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一生
二、李清照的生平
李清照(1084 ~约1151),易安居士,济南历城刘徐泉人。父亲李出身于韩琦的家庭,被任命为礼部的外交大臣。家母是状元王的孙女,家世深厚。她生长在这样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自然有助于她后来在文学上的成就。她十八岁嫁给了赵明诚。赵的父亲赵挺之是一名高级官员。他们结婚后,因为志趣相投,把一生都建立在艺术的基础上,所以过得相当幸福,除了诗词歌赋,就是收集和研究古代金石学艺术,在《金石学序》中,她描述了自己的两次人生,说:
(赵明诚)21岁,在国子监当学生。赵、李二人清贫节衣缩食,每报一次,取衣服五千,入索国寺,市铭果归。夫妻二人互相咀嚼,称自己是葛石天的人。最后两年,当官了,有饭吃,有菜吃,有衣穿,穷且远,尽我所能去实现古文字的野心。随着日子的推移,它会逐渐积累...在村子里住了十年后,我的衣食绰绰有余。携手两位帅哥,用尽薪水带路。每拿到一本书,就是* * *带着调查校对,全集署名,拿到一个书画鼎,还和舒娟一起玩,指出缺陷,晚上点蜡烛。所以纸张精美,字画齐全,藏书家冠之。记得每次饭后,我都坐回去泡茶,指的是书史的积累,说某本书某卷的第一页第一行有什么东西,不管是不是赢了,我都依次喝茶,然后举杯大笑。茶在我怀里翻倒的时候,不让我喝,我就愿意一直想家。因此,虽然我很穷,但我的志向是不屈的...所以我列举了几个案例,我对此很感兴趣,也很满意。
她热爱生活、自然、文化和艺术,富有智慧和才华。他们夫妻的艺术生活方式是常人无法想象和拥有的。他们的时间和金钱都投入到寻找石头和石头文物的工作中。
可惜没过多久,宋朝就遭遇了“靖康之难”,金人之火破坏了他们幸福的家庭生活和艺术氛围。钦宗和惠宗被带回晋国,宋朝南迁。他们不得不抛弃了历代收藏的大部分碑刻和绘画,只取了最精华的一小部分,匆匆逃往江南。赵明诚在旅途中发烧去世,只剩下李清照一个人。昔日神仙眷侣终成孤飞,李清照心中所受的打击和悲痛,无法用言语形容。战争临近,社会一片混乱,几乎不允许她哭泣和悲伤。她不得不带着一颗破碎的心生活在贫穷悲惨的环境中,从一个地方漂泊到另一个地方,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安身之处。就这样,她看着被占领的家乡,思念着死去的丈夫,却在抑郁中孤独地死在了江南。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分为前期的幸福和后期的亡国后漂泊时的悲惨。以前的作品热情活泼天真;后期缠绵苦涩,陷入低悲。
沈、李清照词论
李清照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词人,也是一位著名的词人。她在词的创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其提升为一种理论,写出了著名的词学理论,留存于《苕溪渔隐从化》、《词源丛谈》、《诗人玉屑》中。如此独立的词观,在她之前的宋代词坛和文学史上都是未曾有过的。这是一部采用传统观点,结合她早期创作经验的词学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封建社会著名的词学专著。她系统地评述了唐代至北宋词人的得失与倾向。比她早的晁、李之仪和稍晚的对词的评论,都不如她全面系统。
一、伦茨的创作时代
在介绍李清照的《词论》之前,首先要知道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一方面可以了解时代背景对这篇文章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推断作者当时的写作心态,从而对词有更清晰的认识。
关于《词论》的创作时间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采纳了余、夏、、、等人的观点,认为《词论》可能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理由是考证中的证据更可信,理由如下:
