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日元升值和汇率变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第一:二战后,作为战败国,日本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经济萧条,人民水深火热。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全国上下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当时舆论认为,扩大出口,尤其是对最强最富的国家美国的出口,是振兴日本经济的捷径。因此,战后不久,日本政府提出了贸易立国的口号,并把扩大出口作为国策。

为了发展经济和扩大出口,稳定的汇率是必不可少的。战后,美国做出决定,有必要加快日本的经济复苏。194810年6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决定将日本的经济复苏作为美国的主要目标之一,并提出了稳定经济的九项原则,包括设定固定汇率。经过美国占领当局和日本的反复研究,最终决定从1949年4月25日起实行1美元等于360日元的固定汇率政策。这个固定汇率维持了22年,直到1971年才正式改变。对了,当时美国有一个想法,把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固定在330日元,等于1美元。但在最后一刻,由于通货膨胀的发展,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下调了30日元,固定在360日元,等于1美元,这让日本经济界异常高兴。

22年的360日元=1美元的固定汇率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企业20多年来专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扩大产品出口,为日本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可否认,持续稳定的汇率水平对保证日本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扩大日本产品的出口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日本的经济增长明显加快。尤其是在60年代的经济增长倍增计划期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更是惊人,年均增长率超过10%。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对美出口的增加,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长期以来一直支持日本发展的美国开始对日本产品的大举出口越来越不满。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美贸易摩擦不断。日美之间最初的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棉纺织品和其他轻工业产品上。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贸易摩擦已经蔓延到几乎所有重要的工业产品。

于是,美国对日本的压力开始加大,要求日本在金融方面让日元升值。

第二:

史密森协定之后,日元开始向浮动汇率制度过渡。

在主要来自美国的外部压力下,特别是在1971年8月,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了以放弃美元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征收10%进口关税为主要内容的紧急经济政策,从根本上动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剧烈动荡,日元汇率开始走高。为了维持360日元=1美元的汇率,日本政府多次要求日本央行干预市场,抛售日元,买入美元,但这些措施都无济于事,日元汇率仍在上涨。尽管如此,欧美国家仍继续批评日元汇率升值不足。在此背景下,197165438年2月,西方十国财长在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尼博物馆召开会议,决定日元升值16.8%,即1USD =308为标准汇率,可上下浮动2.25%。但随着美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例如,从1971到1972,美国的贸易逆差从27亿美元增加到68亿美元,而日本的贸易顺差从78亿美元增加到90亿美元),美元的汇率持续走低,2月份达到1973。

从历史可以看出,日元汇率制度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日元汇率从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的过渡是在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后实现的。事实上,到70年代上半期,日本工业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日本允许日元升值的强大物质基础。需要指出的是,日本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出口的增加主要依靠日本国内企业的发展,而不是外资的引进和外资企业主导的国内产品出口。而且日本企业的很多核心技术都是自己开发的,这为日本企业未来承担日元升值带来的压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由于美国长期深陷越战泥潭,通货膨胀严重,国际收支存在较大逆差,企业竞争力受到日本和德国的严重挑战,不得不贬值美元以求摆脱困境。

可见,内外因素(尤其是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日元在20世纪70年代初

之后开始逐渐走上升值之路。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外部压力已经非常大的情况下,日本政府也非常不愿意在汇率制度上让步,它在这方面的每一次让步都可以用“挤牙膏”来形容。

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实现了浮动汇率制,但日元的升值过程从1971到1985还是比较平稳的,中间有一些反复。但在1985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升值速度明显加快。

第三:

广场会议后日元的快速升值破坏了日本经济结构的平稳过渡

众所周知,1985年,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酒店召开会议,达成了推动日元和德国马克对美元升值的协议。此后日元汇率开始快速上升,进入10年的升值周期。到1995,日元一度升至80日元等于1美元的水平。

广场会议后日元汇率大幅升值,既是日本政府缓和日美贸易摩擦,避免两国关系恶化的一种尝试,也与日本政府希望借此机会提高日元的国际地位,进而提高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有关。日本有人认为,经过战后40年的发展,日本终于可以“昂首挺胸”了。日元升值意味着日本不仅在制造业上“打败”了战胜国,在货币领域也开始站起来。

日元的大幅升值,对日本经济的最大影响,就是促进了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企业就掀起了一股对外投资的浪潮。比如1965年日本企业对外投资只有160万美元,1970年达到9亿美元,1973年增加到35亿美元。但此时日本企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等领域,是对日本国内经济结构的补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为了降低成本和占领海外市场,企业的海外投资主要由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所以可以说,对于日企来说,广场会议后的海外投资显得有些仓促和无奈。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日本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此时,日本在国际舞台上。

世界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仍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家电、造船等传统产业,以信息产业、生物化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发展成规模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产业的日本企业大量投资海外,而中国新兴高科技产业的缺失,造成了日本所谓的产业空心化现象,破坏了日本经济结构的平稳过渡。

一般情况下,如果接手传统产业的新兴产业已成气候,就能挑起日本经济的大梁。即使大量传统企业投资海外,也应该不会对日本国内的就业和需求产生太大影响,日本经济大概也不会陷入十几年的低迷。但现实情况是,不仅日本大企业纷纷到国外投资设厂,为这些大企业提供零部件的中小企业也被迫跟随大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以便继续为大企业提供产品,也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一些日本大企业,甚至在出国投资设厂之前,就要求为其提供配套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先行投资,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丰田在中国就是这么做的)。大企业和大量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必然会减少国内从业人员,导致内需不足。内需不足又反过来影响日本企业的投资需求,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这是日本长期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升值压力,日元再次保持完全稳定。

第四:

1996之后,美国政府开始改变汇率政策,美元汇率逐渐升值。1997-1998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美元对日元汇率一度升至1美元=140日元的水平。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96438”因为美国经济濒临衰退,美国很多人认为美元的价值被高估了10-20%,是美国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美国政府开始调整汇率政策,有意无意地推动美元贬值。然而,日本方面对美国政府的这一政策变化感到非常不安,并千方百计阻止日元升值。仅今年4月至6月,日本政府就动用4.6万亿日元干预外汇市场,买入美元,阻止日元升值。

日本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目的是保证企业产品出口,弥补长期萧条造成的内需不足。另外,在通缩环境下,让日元贬值也能起到缓解通缩的作用。可见,日本政府和经济界已经受够了在条件没有完全具备的情况下贸然让日元汇率升值的苦果,现在开始觉醒,正在用各种手段阻止日元汇率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