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的历史演变

河曲,春秋时为山西边境地区,战国属赵,汉唐属太原。

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刘崇设熊勇镇,属兰州。

兴国七年宋太平建火山军,平四年设火山郡,后被废弃。

金贞元元年,设河曲县。大定二十二年,升为火山州,后改称周琦。

元宪宗于七年进入德州。

明洪武十四年,河曲县恢复,六年为太原一省。

清雍正二年,改隶德州。

民国三年,设为雁门路,民国十六年废弃,直属山西省。

清顺治二年(1645),县城东西宽97公里,南北宽180公里。旧治在太原西北480公里处。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移河护营,东至五寨县界对坡村100里,至五寨县215里。西至陕西府谷县界黄河岸边2英里;西北至蒙古边境3英里;德州界贾珠村130里,克兰界石佛河店170里,克兰地区250里。在克兰边界长流沟处170华里,在克兰境内190华里。西南至德州界西庄村100里,至德州治130里;到达偏关县关捷河以北70英里处;东北至偏关县界西沟铺73里,偏关县80里。到达朔州界120里。

四十八年前,蒙古草原案件一直由陕西处理。因为河附近蒙汉谈判的案子,每次去河东报案,山西汀县都会为他们处理。今后,陕西省将逐一遴选委员会。清干隆四十八年,经过详细划界,属于河堤以西五十里至十里长滩的曲流管。如遇蒙汉谈判案件,请神木部郎昆、准格尔贝子指派蒙古队员护送蒙古人到河边,配合审判处。以此为例。民国七年,代管区正式划归河曲。

1949年3月,华林堡地区共有48个自然村,10472人的旧地划为偏关。1950年6月河西十里长滩东南有130个村,内蒙古准格尔旗有13174人。宝德、五寨、克兰边境村也有12指定村。成功的境界。

2000年,河曲县辖:城关镇、楼子营镇、刘家塔镇、浔镇、树儿梁乡、南岩乡、四岩乡、五华城乡、鲁谷乡、新窑乡、旧县乡、葛镇龙乡、沙坪乡、社梁乡、红崖峁乡等。

2000年河曲县总人口为138811。乡镇人口:子营镇,城关镇楼39052,刘家塔镇9605,浔镇7806,树儿梁乡14089,五华城乡5613,鲁谷乡4067,4131,叶楠乡,2865,丹寨乡,3287,土沟乡,4077。红崖峁乡2336老县城乡8133潮坪乡3712新窑乡4973社良乡2489葛镇龙乡2747沙泉乡5541银塔乡4128赵家沟乡2576(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单位:人)

2001河曲县调整(数据缺失)。河曲战国属赵,属胡,又名蔺。汉属太原,太原位于河西县宣武县。西晋末年,刘渊脱离离石,其地甚深。南北朝属于北魏。唐调到太原,这是县的土地。五代北汉刘崇设熊勇镇,属兰州。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成立火山军,统领周霞的熊勇、偏头、董家、横谷、橙、水浒。在李青的开始,镇村被添加。代州金贞元元年(1153)位于河曲县。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为州,后改称周琦。兴定二年(1218),九月改隶兰府。四年迁到黄河滩上的徐福村。元宪宗七年(1257),省、州、县入德州。明洪武二年(1369),仍设郡。六年在省,十四年在复位,调到太原,别名英台。补足七英里。清朝依旧。顺治二年改为5里。东西宽97英里,南北长180英里。旧治在太原西北480英里处。雍正二年(1724),隶德州。乾隆二十九年(1764)迁江护营。

民国三年(1914)设雁门路。民国十六年(1927),废道直属山西省。65438年至0937年,全省分为七个行政区,河曲为第二行政区。2月解放1940,属第二游击区行政公署二区。次年八月,属晋西北行署第二区。1943 165438+10月,隶属晋绥边区行政公署二区。9月,1945,属晋绥边区雁门行署二区。次年6月,雁门行署撤销后直属边区行政公署。

1949年2月属于陕甘宁边区晋西北行政公署第二区。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设立兴县专员公署,由河曲县调驻。1952,分配到新县专员办。1959 65438+10月,河曲、偏关、宝德合并为“河曲县”,驻浔镇。同年7月,1分三郡,恢复原建制。此部分属于金杯专员办公室。1961,撤销晋北特派员公署,河曲归新县专员公署。1967属于新县革命委员会。1979属于新县行政公署。1983,改忻州行署,河曲仍划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