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使用阳历之前,清明节是哪一天?从哪一年开始,清明节改为阳历的4月5日?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节日。它不仅是祭奠祖先的庄严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郊游踏青、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直乙(或太阳历达到15)为清明节气,节点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此时生机勃发,阴气衰微,万物“去旧迎新”,大地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正是踏春踏青、扫墓祭祀的好时机。祭祖的清明节很长。有两种说法:10前8天和10前10天。这近20天属于祭祖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节。扫墓、缅怀先人,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唤醒家庭记忆,也有利于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合自然节气和人文习俗,是人文和自然条件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民追求“天、地、人”和谐的思想,注重顺应天时地利人和,遵循自然规律。
清明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清明节,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文化部公布的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祭祖的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与干支八卦的时间有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二十四节气”不仅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作用,还影响着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观念。在观察图像和计时的早期,斗柄根据恒星的移动做顺时针旋转,称为一岁。田元始于阴,如《淮南荀》载:“帝,运兵打仗,每月迁其地一次,正月指阴,十二月丑,一岁转身,从头再来”。在传统文化中,阴位是后天八卦的“根位”,是岁末年初的方位,代表着结束和开始。《易说卦传》:“根,东北之卦也,万物之始。”所以北斗七星的斗柄是从“殷鉴”指向东北位置的月份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不断重复;十二月底指丑面,正月又回到阴的位置,又重新开始。北斗转圆,斗柄归阴,干元留春节。当斗柄指向正东正南的“B”位时,为清明气。清明节气,万物清净,生机盎然,气温回升。大地呈现出春天和宁静的意象,是郊外踏春和扫墓的好时节。
清明节还融入了另一个更早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人们一起去水里洗澡,这叫“赞赞”。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曲水和郊游。古代以“干枝”为日标,三月初的第一天称为“上巳”。“上思”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的文献中。《李周》郑玄注曰:“老时除之,今如水三月。”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日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所以又叫“崇三”或“三月三”。
虽然清明节历史悠久,但它在唐宋以后开始在全国各地流行,并成为一个扫墓节日。据记载,唐代由于官员回乡扫墓,有时会耽误值班,唐玄宗颁布法令解决节假日问题。起初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日:‘寒食节、清明为假日。””(《唐·姚辉》卷八十二)据大历十二年(777年)圣旨,唐朝衙门以放假五天为规矩:“即日起寒食清明,休五天。" .贞元六年(790),假期增至七天。这样,官员们就可以心平气和地祭奠坟墓了。唐代王冷然《寒食》说:“秋贵如蜡,不如春前吃寒食。”可见,寒食节在唐代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
宋代的寒食和清明也有七天假期。北宋庞《文昌杂志》卷一记载:“凡七十岁祠堂六日,元日、寒食、冬各七日。”南宋陈卷十五引宋鲁元明《岁时杂记》曰:“清明节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三日,休七日。民间禁火104天,称为私房寒食,也叫大寒食。北方人用这一天先祭扫,有一种说法叫月无绝人之路。”据宋代《梦梁璐》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士出郊省墓,以示对其思想的尊重。”清明节前后的扫墓活动往往成为全社会的亲身参与。几天之内,乡下人来来往往,规模极为繁荣。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在清明节将4月5日定为国定假日。2007年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大年初一清明);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清明节假期,包括节假日,改为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