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康冕宁县鲁谷铁矿中的磁铁矿
自隆庆频繁勘查以来,泸沽铁矿因其质量好、数量多而成为西南第一铁矿,闻名于世。抗战以来,许多地质、矿冶学者都曾访问过,但都受到时间的限制,未能做细致的工作。关于矿床的成因,有很多猜想,对矿石量的估计也太多,报告不足以作为实际开发的参考。有鉴于此,齐等人受命对该矿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地质调查,以期对铁矿的产地和储量有更为可靠的概念和记载。
这项工作于2008年11月1日开始,2008年11月11日完成。完成了该矿1: 50000地质素描图和1: 20000地形地质详图,划定了国有矿区边界,职工挖了12个探坑,明确了矿体的分布和延伸,便于估算矿量。矿区野外调查采用“露头填图法”。工作结束后,我在一草西昌做了一份报告,概述了该地区的地质储量和矿产量,并附有一份钻探计划。
该矿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在学术研究中对其地质矿床也很感兴趣。本报告基于实地获得的材料和显微镜下的初步观察结果,纯粹基于铁矿石本身。至于该地区花岗岩及其围岩接触变质的细节,有机会再详细讨论。
此次调查由司令员、西昌航院张主任、张华初主任、专员等负责。,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对此我表示感谢。
交通和地形
泸沽位于冕宁城东南70里,西昌城北120里,地处安宁河上游。是冕宁西昌和福林西昌的交汇地,交通便利(板块2)。卫莱高速公路建成后,客货运输将更加便利。该矿区俗称铁矿,位于泸沽东南约20英里处。
矿山铁矿最高露头海拔约2400米,比泸沽高出700多米。从这里到泸沽有两条路,交通相当困难。第一条路先往西,四里到庙湾,顺坡下五百米,然后转向西北,进入一个深谷,下十几里到南冲沟口,平地在望,再走两里到泸沽。第二路头向东北,下了坡,沿着沟,七里到演金沟,比矿低400米左右;此后转向西北,山谷依然平坦宽阔,落差200米,到八里高适桥;更西南,进入一个更大的山谷。道路沿着石墙,出山口七里,回泸沽一里,落差100米。附近的彝族人下山,走的是第一条路。矿东南五里有劣质无烟煤,汉族人开采,可做生活燃料。
矿区(板块1)地形简单,起伏平缓,但矿区北部侵蚀严重,山坡相当陡峭。该区域北面紧邻鲁谷二路,地势较低,山形较为陡峭。就整个地区而言,应该是壮年时期地形上升后,在近代经历了更为剧烈的侵蚀的人。
地层
泸沽和铁矿山的地层和物种都已经变质,一直没有发现化石,很难确定年代。这个后面讨论。
一、前二叠纪(?变质火山岩系
该系列为流纹岩火山岩,经历了动力变质作用,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岩石。其分布区限于南冲沟两侧,向东南或东南方向倾斜。下面列出了沟渠中看到的剖面,以显示层序和岩性的变化。