(一),词学批评北宋词人,有柳永(生卒年不详)、(生卒年不详)、晏殊(生卒年不详)、(生卒年不详)、宋琦(生卒年不详)和沈唐。王安石(1021 ~ 1086),严(1030 ~ 1106),苏轼(1036 ~ 1101),黄庭坚(1045 ~ 1105),晁(1046 ~ 1113),秦观(1113)。
(2)文章开篇叙述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李八郎唱歌的一段轶事,其中说:“我赶上这朝时,礼乐准备充分,修养百余年……”。在北宋,从赵匡胤元年(公元前960年)到秦康二年(公元前1127年),* * *是167年。所谓“修炼百年以上”,指的是靖康事件之前。
(3)词学理论在批评北宋词人时,要求倚声配合,强调叙事,以情为主,尊重真实,这与李清照南渡后的词风并不完全相同。
(4)未提及周邦彦(1056-1121)。陆游《旧学寺笔记》云:“易安轻侮前人,而病之。”《论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但周邦彦和李清照同时不是李清照的前辈,所以词论不涉及他,这是原因之一。所谓“盖棺”,每次都是前人讲的,不管谁在的时候。因为赞美是奉承;诽谤又成了敌人,我们只好置之不理。李清照的《词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从以上原因可以看出,《词论》是李清照在出嫁之后,南下之前所作。当时李清照还小,难免有少年气,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所以难免措辞犀利,在批评前辈词作的时候,也是针对她的病,不加修改。
二、全文的词学理论
乐府集声音和诗歌于一身,在唐代非常盛行。开元与天宝之间,天下有能歌善舞的李八郎。新和进士时,在曲江设宴。榜中有个秀才,先叫李,好隐姓埋名,衣衫褴褛,垂头丧气,同赴酒席。岳:“表哥愿坐末座。”没人在乎。既然酒,吃喝玩乐使歌者入,曹和娘奴加冕时,歌必唱,人必赞之。名士们忽然指着李说:“表哥,请你唱。”每个人都惊呆了,或者愤怒了。还有转嗓子发出声音,唱首歌,大家都哭。罗白道:“这必是李八郎。”
此后,郑、魏之声愈演愈烈,流越来越烦。有菩萨蛮、好春、沙鸡、更漏、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能重来一遍。五代战,四海分豆,温柔路灭。李江南君臣尚温柔,故有“小楼吹透玉寒”“皱一池春水”等词。虽然语言很奇怪,但也说“亡国之声,思之可悲”。
当你赶上这个朝代的时候,你会为仪式和音乐做好充分的准备。修炼了一百多年,刘屯田才成为英雄,把旧声音换成新声音,出版了乐章集,伟大到向世人宣称;虽悠扬,词尘。、宋兄弟、沈唐、元绛、晁词等纷纷效仿。虽然不时有妙语连珠,但打破了任何一个著名的艺术家。到严、欧阳咏舒、苏子瞻、儒者与天,小如歌词,直如在海中游泳,都是读不得体的诗;那些经常不和谐的人是怎么了?盖世的诗分为五音、五音、六韵、清浊,而作为近代所谓的“慢声”、“雨中花”、“Xi钱莹”,既平又入韵;《玉楼春》本来是放平韵,再放音,再放音。如果在声音上打赌,会很和谐。如果你赌的是声音,那你就唱不出来。王,顾,文章似西汉。如果你写一首小抒情诗,人们会完全迷失,无法阅读。但是,认识字的人也就那么几个。严书元、何、、黄鲁直出来之后,也只能知道了。没有对苦涩的描述。他苦,不那么重。秦重感情,轻事实。比如一个家境贫寒的美女,虽然极其漂亮,也很有钱,但终究是财富不足。黄色还是真的,但是病多了。比如好玉价格减半。
(胡载《苕溪渔隐从化》三十三卷)
三。论《词论》的观点
(一)、讲究气质
论李清照的词,首先强调的是音律。所以《论词》开篇就明确说:“乐府诗歌合一,盛于唐代。”然后他以文字为代价,把李八郎的轶事复述了一遍。一是说明唐代音乐歌曲的繁荣,但主要目的是说明唐代以后音乐歌曲与词的密切关系,为伦茨“词别是一家”这一主要观点奠定基础。李八郎就是李枪。李昭的《唐史补》记载:
李滚的好歌在河外的京城名声大噪。崔昭密密麻麻地来到朝鲜。他请嘉宾,请首乐,以北京的名义鼓吹,以为是盛会。他叫表弟爬到最后一个座位,命令他把衣服都穿好出来,坐在一起哈哈大笑。卿点了酒,赵说:“我要请表哥唱歌。”坐着的时候笑。喉咙爆裂,众乐师大惊道:“这必是李八郎。”然后罗柏就下台了。
