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庭院设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王东阳庭院经济发展现状、趋势及建议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81)

庭院经济是国内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庭院经济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适应性广,在传统农耕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农民或家庭农场为了增加收入,响应市场需求,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庭院资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庭院经济已经发展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一个非常有影响力和特色的经济领域。随着农村的工业化、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庭院经济这一古老而崭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并没有衰落或消失,而是呈现出多类型、高活力、自循环的发展趋势。新时期庭院经济发展的类型和特点是什么?庭院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何发挥庭院经济在农村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这些都是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国外庭院经济的发展

顾名思义,庭院经济是人们依托所居住的庭院从事的一种经济活动。它与农村经济并列,共同构成了农民经济。历史上,人类经过长期的采集、渔猎,逐渐过渡到以农牧业为中心的原始农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农耕社会。通过劳动,人们逐渐增加了原始农业生产的物质产品,劳动产品开始出现剩余,不仅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而且使产品交换不断发生并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原始庭院经济出现并向前发展。随着养殖经验的积累和劳动工具的改进,庭院经济活动逐渐调整和扩大,农业生产逐渐向自然资源开发的深层领域发展。在中国古代文化、古埃及尼罗河文化、古代西亚巴比伦文化、古印度两河文化、古希腊爱琴海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原始庭院经济的痕迹。

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古代文明中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印度河流域早期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以庭院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成为维持农民生计的主体,传统小农经济在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生产上以铁制工具和畜力耕作为主,形成了分散小农经营、耕织结合、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小而全”的传统产业。由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一方面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人地矛盾恶化。一旦发生天灾人祸,人们将吃不饱饭,社会将不得安宁。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积累少,分散的小规模农户无法创造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为工业等部门的发展提供优质劳动力,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农产品,使这些国家长期难以摆脱农业社会的束缚。

发达国家的庭院经济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资本主义农场为了追求利润,不断利用农业机械和科技成果,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来扩大再生产,导致农场和农业企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明显。商品经济彻底取代小农经济,彻底摆脱传统的“小而全”的生产结构,转向专门或主要生产某种(或某些)农产品供市场。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项目要么消失,要么处于从属地位,结果出现了谷物农场、果树农场和农场。资本集约化不仅促进了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也促进了庭院经济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在西欧、北欧等地,家庭农场被视为可靠的社会稳定器、就业来源和消除贫困的保障。对于经营农业的人来说,置身于乡村的广阔空间,与鲜活的自然打交道,带来的是一种自由独立的体验,是人与自然的融合。农业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欧洲的农村地区,许多家庭农场和庄园推出了集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并促进了家庭手工艺品和传统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二、中国庭院经济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庭院经济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据考古发现,在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岗、浙江河姆渡等地出土的石斧、铲、刀、镰刀、陶器等物品,满足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淮南潘子论训》载:“于波初作衣,手被指吊,为罗网。”这是追溯到古代歌曲的最原始的纺织水平。到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提出“地要围起来,税要平。”这一时期社会所追求的理想是,“五亩之宅,有桑树,可衣帛五十人。鸡、海豚、狗都是家畜,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七十个人可以吃肉。一百亩地,不抓紧时间,一家八口都能饿肚子”(《孟子·惠亮·王上》)。而且当时的社会以农业为“产业”,以“雕琢”等奢侈品的生产流通为“终端产业”。到了战国晚期,“端”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整个工商业,从而形成了农本工商业端的概念。此后,这种以“宅”和“田”为基础,“前植榆、槐、桐、梓,后植竹,冶金园旁庭院种果树”(《补农书》),“尽制末”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长期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