辛。轻微动力变质的流纹岩,厚约540米。其中大部分是绿色和灰绿色岩石,还有许多应时和长石斑岩晶体,具有清晰的流纹岩结构。显微镜下,应时斑晶已被腐蚀,显示应变灭绝。长石主要是斜长石条纹长石,也有少量钠长石。石基由微晶应时、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组成,含少量绿泥石。退化的有明显的褶皱构造(与原流纹岩构造大致平行),斑点拉长成条状或扁豆状,表面有丝般光泽。薄片中的应时和长石都受到了动态挤压;“石基”中含有大量绢云母,有时呈波纹状条带,还有方解石、绿色角闪石、榍石和锆石,都是长石等原生矿物和杂质的动力变质作用产生的。该层上部与二叠纪大理岩和石灰岩断层接触。
G.侵入火山岩系灰白色粗粒花岗岩(较老花岗岩),露头宽度约1,700米。其性质和产状可见于侵入节理中。
他自己。流纹岩稍受动力变质,厚约270米。其岩石性质与辛岩层相似。
E.应时的绿紫色绢云母片岩和黄绿色千页岩,厚50米。该层主要为片岩,为浅绿色至银灰色绿色片状岩石,偶见紫色层,含大量豆荚状白色颗粒。在垂直于片理面和磨光面的节理上,有时可以看到原生流纹岩结构。微观上与辛层褶皱变质流纹岩相似,但动力变质作用较深,偶见糜棱岩雏形。白色斑点是拉长的和拉紧的应时和长石(主要是钾长石,但也有条纹长石和钠长石),或它们的小颗粒集合体;“石基”成分相似,但绢云母较大,有少量绿泥石。省略了对岩石的详细描述。
丁。绿灰色石英斑岩侵入岩层,厚度约18m。
C.绿色应时绢云母片岩,厚约540米。其岩石性质与第五层片岩相似,也是由流纹岩火山岩变化而来。
B.绿灰色石英斑岩侵入岩层,最厚处达130m。这类岩石结构致密,含应时和长石斑晶,上部在片岩附近有轻微褶皱,与后者的片岩平行。其岩石特性见下文。
一种绿色应时绢云母片岩和黄绿色白色千片页岩。暴露者厚100多米,底部被冲积层覆盖。这一层似乎以页岩为主。
根据上述剖面(不包括侵入岩),该系列总厚度大于1,000m,但由于构造关系,很难说是否有重复出露。下部的变质程度比上部深。变质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与造山运动有关的主动力。就其影响范围相当广泛,所引起的新矿物类型而言,几乎进入了最低级别区域的变质花园。
从泸沽顺安宁河谷南行至惠玲永定营,谷东支流河口的新旧冲积层中往往含有大量该系列的卵石,在半站营附近似乎有紫绿色流纹岩(轻度变质)露头,说明该系列在安宁河流域广泛分布,其时代可后论。
二叠纪大理石和石灰石
从庙湾到铁矿,该层分布广泛,花岗岩附近为中粒大理岩,较远为细粒大理岩,较远为局部结晶灰岩和石灰岩。泸沽东南五里花岗岩中的大理岩包裹体属于同一层。大部分是纯的,只有一部分含镁,其接触变质和热液蚀变能力将在后面叙述。层相当厚,有小的椭圆形球体突出于风化面,似别处二叠系栖霞层常见的燧石结核,但已变成方解石、透辉石和斜长石。整个层的厚度至少有300米。其下部似乎与变质火山岩呈断层接触。
三、三叠纪(?)石英砂层
该层位于大理岩和石灰岩上,厚约400米,主要由深绿色-灰色应时砂岩组成,风化后呈浅黄色,偶见灰白色,底部和中部夹有绿黄色的千页岩层。应时砂岩中的大部分应时是重结晶的,并与少量转化的黑云母和绿泥石共生。铁矿附近的岩石呈角砾岩状,应时现在正在“努力消除光影”,这表明它受到了猛烈的挤压。该层岩石的轻微变质部分是由于相对较新的花岗岩侵入体的高温,部分是由于与造山运动有关的区域变质。两者发生的前后,现在还很难断言。
第四,侏罗纪煤系
石英砂层之上为煤系,已轻微区域变质,出露于铁矿东南部。它由黄绿色硬砂岩和长石砂岩以及黑色页岩或板状页岩组成,并含有一层厚度为30厘米至1米的无烟煤。
关于地层时代的讨论