词本身区别于诗歌的最大特点是词的音乐性。诗歌可以唱,散文可以背,但文字是最多样的,也是最适合音乐表达的。李棍虽然“衣衫褴褛,精神沉郁”,却根本吸引不了别人的注意,甚至还屡遭嘲笑;但他用歌声感动了所有人,暴露了他的真面目。这个故事是李清照用来强调词中气质重要性的最好佐证。
李清照注重词的节奏,所以晚唐评论词时有“郑、魏之声日盛”之说;李《江南君臣词》上说“亡国之声,思之悲也”。柳永的乐章有“词在尘埃之下”的弊端,但李清照仍对其赞不绝口,说其词“和谐”,能“变旧音为新”。严舒、欧阳修、苏轼的词不和谐,李清照用“诗不易读”讽刺他们;王安石和曾巩以散文为词,不分音律。李清照直接指责他们的词“不可读”,说读了他们的词,“人就要完蛋”。这是因为李清照认为诗歌不同于词和散文,严舒、欧阳修、苏轼以诗为词,王安石、曾巩以散文为词,究其根源,是因为不注重词的先天条件。
那么,诗歌、文学、词三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呢?李清照提出了以下意见:
盖世的诗分为五音、五音、六韵、清浊,而作为近代所谓的“慢声”、“雨中花”、“Xi钱莹”,既平又入韵;《玉楼春》本来是放平韵,再放音,再放音。如果在声音上打赌,会很和谐。如果你赌的是声音,那你就唱不出来。
根据李清照对这段话的记述,我们可以看出,她不仅解释了词与诗、散文的区别;为了说明起见,讨论单词的发音和押韵。
写法的方式是:先有写字板,再靠声音填词,所以一定要仔细考虑用词的五音、五音、六律以及浊音的轻重等等问题。李清照的意思是:诗法宽,词法严,所以依声作词仍须严守法度,视为标准;绝不应该轻于易,而且会破坏词的风格,使词不能以管弦乐的弦乐和轻松来演唱,反而会“压弯世人的声音。”在这方面,李清照的理论似乎很保守,但她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和严舒的批评是合理的。其目的是存弊补偏;扭转当时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风气,谋求词林之利的功劳,我们不能轻易抹杀。徐世曾说:“为诗作词,调就定了,词就定了,韵就定了。”至于已知长度,虽可得可失,但不宜如此。比如医生对古方的加减,却因为药方的不同而稍差。如果他们走得太远,他们的意图就会丧失。”(《文体分化序》,诗的其余部分)也是这个意思。
(二),《词》对前人的批评
由于李清照深谙音律,深知词作的艰辛,她对词的批评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李清照的词论,即评论前人词作的部分,占有相当大的篇幅。但她直接批评了自己患病的得失,没有稍用颜色。从她引用当时著名诗人的事实来看,她揭露了许多缺点,对他们的赞扬较少;可见她自视甚高,对歌词的要求也有自己的一套见解。这是相当不能接受的,因为几乎所有的批评者都是后人公认的唯名论者。因此,前人对伦茨的评价是极不一致的。对她的词学理论的批评,大多也与此有关。
胡载道:“易安对各种公职人员歌词的评论,都是短的,没有一个是免责的。这个理论没有公开,所以我不依赖它。“其意涵盖了自称擅长,在乐府成名的人。如诗所云,‘不知群多蠢,以理谤摇树,可笑也。’也是为了这一代人。”(《苕溪渔隐从化》上卷三十三)
裴昶也说:“易安自视其才,鄙薄一切,这是不够的。首先,如果一个女人能开口,她的疯狂不言而喻,她的疯狂是不可企及的。”(《词·崔瑗辨》卷九)
两者都贬低了“词论”的价值。而与胡载相差不多同时代的陆游,却认为李清照的词论很有见地,不是一个好说话的人。他在《旧学寺笔记》中说:“易安讥笑前人,使其患病。”另一方面,他又极力推崇词学理论。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词论中的评论是否中肯,李清照是否“善于直言”,这里分析一下:
1,论晚唐词
李清照评词重音律,所以她评晚唐词,说“郑、魏之声越来越凶,流变越来越烦”。这两句话虽然是对花间词风格的概括,但却隐含着文听云的意味。文是花间派的第一位诗人。《旧唐书·文传》说他:“能弦奏之声,为美言。”从《采花集》中可以看出,他的词充满怨念,婉约芬芳,准备婉转。但是,我感觉它耀眼夺目,却缺乏深远的感悟。
2.论五个代词
李清照评论五代词说:“五代出征,四海分豆,柔道灭。”五代时期(梁、唐、晋、汉、周),政局动荡,社会混乱。在这样动荡的时代,文学艺术自然得不到滋养和成长,乐府诗也就毁了。林的《唐代代词》仅三十余位作者所撰,数百字,与北宋别无二致。
