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综合调查

一.标准条款

1调查目的

1.1通过综合调查,了解规划范围内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水土流失特点、水土保持现状(成绩、经验、问题)。

1.2 .综合调查的主要成果要用文字和图表进行加工整理,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水土保持规划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规划的科学依据和工作依据。

1.3水土保持规划应通过综合调查进行分区和类型划分;根据各区的不同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生产发展方向和防治措施。

2调查前的准备

2.1调查前要制定统一的调查大纲和相应的调查表格,调查的项目和内容要紧紧围绕编制水土保持规划的需要来安排。

2.2 .当调查时间较长,参与人员较多时,应根据需要在调查前进行培训。经过培训,所有调查人员应明确调查的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3调查内容

3.1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重点考虑地形、降雨、风、土壤(地面成分)、植被等五个因素,以及温度、霜冻等其他气象因素。

3.②自然资源:重点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光热资源、矿产资源等。

3.3社会经济状况:重点关注人口、劳动力、土地利用、农村生产、粮食和经济收入(总量和人均)、燃料、饲料、肥料、人民生活水平、人畜饮水等。

3.4水土流失:重点是分布、数量(面积)、程度(侵蚀量)、危害(对当地及下游)、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

3.5 .水土保持现状:重点介绍各种治理措施的数量、质量和效益,水土保持的主要过程、经验和教训。

3.6水土保持信息库建设:以信息采集、传输和存储为重点。

3.7各种调查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见本标准附录A(资料性附录)。

4调查要求

4.1我们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集中在策划中需要的内容上,全面完整地收集,不能遗漏;对与规划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项目和内容,不得安排。

4.2在调查中,应逐项填写问卷,并绘制相关草图。调查中收集的信息应当真实可靠。

4.3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调查应根据调查项目和内容,逐坡、逐沟、逐村对流域内的主要流域、主要沟渠和主要支渠进行详细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4.4在大中型流域(或省、区、县)水土保持综合调查中,应根据有关资料将调查范围划分为若干不同类型的区域,并在每类区域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小流域,根据上述要求,结合各区域的普查,取得综合调查成果(大中型流域划分的原则、方法和步骤将在第五章中规定)。

4.5 .在水土保持规划综合调查中,应充分利用有关科研和业务部门的专业调查成果或区划成果。应分析这些部门取得的大尺度地形、土壤(地面成分)、植物、气象、农林牧等成果,吸收其与水土保持规划相关的内容。在全面调查初期,应要求提供上述相关结果,或邀请相关部门人员参与调查,并在调查过程中对原始结果进行核实和补充。

4.6邀请有关部门专业人员(地理、地质、土壤、植物、气象、农业、林业、畜牧等)时。)参加综合调查,应当按照统一的调查大纲进行;如某些部门对本专业的调查内容有特殊要求,可根据调查大纲,在相关专业单项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借鉴水土保持相关部分,补充不足部分。

5调查结果

5.1书面报告,包括综合调查报告和专题调查报告。

5.2附表和附图见附录A(资料性附录)。

5.3照片、视频和录音。

二、理解和实施

在水土保持综合调查部分,介绍了水土保持综合调查的目的、调查前准备、调查内容、调查要求和调查结果,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提供依据。新标准与原标准的区别如下:

(1)新标准与原标准相比变化不大,主要是部分文字的调整,使内容更加简洁准确。例如,新标准4。2.2, 4.4.3和4。4.6、与原标准中的对应部分(此处未列出)相比,内容基本相同,但新标准中的语言表达比原标准中的更准确、更有逻辑性。

(2)新标准删除了原标准4.1中的“作为水土保持规划的依据,使水土保持规划符合客观实际,更好地遵循自然和社会经济规律,有利于实施,达到预期的目标效益”和原标准4中的“以免分散力量,影响工作进程”。4.1.

(3)与原标准4.3.1相比,新标准4.3.1增加了“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的重点调查要素。由原标准4项改为5项,并将原标准“农业气象”改为“气象因素”。

(4)新标准增加了新的解释条款:新标准4.3(原标准4.3.6改为新标准4.3.7)的调查内容增加了“4.3.6建设水土保持信息库,重点是信息采集、传输和存储”。信息化是中国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随着时代的进步,以信息化推进水土保持现代化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为了保证规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水土保持综合调查需要收集、传输和存储大量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基础数据。水土保持信息库的建设为这项工作提供了便利,可以及时调查和更新,为规划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条款写入标准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是恰当的、合理的。

第三,例子

以《嘉善县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第二章和第三章为例,简要总结如下:

1.嘉善县自然环境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原规划第二章)