以上地层已变质,未发现化石,时代不好确定;火山岩和大理岩是断层接触,形成前后不好断言。不考虑接触变质作用,而着眼于区域变质作用,变质火山岩系下部的变质作用比上部深,其所含粘土岩的变质程度也比庙湾附近断层线以东的同类岩石深,因此火山岩系似乎是最古老的地层。泸沽和铁矿之间的岩石,如谭西畴,称为二叠纪玛哈系,包括片岩、千枚岩和大理岩,而昌隆庆把南冲沟的岩石称为侏罗纪片岩。与周边地区相比,煤系可能属于侏罗系(或上三叠统),大理岩和灰岩可能属于二叠系。因此,应时砂岩暂属三叠纪,火山岩系推测为前二叠纪或二叠纪。在中国首次发现古生代酸性火山岩系。因为它的喷发过程没有被详细研究,年龄也没有确定,所以没有改名。
建造
一.折叠
变质火山岩系流纹岩的流纹岩层面平行于次级褶皱页、片层面,向东南或东南方向倾斜30度以上,甚至70度以上。铁矿附近,大理岩和应时砂岩(图版1)呈单斜和双斜构造,轴向大致为西北-东南方向;都倒向东南,由于花岗岩的侵入,形状不全。东北部背斜向东南延伸至沟尾,有煤系出露。
第二,故障
庙湾附近上述断层走向约为东北、西南、西南,线的西面似乎是倾斜的,断层面的倾斜方向无法推断。较新花岗岩和南冲沟火山岩中的大理岩捕虏体与较老花岗岩之间似乎有一条断层,且在上述断层的延长线上。在铁矿附近(图1),有一个南北向的小断层。断层线向西倾斜,断层面几乎垂直。这些断层发生在相对较新的花岗岩侵入之前。
侵入岩
泸沽铁矿山有三种侵入岩,都是酸性的,下面按时间顺序叙述。
一.石英斑岩
如上所述,在变质火山岩系中有两个石英斑岩侵入岩,一个厚18m,另一个厚130m。它们都是绿灰色的致密岩石,包括宽1毫米、长2毫米的应时和斑状晶体。显微镜下,应时斑晶已被腐蚀,显示应变现象。长石斑晶主要为正长石和条带状长石,石基为应时和长石(包括钾长石和钙长石)的微晶集合体,含少量绢云母(局部有替代长石的迹象)和少量榍石和绿泥石。它们的成分和流纹岩相似,来源应该是一样的,所以火山喷发末期的入侵者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其厚度较大,中间部分不易被力量挤压而明显变质,只能以薄片状看到,但其边缘往往略有褶皱,是该地区最古老的侵入岩。
第二,较老的花岗岩(粗粒花岗岩)
高石桥鲁谷有灰白色粗粒花岗岩,钾长石斑晶长2 cm多,与岩石中黑色矿物平行排列,局部呈“片麻岩状”,似为原生流层;;流动条带)、谭和属于康定片麻岩。花岗岩侵入南冲沟中段火山岩系,颗粒较粗,灰色,属同类岩石。上下与围岩平行接触,边缘部分(上下宽200至300米)宽1 cm以上,钾长石斑晶(有时有嘉士伯孪晶)和黑云母略平行排列。这种平行构造应称为流层,但它已部分继承了围岩的原始结构,覆盖在接触带内,这在注入杂岩中是常见的。中部偶尔也含有较小的钾长石斑晶,黑云母大多无定向有序地聚集在一起。从薄片上观察,石基中的矿物主要是应时和正长石,纹理如画。黑云母被轻微蚀变,应时被拉紧和褪色,还有抗斑状钙长石。围岩似乎没有受到明显的接触变质作用
三。较新的花岗岩(伟晶岩化电气石花岗岩)
