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门的历史意义

朝天门是两江的枢纽,也是重庆最大的水上码头。自古以来,江面多帆,舟楫穿梭,沿江码头密密麻麻,行人如蚁。门外两边沿河两岸有很多街巷。虽然大多是窝棚、吊脚楼,但也是繁华热闹,门内大街小巷车水马龙。所以直到今天,这个区域仍然是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商业批发零售区。

但在古代,朝天门的主要功能是民间所说的“迎官接圣”,即上级重要官员来重庆,或者皇帝有诏令、圣旨到重庆,都停靠在朝天门码头,地方官员也到朝天门码头迎接,这也是朝天门得名的原因。据说早先朝天门码头不允许普通民船停靠,是为了防止闲散人员影响公共秩序。后来这个禁令虽然取消了,但是民船只能靠旁边的小码头,最大最好的码头还是留给了公务船。

朝天门老门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吴涛说,根据历史记载,重庆成立于1927年。为了扩大城市规模,解决街道狭窄和交通拥堵的问题,重庆开始进行近代市政建设,主要包括扩建码头和拓宽道路。旧建筑,包括城墙、门楼、民房,被分批拆除,原有的城市格局迅速改变。朝天门因其交通重要性首当其冲。

从此,有着至少550年历史的重庆古城象征——朝天门城楼从世界上消失了,连一张城门的照片也没留下。故宫的国宝曾经藏在对岸。

搜寻完朝天门的踪迹,我们溯长江而上,希望能在纵横交错的小巷中找到名字很美的翠微门。但是经过几天的寻找,都以失败告终。最后,我们只能将熙熙攘攘的丝绸码头与百年前吴涛的叙述声音联系起来。

据吴涛介绍,重庆码头城形成之初,朝天门下的翠微门码头是丝绸、缎、绸进出的口岸。当时四川的重庆、阆中、合川等地盛产丝绸,四川丝绸在全国市场上也是一种蛮货。翠微门附近也有四川主要的丝帮,这是四川最大的丝绸市场。曾经鼎盛一时的“宝裕通”商号,以翠微门外的布匹和棉纱生意最为出名。

站在翠微门附近的江边,我抬头望去,对岸繁华的南滨路上,仿西式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指着距离河道数百米的慈云寺,吴涛说,寺庙旁边的安达森洋行,在抗战时期一度成为故宫近4000箱国宝的藏身地。

该洋行位于石海路2号,毗邻慈云寺,依山傍水,绿树环绕,地理位置优越。当时瑞典商人安德森在这里建了洋行仓库,最初从事中国土特产的进出口贸易,其建筑也很有仓储式风格。几个大大小小的仓库自下而上,层层叠叠的建在山顶,一条又长又陡的石梯把几个仓库串在一起。每个仓库前都有一个装卸货物的平台。

据说以前为了提高效率,仓库还配有直接通往码头的绞车。散装货物是用绞车运输的。在这里,所有的房子都建在高高的石头地基上,非常坚固。

抗战时期,安达森洋行曾存放近4000箱故宫国宝,被迫南迁,躲过日军轰炸,这些文物完好无损。这段经历也成为重庆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吴涛说,9·18事件后,故宫近60万件文物从天安门广场撤离,移至南京保存,再撤离内地,其中近4000箱文物存放在安达森洋行的仓库里。据当年安德森洋行的工人说,当时为了保存文物,租了四间仓库。每次日机轰炸,安徒生都把瑞典国旗挂在门口的旗杆上,以免被日机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