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的印刷技术史

从古至今的印刷技术史;

印刷术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印刷术形成的产业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在3世纪的晋朝。随着纸和墨水的出现,印章开始流行。在4世纪,道士们扩大了他们的印章,用多一点的文字印刷咒语。这其实是一种通过盖章来印刷文字的方法。

与此同时,石碑拓片也在发展。将印章与拓片结合,将印章展开成版面,蘸墨,仿拓片,将纸张展开进行制版印刷,即雕版印刷。专家认为,雕版印刷诞生于7世纪初的唐朝初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

套印彩色印刷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是在雕版印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复杂的高精度印刷技术。在套印发明的早期,一般只能印两种颜色的套印,称为朱墨版,或双印。后来技术日臻完善,又发展到四色五色套印,称为四色本、五色本。

套印彩色印刷诞生于中国,但它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尚不清楚。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960-1127),铜版上出现了青、蓝、红三色的交汇,但没有发现实物。元末(14世纪中后期)有朱墨双色套印的《无名僧注金刚经》。

1974年,山西应县佛宫寺发现三幅彩画《南日部》。根据同时发现的其他文物推测,刊刻日期应在辽代同和年(983-1012)。看来叠印彩印技术的发明并不晚于此,确切年代还有待考古发现和研究。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套印彩印大多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那是我国套印彩印的发展时期,很多印品极其精美。到了清代,四色套印、五色套印甚至多色套印的技术已经成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活字印刷——以沈括《孟茜笔谈》(卷十八)为例。活字印刷术最早的发明者是中国宋代的毕升。时间是1041-143。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出现了许多用其他材料制成的活字,如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但只有木制活字活字得以幸存。

至于引进近代西方铅字活字印刷术。直到1590年,中国和澳门才以拉丁文印刷了《日本驻罗马使节》一书。值得一提的是木制活字的使用。元代,王镇在安徽旌德县任县令时,写了一部学术巨著《农书》。由于字数多,使用雕版印刷不仅费用高,而且费时费力。

之后请木匠刻了三万块活字木,先印了六万多字的《大德景德县县志》,成功了。为了方便排版,王镇发明了轮式排版架,把排版从完全手工变成了简单的机械,提高了效率。他还认真记录和整理了木制活字的制作方法和操作程序,写成了《活字制作方法》一书。

雕版印刷是继沈括在《毕升》中记载活字印刷术之后,记载中国活字印刷术发明的又一重大历史文献。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比西方早了近400年。而且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具有省时省料的优势,为中国和世界印刷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代活字印刷也是活字印刷的一种。自动排字浇铸机。要投出的单词由一个类似打字机的键盘输入。每打完一行,机器就会自动放下那些字的字体,然后弹出合金铅,自动铸造输入的字。它的操作既要靠键盘输入,也要靠自动排版,但它是单字,比人工排版更进一步。

油印技术-油印也叫模版印刷。这种印刷方法是用铁笔在纸、布或薄金属铁上雕刻微孔,作为板材,放在纸或其他基材上。加墨后,油墨用滚筒和刮刀从雕版上的微孔漏到纸上。早在1200年前的唐代,中国就出现了类似于今天油印技术的空心纸印刷和丝网印刷方法。

用于在丝织品上印制花卉和图案,称为“贾瓦勒”。然而,真正使用油印技术打印文件的人是盖斯特·坦纳,一个住在英国的匈牙利人。大约1881年前,他以蜡纸纤维纸为模板,用铁笔在上面刻上要印的信息,铁笔刻的地方纤维上出现了微孔,然后他把墨水刷在盘子上。

用滚筒压推,使油墨渗透蜡板,附着在下面的纸上。发明家爱迪生在20世纪初也研究过模版印刷。他把铁笔和电机配在一起,控制电机让铁笔在纸上刻字做成油印。虽然这种方法在当时并没有被广泛重视并付诸实践,但其原理却启发了后人。

1888年,盖斯特·坦纳用打字机代替了唱针。他把打字机上的色带拆下来,让字直接打在蜡纸上,字迹在蜡纸上留下痕迹。蜡纸揭下来,铺在纸上,上墨,压印,成功了。10多年后,奥地利人Clabau发明了轮转油印机,大大提高了油印速度。

凹版印刷——凹版印刷产生于15世纪中叶。其原理是使印版的图文低于空白部分。版面结构与中国古代拓片相似,但着墨部分正好与拓片相反。由于这种印刷方法印出的成品表面的油墨略有凸起,易于辨别,不易仿制,所以多用于印制钞票、邮票等有价证券。

凹版印刷板可分为雕刻凹版、蚀刻凹版和照相凹版。雕刻铜凹版印刷是意大利人菲娜·秋来发明的。1477年,地图就是用这种方法印刷的。到19世纪初,欧洲开始用这种方法临摹名画,印制有价证券,逐渐将凹版印刷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印刷方法。

现代胶印和凹印:胶印线条亲油,能吸墨;供水的湿辊的非画线部分没有附着油墨。附着在印版上的油墨用来印在塑料布滚筒上,然后转移到纸上。这是胶印。凹印铜片上有腐蚀产生的凹坑来做线描,线描的深浅是由凹坑的体积决定的。