(1)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嘉善县位于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浙江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的交界处,东经120° 44 ' 22 " ~ 121 1 ' 45 ",北纬30° 45 '。东邻上海市青浦区、金山区,南接嘉兴市李安平湖城区、南湖区,西接嘉兴市秀洲区,北接江苏省吴江市、上海市青浦区。全县总面积506.59平方公里,其中土地占85.71%,水域占14.29%。汤唯镇是县城,东距上海90公里,西距杭州110公里,南距乍浦港35公里,北距苏州91公里,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

2)地形:境内轮廓呈田野状,地势南高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平均海拔1.83m(85国家海拔,下同)。东南部的大同、大云地区相对较高,地面标高一般在2.46m左右;西北部的天宁、洪溪、陶庄地区地势较低,地面标高只有1.36m左右,县城地面高差小于1.2m,总体来说县城地面坡度小于3°,较为平坦。

3)地质:嘉善县位于杭嘉湖平原东部,属于新构造运动的长期沉降区,区内已沉积了较厚的第四系。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分布广泛,厚度50 ~ 300 m,岩相岩性变化大,整体上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

4)水文气象:嘉善县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5℃,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10.8℃。65438+10月为全年最冷月,多年月平均气温3.5℃,7月为全年最热月,月平均气温27.7℃。年平均无霜期233.6天,初霜冻期一般在165438+10月中旬,终霜冻期在3月底左右,年日照时数2008.2小时。平均风速2.6 ~ 3.4m/s,逐月差异不大,全年风向频率以E和NW最大。

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150.5mm,年降雨天数135.2天。最大降水量年为1999,降水量达到1751.4mm,最小降水量出现在1978,为685.5 mm,梅雨期和台风季是年降水量的两个高点,约占全年的一半。

根据1956后的实测资料,嘉善站(汤唯镇)最高水位为2.32 m(台风型1962),其次为2.27m(梅雨型1999),最低水位为1970 0 0.04m。

5)水系:嘉善县位于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河网区,属于运河水系。境内河流港口纵横交错,由西南流向东北,流入黄浦江,再流入东海,为潮汐河流。数百条支流蜿蜒曲折,首尾相连,将县城分割成上千个圩区,自古被称为“水乡乡村”。

全县河流总长1693.7km,大型湖泊59个。河水流速平缓,水位季节性变化明显。夏秋两季的台风和暴雨往往导致河水暴涨,而冬季水位较低。河网排水泄流总趋势是由西南向东北,向上海金山、青浦排放,进入黄浦江。

该县河流有以下特点:①河流分布密集但不均匀,走向无序;②河宽不一,淤积严重,断面小;③河底坡度平缓,流速缓慢,流量小;④河流流向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较大;⑤水环境容量小,自净能力差,河流污染普遍严重。

6)土壤:根据《嘉善县统计年鉴》(2007年),全县总面积506.59km2,其中耕地面积269.19km2。该县属于冲积平原。根据土壤发生类型和岩性特征的差异,可将土壤划分为2个土类、4个亚类、7个土属和19个土类。

该县土壤特点是土层深厚,各种有机质含量高,土壤承载力高,持力层好,土壤种类多,适合各种植物和果树的生长。

7)植被:县城属于太湖平原植被区,大部分被人工栽培的植物覆盖,主要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种植的主要果树有桃树、梨树、葡萄、柑橘、枇杷等。农作物包括:水稻、大麦、小麦、油菜、玉米、蚕豆、豌豆和各种蔬菜;绿色植被主要有水杉、柳树、湿地松、欧美杨、桂花、樟树、榆树等。有各种天然植被,如狗尾草、蒲公英等;还有各种人工种植的花草。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嘉善县总面积506.59km2,属平原河网地区,人均土地面积约2.0亩;全县* * *耕地面积269.19km2,人均耕地1.06亩,按农业人口计算为1.63亩。

2)水资源:根据《嘉善县水资源综合规划》统计分析,从1956到2000年,该县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量为2.36亿m3。人均水资源量仅为619m3,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2100m3)的30%。该县过境水资源丰富,但受降雨和上游开发利用的影响,过境水量逐年变化较大。

降水和地表径流的年内分布比较集中,峰值出现在5、6、9月。汛期(5月~ 10)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60%,连续4个月最大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50%,年内变化大,易造成平原河网洪水、枯水,造成水旱灾害。

3)生物资源:

A.植物资源:全县属于钱塘江下游植被和太湖平原。大部分都被人工栽培的植物覆盖。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大麦和小麦,经济作物主要是油菜、桑树、蔬菜、瓜类和药用植物。桃和梨适合在任何地方种植。有山茶、杜鹃、非洲菊、百合、天堂鸟、石榴、松针、玫瑰、海棠、梅花、桃花、牡丹等200多种花卉。

