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己的动作和首先与动作相联系的感官认识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征和语言。所以,孩子只能知道此时此地的事情。一旦一个物体脱离了儿童的视线,它就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完全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结束时,婴儿已经形成了心智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征,获得了对客体的永恒理解。
术前阶段:2~6、7岁
特点:符号功能产生,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能够用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和语言进行思考。前操作阶段的思维是一种符号化的思维,一方面使孩子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孩子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操作阶段思维不合逻辑的表现之一就是不具备选择观点的能力——站在别人的角度看事情的能力。另一种表现叫做万物有灵论,即孩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和自己一样的情感意志和思想。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到事物现象的影响,表现出现象学的特征。
具体操作阶段:6、7岁~11、12岁。
特点:孩子的思维开始摆脱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二是儿童获得了采纳意见的能力,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和顺序关系的理解。儿童思维的逻辑也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正式运营阶段:11,12~15岁。
特点:相对于具体的操作思维,形式化的操作更加系统化。它能帮助孩子解决前所未有的或假设性的问题,是孩子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从一个层次发展到另一个层次,本质上是由于量的积累(同化)而引起的心理结构上的质变(适应)。新的心理结构是在旧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