这种岩石广泛分布在铁矿山北山,侵入火山岩、大理岩、应时砂岩和较老的花岗岩中,易风化成砂粒。这是一种灰白色中粒甚至粗粒的后研究岩石,呈巨晶状,偶见体积为6 mm× 10 mm× 25 mm的钾长石斑晶,除长石和应时外,还有许多黑色电气石柱状体,最长的达78 mm,分布不均,常呈块状,还有少量黑云母或白云母,偶见浅黄绿色的黄玉颗粒或柱状体。显微镜下,钾长石斑晶呈“脉状、块状”斑块和脉状条纹长石,证明结晶后钾长石斑晶受高温流体影响,发生局部交换。“基岩”中的长石主要是斜长石,也有钾长石和钙长石。一部分应时和碧玺(呈蓝色和浅蓝色多色)与长石或黑云母交换,这两种矿物与长石、黑云母、黄玉交换,常与白云母或绢云母部分交换。新鲜黑云母是唯一的,偶尔会变成绿泥石;黄玉伴有碧玺。可以看出,这类岩石原是中粒至粗粒黑云母花岗岩,近凝固时被伟晶岩花岗岩浆浸染交换,而形成粗粒条纹长石、应时(此应时有局部晶形)和黄玉,后期结晶出少量应时和电气石。之后受热液影响,前缘矿物为白云母(或绢云母)和少量绿泥石。
接触变质作用
靠近花岗岩的铁矿山周围的围岩都因其侵入时的高温而变质。其他地方的围岩应该也是接触变质,所以观察不全,具体情况不详。今天收集的接触变质岩(其起源在第一板块内)总结如下:
A.大理石纯石灰岩变质后为汉白玉,除方解石外,其他矿物很少;含白云石的变成蛇纹石大理岩(最初是镁橄榄石大理岩)。远离铁矿的是白色细粒或中粒岩石,或含有不确定数量的黄绿色或深绿色椭圆形颗粒或团块,偶尔还有磁铁矿微晶或云母薄片。显微镜下,方解石是不规则的,略有变形。绿色颗粒是蛇纹石,通常含有铁矿石颗粒,偶尔含有方解石小片和镁橄榄石残渣。它接近这种复杂的方解石组合,中间有一些晶体形式。在标本中,长柱状(高达2毫米)闪石与残余镁橄榄石密切相关。此外,还有不规则的红柱石(红柱石)或片状白云母集合体,内含少量磁铁矿颗粒和分散的方解石菱形体,与之相邻的方解石常呈晶边,有棕黄色无定形铁(图4,图2 b)。上述矿物中,镁橄榄石、角闪石和不规则方解石都是接触变质的产物;红柱石、白云母、磁铁矿的晶柱是热液与大理岩交换形成的(薄片中交换的痕迹相当明显),靠近它们的残余方解石,即在受热液体的影响下重结晶,呈现晶形。蛇纹石石化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很难说,或者恰逢热液期,也不得而知。蛇纹石大理岩受到极其明显的热液作用,其中微晶蛇纹石常整合不规则片晶,并含有浅黄绿色纤维状蛇纹石(石棉)细脉。
铁矿体附近的大理岩往往含有棕黑色的斑点和团块。薄片下的观察与上述十分相似,但方解石团块的应变程度更深;棕黑色部分为上述白云母或红柱石集合体,但往往含有较多的磁铁矿颗粒,两侧方解石的晶形更完整(图4,图2A),无应变现象,附着的无定形铁也较致密。可知大理岩挤出的主要时期是在接触变质后热液蚀变之前,挤出和热液蚀变的程度取决于视线铁矿体的远近。
b灰硅角岩位于铁矿山c号矿体南端以西约280米处(距花岗岩约90米)。大理石中有一层“粘质石灰岩”,现在已经变成了石灰硅酸盐角岩,原生层还依稀可辨。粗纹理为富钙层,绿灰色,含菱形十二面体钙铝石榴石,最长轴径一厘米。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两种组合:一种是钙铝石榴石-浮山石,含有少量酸性斜长石,类似于Gauld的V.M.Goldschmidt的第十类和第八类角岩,另一种是钙铝石榴石-透辉石-浮山石,含有少量方解石,属于Koch的第十类角岩。石榴石是不均匀的,具有片状孪晶,所以它的温度低于800℃。
那些结构细密,含钙量少,呈灰绿色和绿灰色致密岩石,略呈薄层状,即所谓的calcflintas。粗粒层以透辉石为主,绿帘石次之,少量酸性斜长石或正长石;较细的层主要是透辉石颗粒,其次是酸性斜长石和少量应时。它们属于高家族的第八类和第七类。省略了其他不太常见的组合。
