出优雅和宁静。

主人很好客,简单的茶具,纯红茶冲泡。在优雅的环境中听盛秀荣对陈村历史文化的描述。国学史料丰富的盛秀荣,说起陈村的历史人文,更是数不胜数,让人惊叹这位大师级人物的博学。

陈村位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九峰山脚下,白石山脚下,一条浓浓的小溪畔,环境幽静,村风淳朴。九峰山是一座名山,山脚下的陶寺和湖堆是历史名人村。陈村,在我的印象里,以为是一个叫陈的村子。到了村上才知道,这个小山村原来姓范,和北宋名臣范仲淹一脉相承,不得不让人对陈村刮目相看。

听你的话,不如学十年。盛秀荣让我们了解了陈村,了解了范仲淹后裔居住地的文化底蕴。

1000多年前,陈村的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耕种生活。北宋初年,一个姓陈的家庭在这里发了财,所以取名陈村。后来,另一个姓张的家族迁到这里,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直到明朝,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从兰邑迁到山口后,又迁到董熙(今陈村),人口繁盛,瓜果流传,逐渐成为今天陈村的村容村貌。以前陈村有个许厅,有个说法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可惜明末清初,后大溪的一场特大洪水冲毁了徐会馆。民国末期,陈村仍有旗杆和基址。

范家的人在陈村定居后,家道兴旺,成了村里最红的名字。由于范氏后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范纯仁的直系后裔,范仲淹忠君爱民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范氏家族,从而在陈村造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陈村范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据村里的老人们传说,范氏宗祠里曾经挂着一件珍贵的宝物:宋元四年的给范纯仁的圣旨,这一度成为陈村几代人的骄傲。可悲的是,这件宝贝在文革中丢失了,成为陈村后人心中永久的遗憾。

范氏家族的始祖范仲淹非常关心人民的疾苦,为人民的生活担忧,与人民同甘共苦,把“以民为本”、“救民之苦”作为标准,并付诸实践。在《劝农》中,他写道:“烹葵花剥枣古之富,太守劝农听。不用担心风俗不同,我愿意从此调整风向。”

他的代表作《岳阳楼记》更是名扬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忠君爱民思想,激发了范后代昂扬向上的道德情操。范的子孙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范纯仁直到范仲淹去世才出来做官。历任徐州观察法官、香邑县令。范纯仁的性格淳朴大方,对待别人不会疾言厉色,但他认为这是道德,但他挺拔不屈。从布衣到宰相,廉洁勤政一以贯之。我曾说:“我一生所学,得益于忠诚和宽恕。”。以至于在朝廷上侍奉君王,交好同僚朋友,和睦宗亲,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这两个字。"

后范纯仁派的后代几经迁徙,最终选择了九峰山下、后大溪畔的良田生存下来,逐渐壮大了范氏家族。给范纯仁的圣旨,曾随家族迁徙带到陈村,供奉在范氏宗祠。每年腊月二十五,正厅都会将这份神圣的圣旨悬挂在范氏宗祠后面,在烟雾缭绕、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举行盛大的祭祀等重要宗族活动,直至次年正月十五。可惜的是,曾经没有荣誉的范氏宗祠,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渐年久失修,最后轰然倒塌,毁于一旦。给范纯仁的圣旨也丢得无影无踪。

盛世,美丽乡村的建设让陈村再次繁荣起来。在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中,陈村两委审时度势,在范氏宗祠的原有基础上新建了陈村文化礼堂,梳理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和文化渊源。宽敞的场地和宏伟的门楼赋予范氏宗祠全新的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陈村文化大师盛秀荣以其精湛的文化功底,为恢复和修复陈村樊氏村文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盛秀荣虽然不是范的后代,但作为陈村的一员,他为了村落文化的繁荣和复兴,致力于村落的文化建设。他从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逐一寻找有关陈村范祖先的一些史料,加以整理完善,绘制在文化礼堂、文化长廊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去陈村的时候,正好是农历正月初十,还下着毛毛雨。我们坐在盛秀荣家,喝着香茶,听着窗外传来的阵阵鼓乐。这是村里准备跳舞游行的彩龙。当我们听说有一条七彩龙时,我们都很兴奋。在主人的建议下,我们循着鼓乐的声音,寻找彩龙起舞的地方。

