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从中原迁徙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族群。客家人居住在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香港、台湾省17个省市,遍布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8000多万。客家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但他们的根都在中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客人来自哪里。客家人自称“客”,全世界都是“家”。那么,客家人是从哪里迁徙过来的呢?客家人是怎么形成的?

第一次大迁徙是东晋到隋唐,大约500年。核心事件是导致南渡的永嘉之乱。

西晋经历了司马燕、司马忠、司马池、司马晔四位皇帝。永嘉(307-313,共7年)是晋怀帝的国号。“永嘉之乱”要从“八王之乱”说起。公元265年,司马燕建立了金朝,史称西晋,定都洛阳。

马琰的武功非常好。他在位16年后去世,传给了惠帝。由于惠帝的痴呆和无能,辅政大臣杨军和皇后贾南风争着操纵惠帝控制国家事务,引起了皇室和朝廷大臣的不满。朝廷内斗,八位藩王争夺皇位,历时16年,国内大乱。这是八王之乱。

永嘉时期(307-313,共7年),匈奴、鲜卑、颉颃、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不断打击西晋政权,导致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或“五乱”。永嘉五年(365,438+065,438+0),四月,匈奴刘聪派石勒、、刘曜攻晋,在平城(今河南西南)歼灭十万晋军,杀了燕等诸侯。还攻入北京都城洛阳,活捉怀帝,杀王公平民三万余人,大肆盗掘墓葬,焚毁宫殿。建兴四年,匈奴人刘曜入侵长安,俘虏了金皇帝。次年,陈被杀。至此,西晋灭亡了。

在中原大乱、汉民族政权濒临灭亡的情况下,在晋国贵族和江东宗族的支持下,于317年被称为晋王,并于318年在建康(今南靖)称帝,史称东晋(317-420)。

从永嘉之乱到东晋初年,中原的士绅(官僚)和士绅(贵族家庭)以同样的速度逃往南方,史称“永嘉之乱,带冠南渡”。普通百姓也成群结队南逃,史称“流民”(即“流民”)汉人从中原南移主要是三个方向:沿中路,从并州(山西太原)、泗州(河南洛阳)、禹州(今河南东部、南部及安徽亳州为中心的地区)的“刘思雨人”移至今河南南部、安徽、湖北、江西一带,再沿鄱阳湖流域、赣江一带成为客家先民。沿东路,青州、徐州人进入江浙地区;西部的周琴、永州移民进入两广。

第二次大迁徙的时间是从唐末到北宋末,大约300年。核心事件是避免黄巢之乱(875-884)。

唐乾福二年(875),王献之、黄巢爆发农民起义。10年间,农民军席卷山东、河南等十二省,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赣闽粤边区作为武夷山的南部,并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所以成为南迁逃避战乱的汉人的“天堂”,于是大量赣北、赣中的汉人进入赣闽粤边区。

第三次大迁徙是南宋至元明时期,约500年。核心事件是金人入侵,宋朝南渡。元军南侵,宋朝灭亡。更多的客家先民进入赣闽粤边境。赣南、闽西、粤东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三角。

第四次大迁徙发生在明末清初,约200年。核心事件是郑成功迁台和湖广填川。

明末,郑成功的军队主要活动在福建,士兵主要是闽南人和客家人。当郑成功的军队收复台湾省并撤退到台湾省时,许多客家人跟随他们到了台湾省。刘国轩将军是长汀四都的客家人。康熙51年,由于四川地广人稀,土地贫瘠,朝廷动员湖广一代人填四川。于是,人口膨胀、田地稀少的江西、福建、广东的客家人纷纷迁往四川垦荒。福建、广东的客家人有的迁到江西,有的迁到广西、湖南。

第五次大迁徙发生在咸丰同治年间,起因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和广东西路事件。

洪秀全、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在清朝咸丰元年爆发后,为躲避清廷追击,太平军及其家属转战粤南、海南岛、东南亚及海外。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在广东的台山、开平、恩平、高州等地,当地的客家人大多南迁到粤西南的高州、雷州、钦州、连州等地,较远的则渡海迁到海南岛。#永嘉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