C.变质“燧石结核”蛇纹石大理岩中的“燧石结核”现已变成浅灰绿色和灰白色层状个体。根据显微镜下的观察,有以下四种分层组合:
(1)块状透辉石。
(2)小透辉石+中性斜长石+微量绿泥石。
(3)中性斜长石+方解石+微量白云母。
(4)方解石+微量透辉石和斜长石。
对比火石的原始化学成分可知,变质作用正在进行时,大量硅酸盐从结核中迁移出来,加入了碳酸钙、氧化镁等化合物,产生了这种类似硅酸钙角闪石的岩石。
石鼎营砂岩本区砂岩转化为应时砂岩,部分与电气石花岗岩的侵入有关。
侵入岩的时代
石英斑岩的侵入是在火山岩系堆积末期,大约是古生代末期;侏罗纪凝结的电气石花岗岩(?煤系褶皱后,早在中生代中期。很难估计较老的花岗岩的年龄。就其产状而言(其边缘呈层状侵入围岩),大约是变质火山岩第一次褶皱运动的末期。
矿床
一、矿体
铁矿附近有三个矿体,形状不太规则,相距不远。它们被岩石隔开,生于应时的砂岩和大理石中,离接触花岗岩不远。其延伸方向与石英砂层形成的向斜轴成50° ~ 80°角,或与花岗岩侵入末端形成的破碎带重合。每个矿体有三至四个发育良好的节理面,对采矿相当有利;并且因此特别容易风化,靠近地表的部分极易风化,往往形成小块的碎质;更深处的节理面多,矿物质也因外力的轻微移动而贫乏;下部为固体部分,微风化,节理面少,矿物最好;因此,“露头”往往可以根据其风化程度分为三个带,如图4、图3所示。
A号矿体最大,长300余米,宽50余米,向南、东南呈陡坡状。它们大多生在应时砂岩中,两端是大理石。有两种节理面分布较广,倾角分别为S 15° E∠40° ~ 45°和N-N 10° W∠50° ~ 65°,但局部发育的仍较多。大部分是固体磁铁矿,也有少量小晶体,偶尔有赤铁矿和镜铁矿。小应时有时分布广泛,有时在小孔中风化成褐铁矿。在边缘附近,有更多的应时,甚至是肿块,当与微量氧化铁混合时会变红。石英岩和应时角砾岩碎片也很常见。
B号矿体比较小,长200多米,宽50多米。它的南部和东南部也很陡峭,大部分是应时砂岩,其东端是大理石。有两个广泛分布的节理面,倾角分别为S60+E∠45° ~ 50°和S60 ~ 70w∠40°。其组成矿物的类型和变化与矿体相似。
C号矿体最小,长约100米,最宽处30米。它倾向东南,产于应时砂岩中。常见节理有两种,倾角分别为N20 ~ 30w∠60 ~ 70°和n60w∠50°。它也是以块状磁铁矿为主,含有较多的应时颗粒,因此其质量较差。
3.在矿体西面和北面的山坡上,有一层由坚硬的纯铁矿块组成的山坡堆积层(最大体积超过两三立方米),偶尔含有应时砂岩、页岩等碎块,混有少量泥土,厚度从半米到三四米不等,为浮皮碎块铁矿层。
二、围岩和热液蚀变
铁矿体围岩主要为应时砂岩,靠近矿体的有时呈角砾岩状,多为铁浸染交换,或脉状,或块状;这可以与铁矿体边缘含有石英岩或角砾状石英岩碎块形成对比。在薄片上观察,应时结合部整合了各种不规则的块状物,呈现明显的应变现象,是“破碎的岩石碎块”;磁铁矿也倾向于聚集,应时、轻微改变的褐色黑云母和偶尔的白云母作为“碎片”之间的“粉碎粉末”。可以看出,应时砂岩呈角砾岩状,是在接触变质作用之后(否则应时的应变现象无法保存),但在铁矿形成之前。黑云母似乎是接触变质的产物,蚀变和伴生白云母与含矿热液活动有关。
