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讨论现在-与苏东坡同行

苏东坡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中考离开家乡眉山后,几经贬谪,官海沉浮,从杭州开封、黄州到杭州,再到广东惠州、海南儋州,他走遍南北,足迹遍布十余城。通过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朱勇的《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我对他一生的荣辱有了更清晰、更完整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说说他影响深远的四个重要城市(湖北黄州、浙江杭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看看他是如何将为人民服务的实用性与文艺背景下的城市审美有机结合的。

一、湖北黄州:“一场烟雨,一生一世。”

公元1079年,湖州,苏东坡的才华和成就被朝廷中的小人所羡慕。写《孟茜谈》的沈括,表面上是和苏轼一起叙旧,实际上是卧底,把苏轼的诗拿走,一一注释,然后写信指责苏轼“愚弄朝廷,自高自大”。就这样,苏轼被拘留,伴随而来的就是这个。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在沈京五台监狱度过了130天,很多人出面为苏轼说清楚,但他最终被贬到黄州,在那里担任团练助理大使(类似于民间自卫队司令)。那一年,他43岁。

黄州是我的家乡,那里有著名的黄冈中学。我在那里读了三年高中。我很喜欢高中像大学一样开放自由的氛围。我也喜欢兢兢业业,各有所长的名师,更喜欢勤奋多才多艺的学生。我们学校离东坡赤壁大约十分钟的路程,苏轼在这里写下了《回首赤壁》。当时我们文学社组织赤壁回望过去。回来后,大家都写了随笔,收集成一本书,我一直保存到今天。

苏轼到了黄州,无处落脚,只好在城里的定慧园住了一段时间。抬头一看,满山都是花,还有一株秋海棠。海棠是苏轼家乡的名贵花卉。没有人知道它在黄州这样偏远的地方有多罕见。这种独一无二的葱郁与落寞的繁华,让他瞬间看清了自己,唱出了“江城大地草木丰茂,唯有名花苦寂寞。”我也知道创造有着深刻的意义,所以我把一个美女送进了空谷。

花开花落,风月无边,能抚慰大脑,却不能抚慰肠胃。苏轼的工资少得可怜。苏轼在城东发现一块废弃之地,自称“东坡”,故名“东坡居士”。他开始煽风点火,想做一个农民,买了牛,锄头,水桶,镰刀,日复一日地耕种着眼前的自然之书。在这特定的困苦中,“面蒙尘埃,鬓如霜”;烈日下的麦田,他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当芒过了,麦子熟了,苏东坡用自己勤劳诚实的劳动,榨取了大自然的精华,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此时,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赫赫有名的苏东坡正式登台。

贬谪黄州后,达到了自己词质的巅峰。他摒弃了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句子,但那些看似简单而平静的文字,却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他真正提升了宋人精神的品质。他的诗词、散文、书法,都堪称千年,为宋代言。他诗中的幽默、超越和英雄主义是别人学不来的。谁想学,就得先去五台坐牢,再去黄州种地。

于是,黄州这个山河遥远的小城的意义发生了奇怪的变化。对苏东坡来说,不再是艰难的放逐,对黄州来说,苏东坡不再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过客。他们彼此接纳,彼此成全,成为彼此历史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富足的生活遇上辽阔的土地,必然会演绎出最完美的历史传奇。

二、浙江杭州:“要拿西湖比西湖,淡妆总相宜。”

1089年,因打击贪污,辞官到杭州做太守,相当于今天的杭州市长。与汴京相比,这只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小镇。住在凤凰山的苏东坡,每天早上打开窗户,向南看,是一条河,向北看,是西湖的一池。在这个依山傍水,云雾缭绕的城市里,苏东坡如梦如幻。有一次,我和朋友在西湖边喝酒。起初,天气晴朗,但不久就开始下雨了。于是我写下了那句著名的“水明艳阳,山空阴雨。”如果要拿西湖比西湖,淡妆总是合适的。“苏东坡一生为杭州写了许多诗。这些诗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都市文学”。他诗中的杭州,既有繁华的雍容,又有平民的温度。

苏东坡在杭州最著名的成就是西湖上的苏堤了。学者康震说:“救西湖,是救民生,救文学。”苏东坡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动员居民疏浚西湖,在湖的西侧堆积淤泥和湖草,修筑长堤,横跨西湖南北,将西湖分割为湖外湖泊,缩短了西湖南岸与北岸的交通距离。这就是著名的“白堤”,在桥上种上了桃花和柳树,形成了一片桃花一片柳的美景。西湖十景中的“苏堤肖春”说杭州像春天一样美丽。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的产物。蒋勋在苏东坡的作品中感叹:“我们今天的政务官还能这样期望吗,就是除了爱民如子之外,他还懂得美?”。

洪水刚处理完,瘟疫又袭击了杭州,数百人在疫情中瑟瑟发抖死去。这时候苏东坡才明白,一个药方比一千首诗有用。面对横死,苏东坡毫不犹豫地贡献出发誓永不外传的秘方,并自费购买药材,煎熬汤剂。“不问老少,各拿一大杯。”我们已经无法统计当年有多少杭州人因为这个药方而重生。而苏东坡则是为老百姓再造生活的人。

东坡肉不是东坡的肉,是东坡发明的。在宋代的食谱中,羊肉是最受重视的肉类,其次是牛肉。囊中羞涩的苏东坡很难找。幸运的是,他发现猪肉很便宜。“富人不肯吃,穷人看不懂。”苏东坡开始买猪肉,苦心研究烹饪方法。苏东坡把自己苦心研发的炖肉方法免费贡献给当地百姓,让百姓不仅吃饱了,还吃到了美味。如果在今天,苏东坡的发明无疑会获得巨大的商业价值,说不定还能跻身福布斯富豪榜。但苏东坡习惯了活雷锋。别人可能看不起他,但他乐在其中。这是一种济世。

