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曾国藩至死都不反对满清?!
最近听到一些历史迷有这样的看法。那么,我们问历史,曾国藩为什么直到去世都没有举起反清的大旗?
我们来看看曾国藩当时的实力。
第一,军事实力。
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后,湘军兵力40余万,占清军总兵力的50%以上。湘军的战斗力远胜于八旗军,八旗军在清末就已经是一群废物,十个兵都顶不上阿香军。
第二,资金实力。
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后,湘军掌握着鄂、湘、安微三省的赋税,财力雄厚。
第三,人才实力。
曾国藩的湘军几乎囊括了晚清所有的名将。整个湘军系统15人,总督14人。还有无数其他的文武官员。
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加入了曾国藩,其中包括一批杰出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如李、、徐寿、)等。).当时他的员工多达三四百人。
曾国藩的手下有、左、李、、、郭嵩焘、李鸿章、刘坤一、曾、、江忠基、胡林翼、杨岳斌、刘长友、李绪义、刘荣、程学圻(太平军)、丁汝昌(太平军)、蒋宜丰、刘维。可谓精英云集,阵容强大。
当时湘军从上到下只服从曾国藩的命令。太平天国灭亡后,如果他下一个灭清的命令,似乎很容易。
当九弟曾国荃攻打天京时,包括曾国藩在内的所有有识之士都知道了一个事实:太平天国要完蛋了!
那么问题来了。此战过后,兄弟俩何去何从?是在问,左在问,胡林翼在问,在问,包括曾国藩本人在内的三十万湘军将士也在问自己,于是一股晚清政治的暗流开始涌动。
曾、左、胡、彭被后人称为“晚清中兴四臣”。面对这个问题,后三者都给曾国藩做了一个考验——一句话,做还是不做?
首先,对近代史略知一二的左是知道左这个名字的。
这位师兄在考场上倒霉,读书学习不如曾国藩,但他不服,把自己比作诸葛亮。
这个曾国藩比自己还蠢。为什么他能做到高官厚禄?四十岁勉强考了个进士,做了个县令的包打听!
天天喊,我不服!老子不服!我总是说:“你生于斯,何必生于斯?”。
所以他总是和曾国藩过不去,曾国藩没有他那么能言善辩,一吵架总是落井下石,所以曾国藩也把左当成了克星。
虽然他很嚣张,但是人真的很会打架骂人。收复新疆是多么伟大的成就啊!后来有一种说法:
“国家一日不能无湖南,湖南一日不能无左”,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现在这个复仇女神派人给自己送了一封密函。信的内容是用鹤写的《丁善琏》的标题:
“天意所依,必在德。三脚架的重量好像在问!”
尤其是第二部分的那句“鼎之重如问焉”,曾国藩看了也是触目惊心。因为赢了就等于赢了中原,赢了天下。
好家伙,左的意思很明确——
怎么样了,老板?世界的大趋势是清楚的。眼看太平军撑不了多久,我们要做好长远打算。要不要对抗满清,赢得天下?!
虽然我平时喜欢跟你较劲,但是你要跟我斗,我还是会跟着你,把你当大哥!
据说曾国藩看了密信后,神色沉重,犹豫良久。后来过了很久,我才拿起笔在这八个字上改了一个字,然后传给左看。
据说,左看了曾国藩的回信后,冷笑不语,把只改了一个字的密函点着了。
那么,曾国藩改了哪个字呢?是“喜欢”这个词。他把“像”字改成了“不像”,于是这句话就变成了——
“三脚架的重量不能问!”
意思也很明确:兄弟,我已经不做老大很多年了!不要迷恋我,我只是一个传说!我们绝不会做这种造反的事!
其次是胡林翼。左的密函由胡林翼转交。他递回来的时候还附上了自己的话。
打电话:“一个好像是一个,我不管!”
说明他和左一样,也想劝曾国藩造反,说明曾国藩改口后无话可说,以示不反对。
但即使无话可说,胡林翼也不死心,他后来给曾国藩写了一封密信,信中只有一句话:
“东南半部没有主人。我在乎吗?”
