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台湾省的名称。

“台湾省”这个名称出现不过300多年,但两岸民众早就称台湾省为宝岛。历史上对台湾省的称呼有近十种,如的“岛夷”,汉代的“东”、“东昆”,三国时期的“益州”,隋朝的“流丘”,这些都出现在明万历年间的官方文献中。“台湾省”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其发展过程有关。台南是台湾省最早开发的地区,所以台湾省的名称来源于台湾南部的名称。在介绍台湾省时,原本居住在台南的莱雅人称之为“泰延”或“泰安”,荷兰人则拼写为“泰安”,大陆移民则读作“泰安”。所以台南地区因读音不同,称为“台官”、“大官”、“大圈”、“大宛”、“大义”。后来从闽南语的“台语”改为“台湾省”,所指区域也从台南扩大到整个台湾省区域。

台湾省在国际上还有另外一个名字。1590年,葡萄牙人航经台湾省海峡时,看着美景。

台湾省在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名字。1590年,葡萄牙人航经台湾省海峡,看着美丽的宝岛,不禁叫它“TihaFormosa”。这个殖民者给台湾省起的名字后来被西方国家采用。

根据有据可查的史料,“台湾省”这个名称出现不过三百多年。但史料记载证明,两岸民众早就称台湾省为宝岛,历史上对台湾省的称呼有近十个。然而,不同的名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省宝岛的关注和期待。

中国古代出现国家机器时,中国被划分为九州管理,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商虞书公篇》记载了这一史实。九州扬州北辖淮河,东临大海。在书中,“夷府”是指台湾省。“岛夷”是台湾省的第一个名字。康熙三十三年(1642),高拱干专修台湾省府志,表明夏商时期的扬州包括台湾省。

春秋战国时期,海上交通发达,于是出现了很多关于大海的传说,其中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史记》中记载的徐福书中提到的海上三座神山是蓬莱、方丈和瀛洲。后人认为颍州是台湾省。徐福没有回来,但以后的岁月里两岸交流越来越多。

台湾省作为一部专门的历史地理书籍,在《先汉书》中就有记载。到了汉代,关于台湾省的记载开始增多。《汉前地理》中有这样的记载,会稽海外有“东人”,分二十余国,“老了来看”。后来很多学者认为“东”应该是指台湾省。在《后汉书》中,台湾省分为三部分,即东为北台湾省,益州为中台湾省,益州为南台湾省。在三百年前荷兰人林斯高登绘制的台湾地图上,台湾省也被分为三个岛屿。把台湾省分成三部分,说明我们对台湾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台湾省的情况是三国时期直接描述的。三国时期,东吴位于江南,管辖范围包括会稽和东南沿海地区。东吴与海外各国关系密切。《三国志》中提到,孙权黄龙二年(230),派兵出海远征益州。许多学者认为益州是台湾省。三国东吴临海郡知府沈,堪称最早的台湾省籍进士。在他的《沿海水土志》中,有一篇专门记载台湾省的,当时叫益州,但此书已失传,主要内容记载在《太平玉兰》中。从记录的内容来看,这是当时最完整的关于台湾省的文字资料。通过《沿海水土志》,很多远在台湾省海峡的大陆人知道了台湾省的具体情况,虽然有限但极其罕见。

雄心勃勃的杨迪皇帝在执政期间并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政绩,但他对国内外战争有着特殊的偏好。当然,他也对抗过台湾省,台湾省早就被前几代人关注。据《隋书东夷传》记载,杨迪于大业六年(610)远征琉球、秋。「琉球」在哪里?一直有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琉球是台湾省,不是琉球。不管怎么说,隋朝对台湾省很了解。《宋史·外国列传》中明确记载,琉球王国在泉州以东,有一个岛叫“澎湖”,与烟火相望。赵的《诸蕃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但内容并不详细。

台南是台湾省最早开发的地区,所以台湾省的名称来源于台南的名称。最初居住在台南的莱雅人在介绍台湾省时被称为“泰延”或“泰安”,而荷兰人拼写为“泰安”,大陆移民发音为“泰安”。因此,由于读音不同,在台南地区被称为“台官”、“大官”、“大圈”、“大湾”、“大不平”。后来从闽南语的“台语”改为“台湾省”,所指区域也从台南扩大到整个台湾省区域。从明朝开始,“台湾省”这个名称开始流行。在明代福建人周莹所著的《西游记》中,台湾省被称为“台官”。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朝廷公文中出现了“台湾省”。清代张梅的《连赢·白永》一书指出:周莹称台湾省为“一个台湾人”,“这是闽南话造成的错误,从此台湾省的名称进入中国。”“台湾省”这个名称由此而来,应该比较客观。

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仍然有一些人经常称台湾省为“福尔摩沙”,这是一个来自殖民时代的名称。1590年,葡萄牙人航经台湾省海峡时,看着美丽的宝岛,忍不住叫它“伊哈福尔摩沙”。这个名字后来被西方国家采用,中国人自然因其殖民色彩而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