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的西方解读

总之,这座中国皇帝的颐和园是“东方情调”最典型的代表,也是18世纪席卷欧洲园林设计的“中国风”的主要灵感来源之一。法国传教士让·丹尼斯·阿提雷特(Jean Denis Attiret)于1749年出版了一本关于圆明园的名著。1753年,瑞典国王在斯德哥尔摩郊外的颐和园修建了“中国宫”。1761年,英国人为威尔士奥古斯塔公主建造了一座中国宝塔,后来成为皇家植物园。正如王志成所说,欧洲人很难理解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作为一个整体,它无法与我们的建筑方法和规则相提并论。”它太大,太多样,太优雅,太短暂,无法抗拒。法国作家雨果形容它是“幻想的原型”、“月宫般的仙境”、“大理石筑成的梦”。

1860 10 10月7日闯入这个世外桃源的欧洲士兵完全被它壮丽的景象征服了。法军总司令蒙托班写道:“欧洲没有什么能让我们感觉如此奢华。”圆明园让这些人眼花缭乱,无以言表。法国士兵阿尔曼·鲁西(Arman Roussi)写道:“我看到的一切让我目瞪口呆,头晕目眩...突然间,《一千零一夜》对我来说完全真实可信了。”然后,毁灭开始了。在48小时内,圆明园成为“有组织的抢劫”的目标。士兵砸碎花瓶和镜子,撕掉图画和卷轴,砸开仓库抢夺丝绸,用这些珍贵的织物包裹马匹;他们裹在女王的凤袍里,口袋里装满了红宝石、蓝宝石、珍珠和水晶。鲁西记录道:“两天之内,我得到了价值3000万法郎的丝绸、珠宝、瓷器、青铜器和雕塑”,这是一场惊艳而迷幻的狂欢,“就像吸食大麻者的幻觉”。

最后,65438年6月+65438年10月+08年,英军统帅、埃尔金第八伯爵詹姆斯·布鲁斯(声名狼藉的古希腊石雕收藏家、埃尔金第七伯爵之子)下令焚毁圆明园。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士兵们被指派在宫殿、宝塔和其他建筑中放火。特别严重的损失是皇家图书和档案,大约10,500册图书和档案,包括关于中国历史、科学技术、哲学和艺术的最罕见和精美的作品,都在二晋大火中被烧毁。

因为很多亭子都是用易燃的松木做成的,所以北京北郊的天空弥漫了好几天被松香包裹的浓烟。“再也没有一双眼睛可以见证另一个时代的艺术才华和品味,”英国牧师罗伯特·麦克格写道,语气中没有一丝愧疚。“没有人留下,没有房子留下。让这里没有宫殿的痕迹。现在,让我们回到北京,我们完成了。”火烧圆明园无疑是历史上最恶劣的文化破坏行动之一,可以和火烧亚历山大大帝的图书馆、哥特部落践踏罗马相提并论。法国人当时指出,这就像卢浮宫和法国国家图书馆同时被摧毁。而且这种暴行是两国所谓“文明化”非欧洲世界的代表性行为。火烧圆明园充分说明了这一行动的虚伪及其种族主义基础。在欧洲文明国家中,这样的文化破坏即使在战争时期也是不可想象的,但中国显然不在这个道德原则之内。这个教训,中国人民至今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