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控制范围

翻开谭启祥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我们可以看到,整个魏晋时期的地图和汉代的地图差不多。在西北,西域仍在魏晋疆域内,但“西域都护府”已被“西域长史府”所取代。还有其他一些地图(主要是国外绘制的地图)把魏晋时期的疆域划到河西走廊作为最西的部分,认为魏晋时期西域已经失去控制。什么样的地图是正确的?

谭栖祥版三国地图

谭启祥版西晋地图。

首先要先了解西域都护府和西域常侍府的区别。西汉后期,汉朝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这是一个军事机构。当时西域有三十六国,在汉朝的强大势力下,都投降了汉朝。如果西域都城设在西域,就能有效控制西域各国。一开始,西域胡夫的控制范围并不包括乌孙国。后来乌孙国衰落后,也控制了乌孙。

所有的西域都受到官方的保护,宣帝节在第二年年初举行。三十六个国家通过骑队长和训诫医生得到了保护。有副将,排名两千石,一个程,两个司马,两个侯,各一千。——“韩曙?关白共青表

西域长史最初是一个西域都护的官员,大概主要负责垦荒事务。汉武帝为了提高对西域的控制,开始在西域推行屯田政策。最早定居外地的地方是轮台。《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仑头死数百人,因设使者护田积粮,已赐与外族。”这里的使者很可能是常侍,主要负责保护荒地,保护粮食,给其他国家的使者提供方便。西汉后期,若羌、车氏(吐鲁番)、北旭轩(吉木萨尔)、赤古城(伊犁)等地也进行了开垦。通过在西域建立广泛的定居点,汉朝能够牢牢地控制西域。

东汉时期,对西域的控制出现了“三通三绝”的过程。东汉初年,刘秀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以尽量减少国力在边疆的消耗。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十八国请求护都,刘秀拒绝。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重置都护府,但第二年燕齐、龟兹造反,杀了都护府慕辰,于是都护府被撤销。永元三年(公元91年),班超平定西域,于是再次设立都护,驻扎在龟兹其干城(库车)。安帝永初元年(107),西域再次叛乱,于是都护府被永久撤销。

直到东汉严光二年(123),班超之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汉朝对西域的控制才得以重新确立。此后,汉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机构成为西域都护府,由刘中(鄯善)掌管。西域都督府最初设在刘中(鄯善)或于阗(于阗)。

与西域都护府相比,西域长史府的地位相对较低,但其自治性大大提高。西域政府可以在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情况下独立处理军事事务,但来自中央政府的军事和财政支持也大大减少。由于财力有限,西部地区的常师傅的开垦范围也大大缩小,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东部地区。然而,由于班勇出色的军事能力,西域政府仍然控制着西域局势。这个作为西域都督的机构,从东汉一直延续到魏晋,可见魏晋并没有完全失去对西域的控制。

维基版三国地图:曹魏最西抵敦煌

但是,西域长师府虽然还存在,但其控制范围在缩小,这从魏晋时期的垦荒范围就可以看出来。曹魏时期,分别在西域设立了乌鸡校尉和西域长史。前者驻扎在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市,主要职责是耕田;后者管辖楼兰所在的海头市,职责具有开荒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西晋时期,继承魏国建立的组织,在哈密地区建立伊吾县。

港版教材中的三国疆域(最西部也到敦煌)

但是到了魏晋时期,西域大部分地区一发不可收拾。《三国志》记载“西域虽不可竭,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贵爽帝国)、鄯善、车氏皆属之,幼不纳贡,如汉之故事”。要知道,中国古代所谓的朝贡,也就是老生常谈,其实就是指这些国家还和中原有一些商业往来。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曹魏已经无法控制西域的这些国家了。

西晋初期的合理疆域

《晋书》记载,前秦苻坚派吕光西征:“战于城西,大败,斩一万余级。丝只是简单的收拾了一下自己的宝贝就离开了。王子们向30多个国家投降...当年不被王虎邀者,不远万里,皆来捧场,节为上汉传世,轻易举。”吕光下西洋时,西域各国交出了汉朝赐予的杰夫。为什么他们不除掉西晋的魏和?原因是魏晋没有控制这些国家,所以没有给杰夫。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魏晋时期的疆域包括了西域的东部,控制范围远不如汉代。所以两种地图都有错误。谭启祥的地图完全按照汉代西域的范围绘制,是典型的“地图开”;而其他地图忽略了魏晋在西域东部屯田设机构的事实,所以是“缩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