先在滚筒上涂上油墨,然后用刮刀刮去,只留下凹孔内的油墨。按压时,凹孔中的墨水被印在纸上。凸版印刷——凸版印刷是指印刷出来的图形部分高于空白部分。印刷时,将图形部分涂上油墨,然后用纸覆盖并压制,油墨从印版转移到纸上。

在中国发明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影响下,公元1445年,德国人约翰·古腾堡制造了铅活字和木制印刷机械。当时,铅活字在中国和朝鲜已经出现,但夏滕宝不仅用铅、锡、锑制作活字,还制作铸字的模具,所以制作的活字精细,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方法先进。

他还发明了压力印刷机,开发了专门用于印刷的脂肪墨水。由于古腾堡的一系列发明,他成为了现代印刷术的创始人,他的一整套印刷方法一直沿用到19世纪。在古腾堡创造了凸版印刷之后,西欧的一些人还在努力改进印刷技术。

我们先后创造和改进了纸型铅版、橡胶凸版和其他复制版的生产工艺,提高了凸版印刷产品的质量、印刷数量和印刷速度。平版印刷-根据印版的不同,平版印刷可分为石版印刷、柯式印刷和柯式印刷。大约在1778年,捷克斯洛伐克人纳菲尔德发明了平版印刷。

他在印乐谱的时候发现,表面有微孔的石板涂上油脂就能吸墨,而没有油脂的部分因为储水就吸不到墨。根据这一现象,他发现了油水相斥的原理,从而发明了平版印刷术,并曾经写了一本名为《平版印刷术》的书,流传于世界各地。

胶印是在平版印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种平版印刷技术。1817年,Sunnafeld用薄锌板代替了厚重的石版,采用了圆柱体的印刷方式,解决了石版技术不容易套准的缺点。1905年,美国鲁珀特在Sunnefeld的光刻机上安装了橡胶辊。

使印版上的图文通过橡胶辊转移到纸张上,印版与纸张没有直接接触,创造了间接平版印刷法。珂罗版也是一种平版印刷方法,由法国人海尔·巴尔托于1869年发明。因为是用磨砂玻璃做版材,所以也叫玻璃印刷法。

这种印刷方法可以用照相制版,可以最准确地印刷名画、拓片、艺术品和古籍。与其他类型的印刷方法相比,平版印刷尤其是胶印具有制造成本低、工艺简单、磨损小、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再加上新光源、新感光材料、精密照相设备的配合,制版逐渐科学,印刷质量不断提高,这种印刷方式不断发展,从而成为当今印刷行业的主流。

扩展数据:

深远的意义:

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建立这一伟大成就的巨大荣誉属于中华民族。印刷促进了教育和知识的普及。廉价的书籍使更多的人获得知识,从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图书的普及会提高人们的识字率,进而扩大对图书的需求。

此外,工匠们发现,出版这种印刷品可以从早期出版的手册和广告中获得名声和财富。这反过来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技能。促进了人类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交流,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关于印刷的故事:

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升,北宋布。湖北英山县人,死于北宋祐二月。宋初,为老板刻书。宋清时期,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发明了用水泥的活字印刷技术,即在水泥板上刻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印,用火硬化,形成活字。

宋朝时,雕版印刷非常流行。雕版印刷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把木头锯成大小相同的木板,使其光滑,然后在一张薄纸上写字,贴在木板上,用刀刻出凸起的字,再用墨水涂上,铺上纸,用软刷在纸上轻轻一刷,取下来,纸上就会出现黑色的字。

一本书的字数自然是相当多的,而且不止一块雕版,每一块都是这样印出来的。所有印刷工作完成后,逐页装订,就成了一本书。当时杭州西山有一位雕刻师傅,人称“神刀王”,以功夫著称。很多人来拜师,“刀王”什么都不收。

但晚年却收了一个平民出身的小徒弟——毕升。原因是什么?原来“神剑之王”不仅看中了毕升的灵巧,还喜欢他老实巴交的品行。他觉得如果把技术传给这种人,他就能闭着眼睛死了。

毕升跟着“神剑之王”学了几年,技术进步很大。有一次,师傅刻了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让毕升看着琢磨。谁知剩下最后一行,毕升不小心碰到了师傅的胳膊,在刀下刻了“之”字。毕升很难过。晚上,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

他先是暗暗自责,然后突然冒出一个想法:雕版印刷太麻烦了,能不能改?从那天起,他一有空就想着这件事。一天,他在西湖边散步时,发现一位江湖画家正在给一幅山水画盖章。他仔细一看,真的很新鲜。画家实际上把三张邮票串在了一起。

毕升饶有兴趣地看了一会儿。突然,他击掌,高兴地喊道:“有办法了!有办法!”他跑回住处,用泥土做了一个正方形,干了以后,把字倒着刻,一字不差;然后用火烧这些活字,按韵排列在特制的木格子里;然后把活字排列在铁架里,根据需要固定。所以你可以用墨水打印这本书。

使用活字印刷既方便又经济。这项新技术很快在全世界传播开来。

百度百科-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