铁矿附近的大理岩蚀变,在“侵入岩”的“接触变质”一节已经看到过,这里不再赘述。矿体附近方解石的应变程度比其他地方深得多,与矿山附近应时砂岩的角砾岩相当。毫无疑问,两者都以不同的方式受到了动力的挤压(接触变质后和热液蚀变前)。我们可以推断,矿体的位置与几条断裂带一致,这条断裂的驱动力仍与电气石花岗岩的侵入有关,只是结束的时间稍晚一些。
综上所述,矿体围岩的热液蚀变在野外工作中难以分辨,但在显微镜下却相当明显。黑云母向“绿色黑云母”的转化和角砾岩应时砂岩中白云母的产生都归因于它。大理岩中常见的磁铁矿红柱石或磁铁矿白云母块旁的方解石经常重结晶,证明其影响广泛。花岗岩中的次生白云母被认为是同一时期的产物。蚀变程度越接近铁矿体越深(见上图),每次蚀变形成的矿物都与定量的磁铁矿颗粒密切共生,很明显这种蚀变与矿化密切相关,实际上是后者的副产品。
三。矿物
矿体几乎全部由磁铁矿和少量赤铁矿组成,或同时生成。镜铁矿的晚生成可能与后期温度较低的热液有关。褐铁矿是一种风化产物。围岩中红柱石和白云母的温度和压力与磁铁矿相似。矿井中的应时大部分来自应时砂岩,或一部分来自上升的矿液,这是未知的。
第四,原因
区内三个矿体距离电气石花岗岩接触点不远,即无需详细研究即可推断出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花岗岩伟晶岩化产生的电气石、黄玉,热液蚀变产生的柱状物,都是挥发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更确定。矿体沿断裂带产状,延伸方向与花岗岩接触带大致平行。如果说不受侵入岩的影响,可以得到吗?
矿内从未有过接触矿物,且根据各种研究,其形成晚于花岗岩的接触变质作用及其在侵入过程中的“动力变质作用”,故绝不能视为接触变质矿床。矿体几乎全部由磁铁矿组成,与之相连的热液矿物为绿柱石和白云母,边缘部分含有应时砂岩残渣和应时团块。围岩被铁水浸染交换,属晚期热液交代矿床,与道孚县菜子沟铁矿相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段较为近期的岩浆活动和成矿历史:中生代中期以后,花岗岩浆侵入铁矿山北部的灰岩和砂岩,后两者在其高温的影响下变成大理岩和应时砂岩,变质矿物的最高温度在800℃以下。来自同源伟晶岩花岗岩的流体上升并与花岗岩交换,产生电气石、黄玉和应时。当侵入岩逐渐凝结冷却时,围岩随之收缩,产生裂缝。偶尔,沿着这个薄弱带会发生小规模的位错,岩石中的应时和方解石被拉紧。酸性岩浆和挥发流体上升后,地壳深处的岩浆中的铁被浓缩,然后机遇和残余挥发物随热液上升到地表。铁沿软弱带(破碎带)凝结成矿体,其他杂质随液体散入岩石和花岗岩中。由于它们的蚀变,蚀变的程度离上升通道越来越近,越来越深。花岗岩浆的温度相当高,围岩中生成多种高温矿物;当铁水靠近地面上升时,温度已经很低,但仍有相当大的热量,足以“同化”和交换巨量的围岩。
动词 (verb的缩写)矿物
该区铁矿矿物相当纯,但常含小的应时集合体,在矿体尤其是C矿体边缘附近有棱角状和圆形的应时砂岩和角砾状应时砂岩散布。本次采集的样品由我们实验室对Starr先生和王茂谦先生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所示,以显示其中的一种成分:
崔克新地质文集