3.论李在江南的君臣地位
李清照对李《江南君臣词》的评价说:“李《江南君臣雅》,故有‘吹玉过小楼寒’和‘吹一池春水’之类的话。虽语甚奇,所谓‘亡国之声悼思’也。”江南李氏的臣民指李靖、李煜父子和冯延巳。
“小楼吹透玉,寒气逼人”见于李靖的《铺旺西纱》;“吹皱一池春水”见于冯延巳的《金门》。李清照评价为“妙不可言”,因为它的语义术语以前从未使用过。至于后面那句“亡国之声悼思”,应该是用来评价已故国主的话。比如李渔后期的作品,如《破阵曲》、《清平乐》、《浣溪沙》、《子夜歌》、《望江南》、《三个夜莺》、《两个于梅》、《两个浪淘沙》,都是委婉、苍凉、充满怨念的。
4.论柳永的词
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长调词和慢调词的词人,为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柳词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下层社会的生活和城市的繁华景象。柳永词的主要特点是语言通俗,情景交融,善于叙事。尤其擅长描写囚禁、离别悲伤、不恨同情妓女的作品。他的词在当时很流行,甚至到了“有井可饮,即能吟柳词”的地步,但有些作品的语言和意境却很俗。李清照对自己用通俗的市井语言写词颇为不满,因为这与她提倡的奇雅措词相悖。陈批评柳永的词,说“格调不高,但旋律和谐,寓意恰当,天气平静,描写歌曲,特别是在旅途中。”(《智斋·陆淑解题》卷二十一)
故词论评柳永词,谓其“变旧音为新音,刊集乐章,大得天下所称;虽和谐,字尘。”动作集合不完全如此,但总体还不错。
5.论、宋兄弟、沈堂、袁江、晁慈英。
李清照虽然一口气批评了六个人,但主要集中在(第一)和宋(齐)身上。另外四家,即宋瑶、沈唐、元江、晁突英,因词风相近而卷入讨论。有一段时间,张喜安因他的音乐而出名。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句子,就是所谓的“三影”:《仙女》中的“云破月作影”,“柳径无人,轻柳絮落无影”,“归晨”,“娇嫩,廉而卷花影”,精细而美丽,的确如此。宋祁虽然写过《宋·文静公长短句》,但唯一有名的是《红杏枝头逢春》。
李清照批评张喜安等人“虽不时有妙语,断多少名人”,即反对一句话只有几个妙语,与全篇不相称。她认为这种玩弄碎片化文字游戏的行为应该受到指责,文字的风格需要融合自然,才能是上品。
6.严、欧阳咏舒、苏子瞻词论
李清照批评严(专)、欧阳咏舒(修)、苏子瞻(师)的“天人之学”,作为一首小抒情诗,仿佛溺死在大海里,却都读不好字。而且经常不和谐..."
李清照相当反对以诗为词,尤其是侧重于旋律。因为词的节奏是严格的,诗的节奏是宽的,所以用诗的节奏填词,自然有很多不能“唱”的地方。这一段应该是针对苏轼的,因为严舒和欧阳修本来写的歌词就属于传统婉约派,这里应该是偶有牵连。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晏殊的《朱昱集》和欧阳修的《刘忆慈》中很少有“无韵之诗”。况且李清照一向对欧贡言听计从,他的《临江仙》的词序有云:“欧阳公写《蝶恋花》,有一句‘庭院有多深’,我很喜欢。我用他的语言造了几句《深院》,它的声音是老《临江仙》。其中欧阳修受到了表扬。如果李清照批评严和欧,他的话不会这么尖锐。
而苏轼的词,多被后人称为豪放,为后人所模仿。王拙说:“东坡先生用文章的其余部分写诗,他写歌作词。他的身高在天上,水平还在镜中微笑,不考虑同龄人。”(《毕姬满志》卷二)
正是因为苏轼的才华太高,词曲的规范约束不了他的思想,才使得他不愿意截句贴合节奏,他的诗风。所以,虽然李清照称赞他是“一个跨学科的人”,但在李清照非常注重韵律的标准下,他也不免认为自己的词是“断句诗”。如著名的《念奴娇》:
不归之河,历史悠久的浪漫人物。老基地的西面,人文就是周郎的赤壁。岩石云破,浪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气势磅礴的河山气如画,多少豪杰豪杰一次涌现。早期,小乔结婚了。英姿飒爽,羽扇黑丝围巾,谈笑风生,都没了。故国赋格,多情应笑我,早年生活法华。世事如梦,一瓶还是一个月。