在村文化礼堂的院子里,只见彩旗猎猎,两条红黄相间的龙在文化礼堂里徘徊。身着红黄相间舞龙服的男女选手在观众席上与灵巧的彩龙一起畅游。随着一阵不耐烦的鼓乐,两条彩龙游出观众席,走过村巷。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兴高采烈地互相问候。

陈村一直有元宵夜的传统习俗。在迎接龙灯的这一天,陈村的每家每户都要装饰灯笼,招待客人和朋友。全村男女老少,衣着光鲜,喜气洋洋,一片喜庆的气氛弥漫在每一个角落。龙灯所到之处,人们焚香点烛,跪拜。在龙的真身前,所有人的脸上,除了笑容,都是虔诚的。人没有矫情和虚伪。他们做礼拜的时候,更多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和谐。这可能就是中华民族对龙的敬畏吧。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一直占据着“九五至尊”的地位。迎龙灯也是江南古越地的乡村习俗之一。与众不同的是,汤溪当地民俗一般在正月迎接卧龙,祈求风调雨顺。只有陈村是用五颜六色的舞布做的龙。原因是卧龙会点香烛,容易引起火灾,安全风险高。后来在“专家”的指导下,改成了五彩布龙,一直延续至今,最后成为陈村人民文明节的娱乐项目。

典型的江南稻作文化,孕育了陈村后裔的淳朴生活方式,也融入了当地的古越文化。该村的民俗沿袭了汤溪古县的习俗,正月迎龙灯是该村重要的庆祝习俗之一。正月初一,陈村先民用红色和黄色的布片组成两条彩龙,分别由10多名男女舞动。布灯所到之处,乡亲们朝拜迎接,十分隆重。舞龙当天,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宾客满堂,十分热闹。

除了古越汤溪拥有的许多习俗,陈村在正月初一带着一家人去祖坟拜年,回来祠堂收馒头。在祠堂里,会举行一些书法对联,老人和年轻人会聚在一起讨论和展示十八般武艺...

据说陈村的范后代武功超群,令十里八村的村民大为佩服。但范纯仁“俭能助廉,恕能成德”的睿智之言,却为陈村后人所称道,这也造就了陈村后人的勤奋与谦虚,并一直延续至今。

回到盛秀荣家,正是晚饭时间,丰盛的菜肴,和谐的气氛,主人健谈的话语,让大家在幸福中吃了一顿晚饭。此时,户外鼓乐依旧不绝于耳,欢快的舞龙音乐传遍村巷,走进千家万户,给陈村人带来吉祥之兆。

晚上,成千上万的灯亮着。晚饭后,人们成群结队地来到村口,看夜幕下五彩缤纷的龙。陈村布龙从村里的巷子里慢慢走出来。红龙黄龙齐头并进,时而头贴着头,时而迂回曲折。布龙灯火通明,远看像两条金龙绕村而行,给陈村带来了一年的吉祥喜庆。

如果把板凳龙比作一个大将军,那么布龙就像一个文弱书生。柔美多彩,轻盈灵活,龙身也赢得了村民们惊艳的目光。采布龙所到之处,都是五光十色。村民们跟着舞龙的脚步缓缓前行,而孩子们则从采布龙中钻出,嬉笑打闹,其乐融融。

"北面是芙蓉峰,南面是白石山."范的后人,一直生活在后大溪畔,以先辈为榜样,照亮着他们的言行。陈村人民继承祖先的崇高美德,在岳西河畔繁衍生息。范祖上“忠君爱民”的美德,一直激励着陈村人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