也就是说,就算不取天下,至少我们湘军可以独占东南,统治大江。只要你有兴趣,湘军就会跟随对方!但曾国藩仍不为所动。
此后不久,曾国藩的水师教练彭玉麟也给曾国藩送来一封密函,上书:
“东南半部没有主人。老师在乎吗?”
只把胡林翼的话改成了两个字,可见左、胡、彭之间是有默契的,这还是让曾国藩很反叛的。
因为大势已去,胡、彭的意思是,即使我们不尽力渡江进京,按我们的实力,也要占据东南半壁江山,清廷也没办法。
曾国藩在自己的帅船上接到彭玉麟的反诏建议。据当时与他关系密切的巡抚倪回忆,曾国藩读了这封信后,反复说:
“成化,成化,雪琴(彭玉麟的字)就这么试试我吧!可恶,可恶!”
说完,我揉了揉信,张开嘴,塞进嘴里,嚼了起来。当时我就把这封劝退信吞了。
反正不管你是兄弟还是战友,不管你怎么努力,怎么劝我,我总是不反对,永远不反对!
我觉得不反对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我不想违背,这是曾国藩的性格决定的。
曾国藩是儒家的传统弟子,儒家强调忠君思想。曾国藩长期受儒家教育,很难做出什么叛逆的事情。
曾国藩一生奉行以德求官,以礼为先,以忠求政。“忠君”的观念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他根本没有反抗的欲望。
第二,如果不能反对,湘军的构成就会有问题。
湘军中的将领并不都是南方人,有一部分是清廷派来的满族将领。也就是说,清廷并没有完全信任曾国藩,所以派了很多人来牵制。
从太平天国初期开始,湘军就开始了反反复复的斗争。经过10多年的战斗,太平天国终于被平定了。
之后湘军官兵都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出于当时官兵的传统思维,他们的第一反应是用这些财宝在湖南老家盖房子买地,成为富翁。
如果曾国藩此时要求官兵继续战斗,而且是对抗清军,湘军可能会叛变。
第三,没有机会,我已经做好了防范。
曾国藩并不反清,但出于民族和政治原因,清朝对他比较小心。
当时的皇太后和恭亲王一心多次商议,对曾国藩的湘军有所警惕。
他们还担心太平天国平定后曾国藩会不会分裂国家。所以清朝保留了对军队的最后控制权。
湘军虽然是曾国藩创建的,但这支军队也需要朝廷提供后勤补给。即使在战争结束时,也不例外。清廷这样做只是为了防止意外。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湘军出现异常情况,清廷肯定会切断对湘军的后勤供应。而且曾国藩的湘军围攻南京的时候,北方清军各部也准备好了,清廷做好了一切准备。一旦曾国藩真的有什么举动,清廷在软硬两方面都有对策。
第四,不敢反对。我说的是当时的情况。
对付太平军的队伍不仅仅是项,还有李鸿章的淮军和左的楚军。如果曾国藩不忠诚,他需要先联合李鸿章和左唐宗。
问题是这三个人都不是当年的旧金山,他们之间有很多矛盾。如果曾国藩真有那样的想法,他首先会受到李鸿章和左的攻击。尤其是左这样的大神级人物,一直看不上曾国藩。
五、不能反,连旗子都不能竖。
曾国藩在建立湘军的初期,就强调建立湘军的原则是拥护皇帝,维护中华传统。在曾国藩看来,太平天国把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明搞乱了,自己平定了太平天国,自然就万事大吉了。
太平天国灭亡后,立即解散湘军,同时分解曾国藩的军权。李鸿章和左建立了自己的家园,湘军的铁板一块被清廷打破。曾国藩即使有背叛也无法反抗清朝。
正是因为这一系列原因,曾国藩无法推翻清朝的统治,连江南割据都做不到。这是当时的客观事实造成的。项没有这个实力,曾国藩没有这个机会。
所以,归根结底,一句话,因为我不想去反对,再加上我不能去反对,我不敢去反对,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不能去反对。
曾国藩很聪明,最终根本没有造反。清廷也成全了他忠孝节义之名。
曾国藩后来成为两江总督,获得各种嘉奖。曾国藩死后,被儒家神化,甚至堪比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