B.动物资源:嘉兴黑猪为县内地方畜禽优势品种,包括金华猪、杜洛克、约克夏等引进品种;牛有黑白花牛、温州水牛、海子水牛等。兔子有英国、法国和丹麦,德国安哥拉兔最受欢迎。家禽主要以鸡鸭鹅为主。本地品种有萧山鸡、浦东鸡、王店鸡,进口品种有白洛克、罗斯、黄哲鸡、宏宇。鸭主要是麻鸭和北京鸭;鹅主要是太湖白鹅,少数灰鹅和浙东白鹅。淡水养殖动物主要是淡水鱼、虾、蟹。

4)光热资源:嘉善县光热资源丰富,年日照达2008.2小时,是全省日照高值区之一。1 ~ 2月最少,125小时以下;最长时间是7-8月,230多个小时;4月中旬至5月中旬,多年平均日照224.5小时,日平均日照5.6小时。盛夏七月,多年平均日照233小时,日平均日照7.5小时。9月下旬至65438+10月中旬,多年平均日照119.3小时,日平均日照5.3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为45%,8月最高为61%,3月最低仅为35%。

全县年平均气温为65438±05.5℃,地区差异不明显,但相差只有65438±0℃。多年平均无霜期233.6天,年活动积温≥10℃为4950℃ ~ 5039℃,间隔232 ~ 236天,出现在4月上旬~ 165438+10月中旬。

5)风景旅游资源:嘉善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嘉善旅游资源丰富。水乡如梦,古镇如画,田园如诗。有千年古镇——西塘;有乡村游十里榕溪河——大云生态旅游区;有一种吴越著名的江南水乡的感觉——规划胡芬旅游度假区等。

(3)社会经济。

1)行政区划:嘉善县有11镇:汤唯、西塘、姚淦、陶庄、天宁、大云、丁栅、洪溪、姚庄、杨庙、惠民,26个社区(居委会),165438+。全县总人口38.07万。

2)土地利用结构:嘉善县总面积506.59km2,以耕地为主,占总面积的53.1%,其次是居民点和工矿用地,见表1-1。

表1-1嘉善县土地利用现状表

3)社会经济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嘉善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51.32亿元,人均GDP达到39748元。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1.4亿元,财政总收入1.8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8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约为2∶1,远小于全国3∶1,说明嘉善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较高,为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嘉善县“三次产业”增加值见表1-2。

表1-2嘉善县“三次产业”增加值表

4)人口与城市化进程: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38.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54.38+03.33万人;全县总户数123600。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建设,嘉善县全面落实《嘉善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

5)经济发展趋势:根据《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相关预测,“十一五”末嘉善总人口将达到40万。根据《嘉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加快推进富民强县,基本实现全面小康。预计到“十一五”末,全县GDP将达到24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GDP超过6万元,城镇化水平超过60%。

2.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原方案第三章)

(1)水土流失现状。

1)土壤侵蚀类型。根据嘉兴市水资源和水利区划分析,2006年1985年全县河网调蓄能力(正常蓄水位下)为15995万m3,根据嘉兴市水域调查报告结果,2006年为15303万m3,河网累计淤积约690万m3(不含)

嘉善县土壤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

2)土壤侵蚀的分布。水土流失在全县呈点、线、面三种状态分布,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和农村地区的面源水土流失区域,以及房地产开发项目、各类公园开发建设、城市市政建设、公路和管道建设等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区域。

3)水土流失的原因。第一,自然因素。该县地处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雨量大而集中,地表径流量大,台风暴雨频繁,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由于河岸沿线土体含水量高、土体抗剪强度低,且大部分河流两岸缺乏护岸保护,在波浪的频繁冲击下,堤脚容易逐渐剥离并向内凹陷。上层土壤因为没有受到波浪或较少的冲刷而保持完整,成为不稳定的陡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上层土因不稳定而塌陷,土崩入河。

海浪冲刷堤坝的同时,水和雨水也冲刷着土堤。一场暴雨过后,地表径流扫过地表疏松的土壤,携带大量的土壤颗粒进入河道并沉积在河道中,在地面上形成纵横交错的沟痕。

第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A.航道和水上运输经常受到船舶行波的影响,导致河岸侵蚀。对于已经护岸的河段,部分修建较早,造成基础冲刷坍塌;无护岸河段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大量土壤崩入河道。

B.该县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实施过程中缺乏水土保持意识,未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另外,施工后没有及时恢复植被,失去地面植被保护的松散土壤,在雨水冲刷下,极易流失。

C.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渣没有专门的倾倒场,有的甚至直接倾倒到河里,加剧了水土流失。

D.人为的水土流失不仅存在于地表,也存在于地下。大量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导致地面不断下沉,加剧了洪水的发生,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E.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随意占用水域、河道、河岸,使地块水域面积减少,造成水土流失。

