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鼓励后代多生孩子,导致明末皇族后代近百万!

古今中外的皇帝中,明朝开国皇帝的诞生大概是最仓促的。贫穷的农民朱对生育不再感兴趣,因为元朝统治不好。47岁的他已经像个老人一样被生活折磨。他和42岁的陈二娘此时已经有了三男两女。到了这个年纪,如果再怀孕,会被嘲笑的。但是,一不小心,还是怀孕了。朱夫妇习惯于听天由命。现在你怀孕了,带着它就像在口袋里带着一个南瓜。问题是朱家尖的房子对于新生儿来说有点局促。一家七口,挤在浩州中里东乡三间低矮的茅草房里。经过一年的辛苦工作,这个家庭总是没有足够的食物吃。每年他们总会以野菜为生一两个月,脸色发青。

蒙古人征服中国后的第四十九年,朱元璋出生于元文宗元年九月十八日,阳历六月1328+十月21日中午。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新生的生命。这个孩子就像世界上田野里的一棵小草。比他多的不多,比他少的也不多。连名字都懒得起,孩子属于“重”一代,排行第四。而传统的社交习惯是大,兄弟表兄弟按顺序排,刚好第八,也就是所谓的“重八”。二十五岁之前,朱元璋对人生最深的感受就是:饥饿。朱元璋一生中经常做的一个梦,就是眼前摆着一张大鱼大肉的桌子,可当他伸手去拿的时候,却被各种意外打断了:桌子突然不见了,大鱼大肉突然变成了一堆泥土,或者突然被大人的手拎起来扔出了家门。当他从梦中醒来时,会听到肚子里不断的肠鸣声,饥饿会像刀子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刮他的肚子。

未来皇帝毛早年最大的人生理想就是吃饱饭。一年四季,朱的家人用世界上最粗糙的谷物填饱他们的胃和肠。此外,即使是最粗糙的谷物也永远不够。那个破铁锅只有过年过节才能闻到鱼腥味。这不是贫下中农朱五四的处境。这是大元帝国大部分农民的情况。

不仅仅是大元,几千年的朝代期间,这片土地一直是一个巨大的空肚子。公元前300年,蒙克周游世界,大声呼吁他的政治理念。而他自认为完美的政治目标,无非是“乐年饱终身,凶年免死”,也就是说,风调雨顺,人人能吃饱;在荒年,人们不会饿死。他用生动的语言吹嘘自己的政治理想:“五亩房子可以种桑树,五十个人可以穿衣服穿丝绸,可以养鸡、海豚、狗,七十个人可以吃肉;一百亩地,不抓紧时间,一家几口都能饿着。“这种自鸣得意的夸张带给我们一种苦涩的感觉,然而,这种可怜的理想却很少在这片土地上实现。从孟子时代到汉唐宋明,饥饿和赤贫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祖先,还有战争和灾难。两千年间,丰衣足食的盛世,远不如用骨头做饭的悲惨岁月。

战国末期,中国人就已经知道精耕细作了。据学者测算,汉代亩产已达140至150斤左右。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产量,1000多年来,世界其他地方都没有赶上。以英国为例,直到12、13世纪,他们的亩产量才达到97斤。按理说,我们的祖先应该可以在这片土地上舒舒服服地生活。然而,三个因素剥夺了他们舒适生活的权利。第一个因素是人口压力。在前工业化时代,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比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要快。

西欧在工业革命前的公元2年至1700年期间,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065%,而中国在鸦片战争爆发前的公元2年至1840年期间,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0.11%,是西欧的近两倍。中国古代人口增减周期的频率和增长步骤的数量在前工业时代的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人口密度一直远大于欧洲。根据和陈的研究,北宋以前,中国封建社会人均耕地约为10亩。

北宋以后,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到不足10亩,到19世纪下半叶,人均耕地面积甚至减少到不足3亩。到了13世纪,英国农民人均耕地较少的时候,一个农民还有18亩以上的耕地。几千年来,中国只要有一亩闲置的土地,就会有一个孩子出生来占据。填饱这个嘴巴,再生尽可能多的嘴巴这样简单的目标,吸引了中国人太多的注意力,让他们无法顾及人的其他需求。所以,虽然农业技术在不断进步,中国的农民一直是那么的执着和勤劳,但是中国广大的底层阶级一直在饥饿和饱腹感中挣扎。朱元璋家族就是典型代表。朱家家祖祖辈辈都是平民,祖上从来没有一个半个有点地位的人。元十六年,29岁的朱元璋攻陷(即今南靖),声名已显,立志发迹。他第一次有了追根溯源的想法。他依稀记得父亲说过他的祖先住在南京附近的朱嘉翔。

我派人找了几天,结果发现朱嘉翔是一个离南京四十英里的小村庄。这时候朱的后代有几个,生活比较贫困。听说攻占此地的红巾军大元帅其实是他们的远房亲戚。我喜出望外,一起来南京游玩。朱元璋非常激动,热情地吻着他们“谨记老少之礼,行亲昵之道”。大家围坐在一起,回忆着朱家的历史。据老人们说,朱家尖最早好像是江苏沛县人,至今还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漂到了南京。是人口压力导致朱元璋的祖先世代逃亡,不断迁徙。当朱元璋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听他父亲说,他们的队伍在他祖父那一代就离开了朱嘉翔。由于南京附近的几亩不毛之地无法养活不断成长的孩子,祖父朱楚一逃到了江苏盱眙。当时元宋战争刚结束不久,盱眙地广人稀,荒芜的田地很多。祖父在这里“兵后屯田”,结了难。家里起早贪黑,努力工作,渐渐有了一些财产,一个铜钱一个铜钱地积累,还娶了两个儿子。

正如我爷爷所希望的,家里人丁兴旺,两个儿子一起很快就生了五个孙子。几亩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地,养活不了迅速倍增的人口。爷爷一死,我的两个儿子就不得不变卖家产,找一个人多地少的地方谋生。548岁时,朱随父从南京逃到江苏盱眙。他结婚生子后,迁居安徽五河,后又迁居灵璧。几年后迁到安徽省洪县,50岁时迁到中里东乡。这次他活得最久,在那里住了十年,在这里生下了朱元璋。

朱元璋十一岁时,迁居西乡。过了一年,迁到太平乡古庄村(今安徽省凤阳县西南约十里二十营)。他总共活了六十四岁,一共搬了七次家。在每个地方,最长的也只有十年。并不是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喜欢游手好闲,而是因为江淮大地辽阔,很难找到几亩地可以养活自己卑微卑微的家庭。当然,汗水绝对不是白流的。朱做了一辈子牛做马,换来了六个孩子一个个长大成家立业。张远的大哥娶了媳妇,为五四运动生了两个孙子。虽然二哥和三哥把门插反了,但至少成了家。两个女儿都结婚了。

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后裔已经繁衍到近百万人。如果明朝能“再活500年”,那么朱的子孙迟早要塌掉半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