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墨制作技术的历史追溯
笔墨和砚的出现几乎同时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作为耗材,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使用天然墨水或半天然墨水作为书写材料。据《蜀古书法汇编》记载,兴义开始制墨,字是用黑土、煤烟、土制成的。也就是说,人造墨水的历史始于周宣王。兴义制墨也是人工造墨的开始。人造墨水的出现,在质量、使用价值和审美上都大大超越了天然墨水,于是天然墨水逐渐被淘汰。到了汉代,墨的原料开始取自松烟,其次是漆烟和桐烟。一开始是用手捏的,很松。后来,它被成型,墨锭是通过胶合,混合和蒸的过程制成的,这使得墨水坚固耐用。
根据现有史料,徽墨的制作可以追溯到唐末。由于安史之乱,墨工北部大量人口南迁,导致了制墨中心的南移。晁和他的儿子,益州人,逃到了长江以南。看到这里茂密的松林和清澈的溪流,他们定居下来,重新开始了他们的制墨事业。他创造的富墨肌,油腻腻的,油光水滑如漆。
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到了Xi的墨宝。于是,他任命自己的儿子丁为墨官,并赐国号李,以示酬谢,家族从此改姓李。从此,漳州的李墨名扬天下,有黄金易得,李墨难得的美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迁漳州。此后,墨家大师相继涌现,如耿士、张裕、盘古、伍兹、戴彦恒等。,徽州墨业进入了第一个全盛时期。
宋元时期,墨工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入药物成为药墨。人们不仅使用了墨水,而且开始藏墨,于是墨水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明清时期,徽墨的生产进入了一个繁荣的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量激增,制墨技术也不断提高。水墨图案的绘制和雕刻以及漆盒的装饰和制作达到了顶峰。名工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以、、方为代表的休宁学派。清代徽墨生产分为曹素功、王介安、王金生、胡开文四大著名体系,其中王金生、胡开文均出自绩溪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徽墨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最终使其成为一种犹如黄金的文学瑰宝。其中龙香墨、天辰墨、仙桃核墨、魏紫星墨、鱼戏莲墨、西湖十景墨、土墨等都是绝世之作,使徽墨具有如漆落纸、色泽深、经久不衰、纸笔不粘、香味浓郁、质感油腻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徽墨按原料不同还可分为松烟、油烟、漆烟、超级漆烟,其中最珍贵的是超级漆烟等高档油烟墨,散发着紫玉光泽,可用于书法。用在绘画上,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因此备受历代书画家的推崇。
清末民初著名的水墨木雕艺术家胡也是绩溪县上庄人。他们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徽州水墨制作技艺传人的代表,他们的传人至今仍在当地传承着徽州水墨制作技艺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