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上册和下册大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大纲。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世界

从地图上看世界

第二课世界的划分

第3课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

1.公元前550年左右,古希腊地理学家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该地图对地中海周围陆地和海洋轮廓的描述大体正确。

2.公元2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人类认识地球的重要里程碑。这张地图第一次表明地球不是平面,用的是经纬线。

阿拉伯学者伊德里西画了一张12世纪的世界地图。图中的印度洋不再被大陆包围,而是非洲大陆南部与大西洋相连的一片海洋。中国、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也在图中标出。

4.15世纪,麦哲伦等航海家终于证明了人类脚下的地球是一个球体。

5.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地图的国家之一。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三幅绘在丝绸上的地图,一幅是地形图,一幅是驻军图,一幅是城市图。

6.西晋地图学家裴秀创立的《六体地图学》是对地图学原理的精辟论述,代表了中国古代先进的制图理论和技术。

7.地球上空有许多人造卫星,它们不断地向地面发送卫星图像。地面接收到它们后,将它们传输到科学家的计算机中,并处理成卫星图像地图。

8.古埃及人发现地图对显示财产所有权非常有用。有了地图,各种权属纠纷都能迎刃而解。)

9.(人类的历史是及时发现世界,了解世界的历史,也是丰富地图的历史。)

10.地图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事物的空间关系。(大陆漂移理论)

11.地图不仅可以揭示自然事物的空间现象和过程,还可以反映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

12.如今,地图已经成为人类活动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不仅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和国家行政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好帮手。

13.地图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方向、比例尺、利润和注记。

14.方向:一般地图上的方向(默认情况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由指针指示,由经纬网指示。

15.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式:数字比例尺、线条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通常反映较大区域的地图比例尺较小,途中内容较为简略;对于反映面积较小的地图,选择的比例尺较大,地图中的内容更详细。

16.人们把广阔完整的陆地称为大陆,把分散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一小块陆地称为岛屿,把大陆及其附属岛屿称为大陆。地球上的陆地分为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17.大陆之间的界线是人为划定的。山川属于自然边界,运河属于非自然边界。亚欧大陆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高加索山脉为界。苏伊士运河是非洲和亚洲的陆地分界线。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北美和亚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18.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太平洋最大,大西洋形状像英文字母“S”,北冰洋最小。

19.(1998是国际海洋年,7月18是世界海洋日。)

20.目前,世界上约有230个国家和地区。

21.一个国家除了自己的居民,还有自己的领土。一个国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主权。主权是国家和地区最大的区别。国家对内有处理国家内部事务的职能,对外有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和抵御外敌入侵的职能。

22.非洲是拥有最多国家的大陆。

世界上有不同类型的国家。从面积上看,“教皇国”梵蒂冈是一个袖珍小国,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3万(“国中之国”)。俄罗斯幅员辽阔,面积654.38+0708万普通公里,居世界第一。从外形上看:狭长型——智利,紧凑型——波兰,分散型——马来西亚。从陆地和海洋的位置来看,国家可以分为岛国、沿海国和内陆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被印度洋和太平洋环绕。尼日利亚是一个沿海国家,南部濒临几内亚湾。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也可以从宗教的角度来看。

作者:辛西娅0507082006-6-11 21:29回复本声明。

-

2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大纲。

24.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周恩来总理提出的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一贯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行径。)

25.自然环境由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这些自然要素不仅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26.陆地地形有五种基本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道路形式、社区大小和类型、农业生产方式等都有差异。在不同的地形分布区域。)

27.气候是一个重要的自然环境因素。地球上有许多气候类型,不同气候类型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温度和降水上。农业活动与气候关系最为密切。

28.土壤也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肥力上。

29.水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主要资源。所以有些河流往往是人口密集区。

30.人口的分布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31.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南亚、东南亚、中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第二个人口密集的地区是西欧。第三个人口密集的地区是北美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周围。人口密集区的形成与自然、历史、经济和文化因素有关。)

32.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东南部的人口密度一直高于西北部。目前这条线的东南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3%,而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94%。

3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排名前五的省级行政区是河南、山东、广东、四川和江苏。

第二单元生产活动和自然环境

第4课农业和自然环境

第五课工业和自然环境

农业和工业属于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

35.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

农业起源于早期人类对动物和植物的驯化。)

37.据考证,早期驯化动植物的地区主要包括西亚两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及中美洲。比如小麦和猪、牛、羊在西亚被驯化;水稻最早驯化的地区是中国;玉米最早被驯化的地区是中美洲。

38.斑马从来没有被驯化过。

39.驯化催生了原始农业,为人类提供了相对充足稳定的食物来源,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自从大约一万年前人类种植谷物以来,全球人口一直在持续增长。)

40.当一个物种被驯化后,如果在其他地区使用,也会被驯化以适应当地的环境。(农业生产的区域也从最初的零星作物产地中心逐渐向外扩展。)

41.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从65438年到0973年,他成功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三系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成为中国水稻生产的“绿色革命”。

42.人们利用杂交技术和基因工程培育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农作物和牲畜新品种。新品种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也改变了它们的地理分布。)

43.农业和畜牧业是农业的两个主要部门。它们的地理分布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的发展不仅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还受各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44.世界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尤其是中纬度地区,即亚洲东部和南部、北美中部和南美东南部。

45.农业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因为:历史——中国农耕历史悠久,农作物种类繁多,古代中国重农抑商;自然——我国气候的一个特点是高温期和雨季都在夏季,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经济——中国人口6543.8+0.3亿,没有经济实力,只能自给自足。)

46.世界上的草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大面积的天然牧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半干旱草原地区。草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稀树草原在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温带草原在欧亚大陆、南美和北美。中国、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都是草原资源丰富的国家。)

47.中国的草原面积约4亿公顷,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的高原和山区。

48.(耕地的减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保护耕地,恢复部分受损耕地的生产功能非常重要。)

49.林业资源和渔业资源是可再生的,只要合理利用,就不会枯竭。

50.中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西南的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51.森林的功能:经济功能——提供水果和药材、木材;环境功能——美化环境,降低噪音,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持水土,净化空气。

52.为了保护渔业资源,中国沿海地区普遍实行休渔制度,即在夏季休渔一段时间。

53.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程度是不同的。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最能反映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种类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54.每一次重大的工业进步,往往都表现在新资源的开发、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出现。(新资源、新技术、新产品)

55.矿产资源可分为两类: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前者可分为黑色金属矿物和有色金属矿物:铁、铬、锰为黑色金属矿物;铜、铝、铅和锌都是有色金属。后者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磷灰石等。

56.许多基础工业的分布需要靠近原材料和燃料的产地。但随着交通等技术的发展,工业配送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原材料和燃料产地的限制。

57.人类开采矿产资源的空间从陆地延伸到海洋,例如海地的锰结核。

58.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59.矿物冶炼提纯的过程会产生大量的肥料和污染环境的物质。为了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人们已经开始回收废旧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