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末民初有3000万人去关东地区?
这部由、孔声执导,李幼斌、萨丽娜、宋佳、朱等主演的电视剧,生动地描绘了清末山东农民一家离乡东渡的故事。2008年在央视播出,获得金鹰奖最佳长篇电视剧和一级长篇电视剧飞天奖。
朱开山一家去关东的故事,是清末民初去关东浪潮的一个缩影。资料显示,清末民初,有3000万人从中原来到关东地区。相当一部分没有成功,成为流浪路上的无数白骨;有些幸运儿到达目的地,在白山黑水中扎根,茁壮成长。
一个
“往东”的“关”,指的就是山海关。
山海关是长城的一个关隘,号称“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因北临燕山,南临渤海而得名。山海关作为军事关卡,把山海关内外分隔开来。专员,是关东地区;关内,是中原。
清朝入主中原后,长城被废除,山海关却保留了下来。从康熙开始,清朝以山海关为界,禁止中原人随意进入关东地区,以保护关东所谓的“龙兴之地”,防止清朝的“龙脉”被挖掘。同时保护人参、貂皮、乌拉草等关东特产,保证皇室供应。
此外,在山海关外,清朝修建了几段长达千余公里的柳条篱笆,就是“柳条边关”。与山海关一样,柳条边境旨在隔离和保护关东地区。
在清朝的封闭政策下,广袤的关东地区成了人迹罕至的地方。后来实际上被沙俄以敲诈勒索的形式侵占了1.4万多平方公里。
二
时光飞逝,来到19世纪中叶。
当时,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多灾多难的现代社会。地处黄河下游的中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地方。但清朝后期,黄河下游淤塞荒废,清廷面临外患内忧,无力治理黄河,导致黄河连年决口,经常祸乱民生。
除了黄河泛滥,中原地区还经常发生混乱。清廷的苛捐杂税也让中原百姓难以承受。我们做什么呢中原人民没有坐以待毙。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地广人稀的关东地区。
当时关东地区是中原人民的天堂。
关东地区面积超过654.38+0万平方公里,仅黑龙江省面积就超过山东、河北两省之和。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非常适合种植农作物。而且由于清朝的封闭政策,关东地区长期处于等待开发的状态。对于中原人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唯一的障碍是禁令政策。
三
19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列强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双重打击下,清朝逐渐削弱了对这个古老帝国的控制。山海关和柳条边早已名存实亡,人们一直通过山海关和柳条边悄悄进入关东。
1860年9月6日,为抵抗沙俄入侵黑龙江边境,时任黑龙江将军特普金向朝廷提出“招人开荒”。清廷批准执行。此后,清政府在黑龙江北部的封禁政策被取消。1897年,关东地区全面封禁。
一扇尘封了近200年的大门缓缓打开,中原人民涌入关东地区。到1910年,清朝覆灭前夕,关东地区总人口已猛增至18万。
四
然而,关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在从大陆到关东地区的漫长旅途中,每个人都要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清末民初,交通不便,治安恶劣,他们要么漂洋过海,爬山涉水,到处与野兽搏斗,还要躲避凶恶的土匪...
无数人还没到关东就倒在了征途上,再也起不来了,成了北上征途的尸骨。
日本人小渊惠三曾两次访问中国东北,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满洲游记》。书中记载了入关东河的真实情景:“从奉天到兴景,只见丈夫带着独轮车在路上,女人坐在上面,孩子哭着睡了,丈夫从后面推,弟弟从前面抱着,老人拄着棍子,姑娘互相靠着。在路上,丈夫骂他的少妇,老母亲叫他的孩子。队伍总是进通化、怀仁、海龙市、朝阳镇,前后相对。”
即使是成功来到关东地区的中原人,仍然面临着对新环境的适应。起初,东北的原住民对这些外地人并不友好,保持着排外的态度。所以中原人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与此同时,关东地区也一直受到土匪的困扰。这使得中原人在东北立足更加困难。
中原原本是为了躲避战乱来到关东地区的。不料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关东地区成为日俄军队激战的主战场之一,笼罩在枪林弹雨之中。东北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一场浩劫,数十万人失去了家园,流离失所。许多在东北定居的中原人被迫返回山海关。
一部闯关东的历史,就是一部斗争、奋斗、流泪的历史。
五
最终,中原人民克服重重困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关东闯出了一片天地。他们在关东地区繁衍生息,他们的命运与白山黑水紧密相连。
现代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都是东渡者的后代。如张、赵尚志、杜等人。
张,奉系军阀的代表人物,执掌东北10余年,素有“东北王”之称。张祖籍河北大城县。清朝道光年间,张的祖先背井离乡,来到关东地区,定居在奉天(今沈阳)。
赵尚志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祖籍山东省祁东县李金庄。他的祖先进入热河朝阳县南八道村,从此定居下来。
杜是一个与张遭遇相似的亡命之徒,人称“辽西大盗”。杜祖籍天津,跟随父母来到辽中县余家坊镇青马坎村。杜经常与俄国军队作战,被称为“打洋人”。后为张所困,所杀。
参考资料:
《中国人口地理》、《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