4)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流失,还加剧了水旱灾害,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A.耕地、园地、林地表层土壤流失,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土层变薄,土壤质地变粗,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功能减弱,对农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B.河岸因船舶行波冲刷而严重坍塌,土地开发利用价值不断下降,导致植被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

C.水土流失携带的大量泥沙和有机质淤积江河湖泊,降低了河流的泄洪和调蓄能力,加剧了洪涝灾害,降低了河流的通航能力和自净能力,直接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D.土壤侵蚀作为非点源污染物的载体,是江河湖泊水质恶化的原因之一。全县河流水体普遍污染严重。根据2006年嘉善县地表水资源质量年平均评价报告,1.000%的水体超标,其中ⅴ类和劣ⅴ类水体占46%,特别是劣ⅴ类水体占40%以上。

E.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地退化和植被破坏,还导致河流湖泊萎缩,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群落结构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繁殖率和存活率下降,甚至威胁到种群的生存,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对城乡人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2)水土保持现状。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特别是自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1991,社会各界对水土流失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水土保持意识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嘉善县政府更加重视水土保持,对水土保持基本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维护和改善了全县的生态环境。几年来,该县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土流失控制。

A.从2003年到2007年,全县疏浚河道800公里,疏浚土方约600万立方米;新建护岸***300km。

B.灌区改造工程,累计控制面积150km2。

C.分期分批整治淘汰小土窑和粘土砖轮窑。其中,2007年已淘汰关闭22家小土窑和8家粘土窑企业。

2)水土保持宣传和监督执法。

A.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张贴标语横幅、在乡镇召开水法和水土保持法宣传会、走上街头开展水法和水土保持法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宣传册和资料等方式,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

B.加强监管。县级水土保持监督员采取检查监督等措施。根据嘉善县人民政府[2005]82号《关于印发嘉善县粘土砖瓦产业整顿实施意见的通知》,经过三年努力,全县砖瓦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全县水土保持监督员采取检查监督等措施,保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实施,增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自觉性。

C.加强执法。为促进全县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的开展,对造成水土流失而不治理的生产单位和个人。通过查办案件,起到了“查处一个,影响一个”的社会效果。

(3)有问题。

1)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亟待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水土保持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以来,各级领导、公民和法人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有所提高,但一些单位和个人对水土流失这个我国头号环境问题、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认识, 水土保持基本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

2)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该县地处杭嘉湖平原,河网密布,流失的土壤随地表径流流入江河湖泊。因此,水土流失的治理涉及面广、量大,治理措施相对简单。

3)开发建设项目新增水土流失严重。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人们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人类活动不时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有的地方,治疗伴随着破坏,甚至破坏大于治疗;一个治理,多个破坏;在点控制上,地表破坏依然存在,一些地方的人为水土流失还在扩大。在交通运输、土地开发利用、开发区、工业园区、市政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开发建设活动中,大量土石方挖填对地表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开挖面、填筑面、料场、渣场未得到保护,水土保持方案实施随意,造成强度以上水土流失,成为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竣工验收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4)水土保持投入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但目前县财政没有固定的投入渠道,没有水土保持专项资金,每年资金投入少,与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不匹配。当前建设开发项目中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不到位的现象较为突出。

(来源:嘉善县政府信息公开网/art/2008/7/2/art _ 200 _ 21 . html)

水土保持工作涉及土壤、大气、地貌、植被和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其信息具有明显的时空性,而传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影响了水土保持效益的充分发挥。随着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无线通信技术、3S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水土保持工作也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和高效化。例如,RS可以实时、快速地记录流域的空间信息和各种变化参数,已经成为获取流域信息的主要手段;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是小流域管理规划的必要工具。数字信息的实时处理和综合分析可以使小流域治理规划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目前,许多水土保持综合调查都涉及到水土保持信息库的建设。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水土保持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1为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更加科学,西藏自治区启动了投资6000多万元的水土保持监测网建设,对全区水土流失进行全面监测。2001年底,西藏自治区制定了《西藏水土保持规划》等多项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颁布了《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办法》,使西藏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2001,深圳市城市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该系统是以信息库为基础,以网络为媒介,以分析和管理为手段,以城市水土保持应用为目的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为水土保持管理服务;整合并快速处理各种土壤侵蚀数据;实现水土保持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实现全市水土保持部门网上办公,逐步过渡到无纸化办公。

2004年,北京市水土保持监测站完成了北京市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基础信息库建设,在1∶1,000 DEM的基础上,建立了北京市山区水土保持单元小流域地理信息数据库,完成了小流域标准化编码,已被北京市规划委采用,成为北京市基础空间信息标准。

为了适应和推广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新标准增加了4.3.6水土保持信息库建设:强调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