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著名外交官及事例

周恩来1

1954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通过谈判达成协议,使越南(南方除外)、老挝、柬埔寨的独立得到国际承认。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65438年至0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积极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他先后访问了亚非欧几十个国家,接待了一大批各国* * *和友好人士,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2.王稼祥

1949年任新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1951年回国,任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1956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几十年来,王稼祥总是腹部插着热水袋工作。

解放后,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1958的大跃进中,他拒绝随波逐流。1962开头就大胆提出,要改变外援过多的局面,要“量力而行”,不要在国际斗争中四面树敌。这些观点被康生等人批判为“三少一少”(即所谓与皇帝和解,少助世界革命)。随后,王稼祥很难领导中联部的工作,文革期间遭到残酷批判和囚禁。

3.李克农

全国解放后,李克农任中央军委新闻部部长、中共中央新闻委员会书记,1949+0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任外交部副部长。

2月6日,毛泽东主席应邀访问了苏联。李克农、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等陪同毛泽东安全抵达满洲里。

1950 12、中共中央军委总情报部成立,李克农任部长。

1951年参加朝鲜停战谈判。1954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的代表之一,参加了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支那和平的日内瓦会议。他获得过两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1955,1年7月,总参联络部改为中共中央调查部,总参副总参谋长李克农兼任部长,并被批准列席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会议。

4.张汉夫

张汉富,原名谢启泰,1905年10月24日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50年初,张汉夫是外交部成立时的三位副部长之一。当时,他负责领导亚洲部门。该部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与资本主义国家谈判建交。他首先与印度进行了对话。印度方面的谈判代表是国民党政府时期印度大使馆的一秘严先生。他前后谈了六次,谈得很顺利。1950中印于1年4月正式建交后,印度迅速派出前驻南京大使帕尼卡尔出任驻华大使。

1967 1,张汉夫在访问巴基斯坦和缅甸后不久就病倒了。当时,他正因被关押在苏州反省院的历史问题接受审查。在外交部礼堂,张汉夫的妻子龚普生受到造反派的批评,强迫她解释张汉夫的“罪行”,并要求她“划清界限”。

每当龚普生说话喊“汉服同志”时,造反派就厉声斥责:“不要叫汉服同志!”但龚普生仍然固执地继续这样称呼它。张汉甫最终于1968年3月被送进昌平县秦城监狱,在那里被关押了近四年,直到1972年6月去世。

5.吴秀泉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1958,吴秀泉历任外交部苏联司司长、副部长、中国驻南斯拉夫首任大使。1950年至1年,吴秀泉随周恩来总理赴莫斯科出席中苏会谈,并参与起草《中苏友好条约》等一系列工作。

1950 165438+10月,联合国安理会审议中国提出的“美国武装侵略台湾省”案。吴秀泉作为中国政府特别代表出席会议,并在联合国讲台上慷慨陈词,严厉驳斥美国及其帮凶的各种污蔑和诽谤,痛斥美国对我国台湾省领土的侵略和战争威胁,维护我国的主权和尊严。他在担任驻南斯拉夫大使期间,积极开展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向党中央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建立和发展中南友好合作关系,传播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不懈努力。

1958 10-1967 4月,吴秀泉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曾任政府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