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巴蜀、汉中称为西川、东川,而不是南川、北川。

三国历史上没有所谓的“西川”“东川”。这两个称谓只出现在元末明初的小说《三国演义》和后来的杂剧中。那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这还得追溯到三国几百年后的唐朝。

东汉三国时期,巴蜀、汉中同属天下十三州之一的益州。但唐太宗时期,唐太宗为了更好地管理,将天下分为十路,四川盆地(巴蜀)属于建南路,称为“建南节度使”。汉中地区属于山南路。

唐玄宗安史之乱后,为了更好地控制地方节日,进一步划分,剑南路也被分为“剑南东路”(四川盆地以东)和“剑南西路”(四川盆地以西)。分别由“剑南东川我使”和“剑南西川我使”控制。

后来剑南东川简称“东川”,剑南西川简称“西川”。到了宋代,设置了西川道。从此“出奇”二字家喻户晓。

但“东川”和“西川”都是指四川盆地的巴蜀之地,并没有汉中所在的汉水流域。

元末明初,罗贯中不是专门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而是一个文学家,所以误用了《三国演义》中几百年后才出现的“西川”、“东川”等名称。

把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盆地西部的“西川”称谓用在四川盆地上,把以重庆为中心的四川盆地东部的“东川”称谓用在汉水流域(汉中盆地)的头上,这是不相干的。这就是为什么三国演义现在叫东川西川。

另外,怕大家误解,我想统一解释一下“四川”这个名字的由来。众所周知四川有四大河流:岷江、嘉陵江、大渡河、长江,但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

宋代分为夏川路(注:非船山路)、淅川路和西夏西路,淅川路分为益州路和利州路,西夏路分为子洲路和夔州路。至此,宋代四川有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川),并在此设立“四川使”官职。

宋朝灭亡后,元、明、清一直沿用“四川”这一名称,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