如果后半段是按照碑文写的话,应该是:“在遥远的过去,小乔结婚了,成了英雄。羽扇的黑丝巾有说有笑,全没了。故国飘零,多情应笑。我出生早。世事如梦,犹是月。”确实是。但这样一来,不仅文学词语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苏词也没有了幸福感。
苏轼的歌词和他豪爽的性格一样,不会为了迁就气质而牺牲意境;所以大部分的前辈都把自己文字的不和谐当成一种病。晁对此作了一些解释:“苏东坡词作家说不和,俗人词却出类拔萃,不能在宋中并列。”可见苏词常有不规范之处。
7.王安石与曾巩词论。
曾巩的词已不多见,现仅存一首《鉴赏南枝》诗,见于黄大宇《梅园》卷一,是自创的词牌。字曰:
在黄昏和冬天它是封闭的,柔软的木头被冻断了,雪花在飞舞。看南山,凌美璐还有几个优雅的长相在现场。丹染花萼玉坠枝。一阳有私利是真的吗?总的来说,单单化学工业就让它独占鳌头。霜降不苦。这朵花是有根的,我要和花竞争。贵在汤,在春天,无论是绿色还是红色。爬山的地方,适合喝酒。喝醉了还有味道就更奇怪了。谁来倚着打?叫强别吹了。
曾巩的词,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像一篇被拆解的散文,其意难懂,难读。徐贲评价说:“文意别扭,语气也别扭。”(《竞争情报法集》第五卷)
王安石写过一卷《临川先生歌》,但他的言行对倚声之学颇为不屑。从他曾经说过的“给总理写小字可以吗?”总之,他充满了诗意的心态。而且,由于他是以词入词的,所以他的词中常有许多不协调之处。王拙评价说:“王的长句和短句没有多少共同之处。”(《毕姬满志》卷二)
词论家王安石、说:“王、固,文章似西汉。如果你写一首小抒情诗,你将彻底失败,不可读。”这是对王、曾以文为言,不知言法的讽刺,不过分。
8.晏、贺铸、秦观、黄庭坚词论
李清照词论的最后一段,提到了颜、何柱、秦观、黄庭坚,说“知异词者,少之又少。严书元、何、、黄鲁直出来之后,也只能知道了。没有对苦涩的描述。他苦,不那么重。秦重感情,轻事实。比如一个家境贫寒的美女,虽然极其漂亮,也很有钱,但终究是财富不足。黄色还是真的有病。比如良玉有瑕疵,价格减半。”
严、何、秦、黄等四家词人,李清照略加褒扬。论词,说只有四人能知词,说秦词以情为据,黄词尚且如此,都有扬誉之意。但由于各自的不足,李清照最后还是在歌词上批评了他们的不足。
严为萧陵工作,其作品被收入《山上的诗》。陈对他赞不绝口:“元叔的词是景点中唯一能追花、能登高、能过的。”(《知斋录·解题》卷二十一)。可见小山词的成就是显著的。然而,在颜慢词风靡一时之时,长调作品却寥寥无几,除了的《薄篇》和《六爻令》外,几乎都是慢词。这首诗篇幅很短,用词简洁,让人几乎无法形容。所以李清照说他没有细节。
《东山词》作者贺铸,章雷作序,说“一般来说,可以唱。”他还说:“李晟就像在黄金和张志汤旅行,但她像接管和放弃一样迷人。”方回自己说:“我的笔赶李商隐和文听云,他们总是赶时间。”导致贺铸的词缺乏李清照所要的那种端庄稳重,也就是所谓的“本位重”的特点。
秦少游写淮海词,其词善摹,词精,善韵;但是气质不高,苗条柔弱。王拙评价他的话:“秦少游优雅精致。”(《毕志》卷二)。张炎也说:“秦少游词,系统高雅,灵骨不朽,意在美中不断,嚼之无我,味久知。”(《词源学》第二卷)。关于秦词“主韵”和“极雅”的含义,王拙、张炎的理论与词论是一致的。但李清照说秦观靠音“少真”,不知何故。洪迈言:“秦少游《八六子》云:“片片飞花晚,烟雨晴。就在别针落下的时候,黄鹂又唱起了歌。“句子清晰陡峭,令名人兴奋。俞嘉老版本《兰艺曲集》有杜牧的一句话,但最后一句说的是‘梧桐迷人,绿荫动’。秦公盖效,似不及也。”(《容斋随笔》卷二十三);叶梦得曰:“秦观少行,亦好乐府,言功入法。懂音乐的叫作家歌。元、丰之间,盛行于淮、楚。'西寒鸦百万分,流水绕孤寨',也是杨迪皇帝的诗,认为是“曼方婷”二字。”(《夏诗》卷三)。从这个角度看,秦观的词不仅“少真”,而且很会用“真”,伦茨的讨论有失公允。
黄庭坚的词作品收录在山谷词中,喜欢把以前的语言改为己用,所以李清照称之为“犹真”。但他的词中俗字屡见不鲜。贺商《皱水玄慈全》曰:“黄九时有俚语,如‘口不能言,心不快’可谓是父亲。彭的《晋肃》说:“山谷:‘女侧抱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