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载雷达的历史

1935年,德国在“贝利”号试验舰上首次进行了舰载雷达试验,这是一种对海警戒雷达。当时对海上船只的探测距离只有9公里。世界上最早实用的舰载雷达是德国研制的“海拍”警戒雷达。1936年夏天,它首次装备了三艘大型战舰,包括袖珍战列舰“施佩尔海军上将”号。

1938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首次研制出频率为195 MHz的XAF型舰载警戒雷达,对飞机的探测距离为137 km,对水面舰艇的探测距离超过20 km,并安装在战列舰new york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日等国的部分海军舰艇相继装备了海空警戒雷达,主要用于尽早发现敌机和舰船,确保及时有效的打击。比如1941年3月28日马塔潘角海战中,英国舰队能够在黑暗中探测到意大利舰队的位置,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击沉3艘意大利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的战果。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各国海军舰艇装备了舰炮瞄准雷达、鱼雷攻击雷达和导弹制导雷达。20世纪60年代,一些舰船装备了三坐标雷达。这种雷达不仅可以承担警戒任务,还可以为武器系统指示目标和为舰载机导航,成为舰艇作战指挥系统中的重要装备。

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的海军高度重视对电子干扰和掠海反舰导弹的防御,应用了频率捷变、单脉冲跟踪、脉冲压缩、动目标显示、脉冲多普勒、多目标跟踪、数字技术和光电技术(电视、红外、激光)等先进技术成果,相继研制和装备了一些抗干扰性能好、具有探测低空飞行器和掠海反舰导弹能力的新型警戒雷达和跟踪雷达。

发展趋势:发展多功能雷达,提高雷达效率,减少机载雷达数量;进一步提高抗干扰能力,抑制海杂波,克服低空多径效应,提高低空检测跟踪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