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千年古盐田
最近受朋友邀请,有幸去参观了古老的盐田。千年古盐田位于海南洋浦半岛盐田村,距离我所在的东方市八所镇106公里,车程约1小时40分钟。
简单的早餐后,我们趁着天气凉爽出发了。那天天气很好,一路上的树木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绿红相间,让人心旷神怡。我想大声唱歌,但我害怕打扰和平与安宁。
我的朋友非常了解我的心,汽车音响适时播放着陶笛大师宗次郎的《故乡的原始风景》。在弥漫着温暖湿润海风的车厢里,我偶尔会听音乐闭目养神,偶尔会凝视窗外的山山水水,偶尔会在车子驶入滨海大道,看到不远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时候发脾气。我只是俯身把头探出窗外,对着大海大声呼喊...身心完全放松,一路无忧无虑。
车子行驶了大概100分钟,在环岛高速进入儋州市白马井镇后,开朗的朋友们开始聊了起来。他先问我:“海盐是哪里来的,是海水还是泥浆?”
我知道朋友是故意问我,就用我浅薄的常识不以为然地回答他:“盐是从海里来的。”话音一落,只见朋友嘴角一歪,不置可否地笑了笑。朋友马上轻描淡写地说:“盐是从泥里干出来的。”我的嘴笨拙地张开成“O”形。
说话间,车过了杨浦大桥,右转200多米。看到一个“千年古盐田入口”的指路牌,知道目的地快到了。果然,车只停了两分钟多。
下车的时候,我正在树荫下找避雨的地方,朋友却拉着我,指着前方300米的地方,说是“千年古盐田”。正如我的朋友指出的,除了海滩和岸边的几艘渔船,什么都没有。我试着给他看了一眼,想找到亮点,但仅仅过了几秒钟,我就对大片大片的厚重印象大打折扣,沿途美丽壮观的千年古盐田,欢乐的热度一下子降了好几度。还好身边有朋友热情带路,我来了也要安全跟着。
头顶烈日,仿佛水汽从脚下的湿地蒸发,渗透到衣服里,渗透到皮肤里。只走了100多米,就感觉额头挂着汗,光着身子湿漉漉的,有点辣,刺痛。但在斯里兰卡土生土长的朋友们,不顾烈日,依然热情不减地走着,向我介绍着古盐田几千年的历史。
眼山脚下的古盐场共有750亩,历史超过1200年。据说是福建莆田移民过来的盐工做的。65,438+0,200多年前的晚唐时期,福建莆田的一群盐工,不知什么原因,迁到了当时海南岛西部的古尔县,在洋浦半岛的海边挖山采石,建造家园和盐田。他们建造的盐田非常独特。它把海边的大块天然火山岩切掉一半,在石头顶部留下凸边,把中间部分磨平,做成石槽。通常是将经过海泥过滤的海水注入这些石槽中(涨潮时海水会自动移入这些盐槽中),优质食用盐被阳光晒干。由于这种方法开创了高产“晒盐”的先例,而且晒盐味道鲜美,对多种疾病有效,清朝乾隆皇帝闻讯后,御书“郑德”赠给这些盐田人,后人称之为“千年古盐田”、“新迎古盐田”。
至今,古老的盐田里还保留着千百年来原始的民间制盐工艺。目前,有65,438+0,000多个形状各异的砚型盐槽密布在沙滩上。盐田村有30多名盐工,每天都在这片盐田上遵循着1200多年的古老工作方法。
古盐田周围的风景非常美丽。最常见的植物是仙人掌和野菠萝,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洋浦港,这里到处都是施工的场景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货轮。然而,这里古言村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影响,依然平静而悠闲。孩子们在古盐田旁的池塘里嬉闹,老人们在村边的古榕树下静静地纳凉。古盐村人迎人送物,从容淡定。
听朋友指着一块石头给我介绍后,我低头一看才知道,我和其他一些游客踩的那块石头非常不起眼,上面刻着奇形怪状的图案和奇怪的文字,竟然是千百年来价值连城的文物。有朋友说,战争年代,有人出一大笔钱,以高于盐田村的价格买下其中一块石头,遭到全村人的强烈反对,被武力驱逐。出于对文化遗产的自觉保护,我立刻从脚下刻有象形文字“福”的大石头上跳了下来,再走的时候小心翼翼地避开这些宝石。
40分钟的参观很快结束。准备离开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盐田,手里拿着一个凉棚。一个制盐工人的奶奶光着脚拖着耙着深色的海泥。几缕阳光从岛上特有的老“光棍树”的枝头钻了出来,照在奶奶衣衫褴褛的背上。我清楚地看到奶奶蓝色的旧衣服上染着像盐一样白的细密花纹。图案是那么清晰可见,仿佛被岁月吞噬,但字体依然清晰可辨,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盐工的心血和智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