因为对杭州的热爱,毕业后和朋友一起去杭州旅游。在白堤南端的映波桥旁,我们参观了杭州苏东坡纪念馆,这里讲述了苏东坡“烟雨一生”的生平和成就,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书法、绘画和诗歌作品。参观完纪念馆,我们走过长长的白堤,在西湖外的楼里点了一份东坡肉。心里是怎样的满足感,想起了11世纪的市长留下的宝贵财富。

3.广东惠州:“一天三百颗荔枝,我做岭南人,毫不犹豫。”

公元1094年,58岁的苏东坡再次被流放到广东惠州。这么长的路,没有飞机和高铁,只好徒步走,中间还有无数的山山水水。对一个60岁的老人来说,活着行走是不容易的。但一路走来,苏东坡不仅过来了,还玩得很开心。

过了梅关,大面积的梅花如云绽放,苏东坡在当时进入黄州看到海棠也不再感到孤独。此时他的内心变得蓬勃起来,就像眼前的梅花一样,不怕黑夜的侵袭,不怕寒冷。

他自酿梅酒,爱吃荔枝,写下了最著名的诗句“罗浮山四时春,鲁菊杨梅新来。一天三百颗荔枝,我不惜长大做岭南人。”苏东坡在徽州创作了580多件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苏东坡离开徽州后,历史上形成了一股波澜壮阔的咏苏诗潮。正如清代诗人蒋所言,苏东坡在徽州的历史文化自信展露无遗。

苏东坡在徽州时,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主张疏浚西湖,将疏浚的河堤与西新桥连成一体,后被称为苏堤,以解决人难走的问题。推广移栽机械“秧马”和水锤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将博罗山泉引入广州,种植草药,分给穷人,建议有关部门禁止兵民扰民,减轻农民负担。现在,惠州的东新桥、西新桥、朝云墓、苏堤等都成为永久的文化景点和热门项目。

毕业后来到深圳工作,去过惠州几次。惠州西湖经常让我想去来回回,我也去过朝云墓。苏东坡一生风流,但不好色。陪伴他一生的有三个女人。其中,他的妻子王福提前离开了。原配去世十年后,他还写下了著名的一句话“十年生死,不曾想,不曾忘。”孤坟千里,无处可谈。“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这样一篇干净优美的文字,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海南儋州:“我是海南人,住在西蜀州。”

公元1097年,苏东坡在徽州无忧无虑的生活让朝廷政敌颇为不快,于是被贬到更加荒凉的海南岛。苏东坡知道这辈子回不了中原了。他坦白了自己的好事,和家人说了再见。只有他的小儿子苏果陪着他。年轻人苏果理解父亲平和快乐的精神,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造诣也极高。当年,父子二人诗词歌赋齐唱,深情相投,意趣相投。

那时候海南连猪肉都没有。很快,他发现了牡蛎的妙处,也就是现在的炭烧牡蛎的做法。

苏东坡喜欢写毛笔字,但是他没有墨水。他自发地创造了墨水,用树枝将它烧成灰烬,并与牛皮胶混合,成为墨水。

当时海南岛有苗族、黎族、汉族等差不多20多个少数民族。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苏东坡带领大家一起耕种,委托人从中原带来各种粮食种子。他还把黄州发明的插秧机重新造出来给大家用。这是海南岛第一台插秧机。

苏东坡看到当地人长期喝河水后经常生病,就带领大家挖了当地第一口井。后人为了缅怀苏东坡,将其命名为“东坡井”。直到现在,这口“东坡井”一直伴随着当地人一起成长。

苏东坡自己也当了医生,开了海南第一家医院。

苏东坡发现当地文化比较落后,于是自告奋勇去当老师,并养了一所草堂,取名“九寨塘”,这也是海南历史上的第一所学校。当时不仅儋州本地人,还有很多海南其他地方的人来这里听苏东坡的讲座。后来“酒堂”经过历代改建扩建,现已成为“东坡书院”。海南历史上第一举人,第一秀才,就是从这里走出的大文豪苏东坡的学生。

虽然苏东坡来海南才三年,但他已经把儋州变成了一个博览群书、人人敬仰的文化中心。在海南,“第一片墨、第一台插秧机、第一口井、第一所医院、第一所学校、第一位秀才”都是从苏东坡开始的,记录了苏东坡与当地人的深厚友谊和感情。苏东坡在《海南三百首》中记录了海南的气候、物产、风俗等,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参考价值。现在想来,难怪苏东坡说:“我是海南人,住在西蜀府。”他在为海南做贡献的同时,倾注了很多感情。

现在大家都喜欢带着孩子去三亚旅游。如果你正好在三亚,不妨坐一趟环岛高铁,去东坡书院所在的千年古镇儋州。讲述了被贬海南是苏东坡一生最后的荣耀。他在海南写了数百首诗,以及论文、书信、杂记等体裁的文章。对于海南来说,苏东坡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开创者。对于苏东坡来说,海南是最后的暮年生活,也是人情不邪的故乡。

通过自己的人生轨迹,从老家黄州出发,毕业后去杭州旅游,毕业后去深圳工作,后来带着孩子去三亚旅游,来描绘苏东坡的人生轨迹。在林语堂看来,苏东坡不仅是一个大学者、大文学家、多才多艺的人,还是一个本性难改的乐观主义者,一个中国人提起就会引起亲切敬佩和会心一笑的人。他豁达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他给那个时代的付出比他从那个时代得到的更多。这是我想向他学习的。有了这些知识,我相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