矿体A的平均含铁量为67.07%,不溶物(大部分为二氧化硅)为5.55%。十三个分析中只有两个(来自矿体最西端的样品)的铁含量低于60%,不溶物含量高于65,438+00%。B矿体平均含铁69.59%,平均不溶物含量3.64%。七次分析中,铁含量最低为67.15%,不溶物含量最高为9.50%。这个样品是从矿体边缘采集的。除应时角砾岩外,矿体C中铁含量最高为63.50%,平均为60.26%,不溶物含量最低为5.00%,平均为6.74%。因此,基于上述比较,B矿体的成分最好,其次是A矿体和c矿体。该地区铁矿石的平均含铁量应远高于65%,平均不溶物不应超过5%,成分良好。根据常隆庆的报告,该矿体(一个矿体?b矿体?)中部平均含铁量65.85%,二氧化硅含量4.90%,磷含量0.05%,仅有微量硫。前两个数字和这个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矿里的磷和硫的含量也可以看出来。
六、矿石量
铁矿露头不多,大部分是在前人开的坑里找到的。为了确定它们的分布和延伸,从而计算矿石量,员工们已经挖了12个探坑。其厚度变化很大,形状不规则(图1)。难以测量深度和上下变化;而同一个矿体的露头高差可达65米(一个矿体),体积相当巨大,可延伸至最低露头以下几十米甚至上百米,但其厚度可能是逐渐减小的,所以矿石量的估算就是基于这个原理。这次计算矿石量有三个标准:①比重4.2;(2)对三个矿体分别进行分段估算,然后综合总量;(3)矿石量分三次估算。第一个数字是各剖面最低露头水平线以上的量,为可靠储量;第二个数字是假定在最低露头以下30 (C矿体)或50 (A,B)米处的总储量,这是一个可能的储量;而第三个数字假定矿体深度为30 (C),比第二个数字高50甚至60米,长度相同,厚度减小。三个矿体的单个矿石量和共同矿石量如下表所示。至于估算所依据的材料数字,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就省略了。
崔克新地质文集
浮面矿石堆积层分布区呈长方形,长380m,宽140m,平均厚度1.5m,其中1/3为岩石碎块和粘土,比重4.2。铁矿石的总量是。
崔克新地质文集
那么整个地区的总可靠储量在两百万公吨以上,可能的总储量在五百万公吨以上,总储量在七百七十万公吨左右。
以上估计是基于地面观察和粗略勘探的结果,更精确的矿量计算只能在另一天钻探后开始。这方面的钻井方案在齐等人写的简报里已经看到了,这里不再赘述。
前人估算的储量远大于本次计算的储量,由于时间限制没有进行详细的调查;铁矿分布的地区被误认为是一个巨大的矿体。
矿业展望与发展
这个矿开采的很早,附近有很多坑。在调查期间,邓秀廷司令夫人派了两个工人在一个矿体的中段中间挖掘,每天用马运送大约1000到2000公斤矿石到泸沽华兴铁厂冶炼。建厂不久就有冶炼炉,每天产铁700斤到1000斤。
这个地区的铁矿石成分相当好,可能储量超过500万公吨,约合770万公吨。在我国这个铁矿贫乏的国家,一直被称为大矿。位于交通大道旁,矿体上部可露天挖掘,便于开采、运输和销售。但炼铁首先是焦炭,南北数百里内没有可开采的炼焦烟煤,所以这个矿的大开发可能要在铁路线建成后进行。为了缓解国难时期的铁荒,也可以先做小规模开采,在泸沽设置几个改良的小炼铁炉,增加铁产量。可惜附近森林稀少,木炭供应问题可能无法圆满解决。
铭牌4的图示
图一。庙湾西北800米处的自然剖面显示粗粒花岗岩与流纹岩的接触。Rh。经历动力变质作用的流纹岩形成层状包裹体,部分被花岗岩浆推覆;粗粒花岗岩,具流层结构。
图二。热液蚀变大理石,放大24倍。一种骨料(M-M ),含有磁铁矿、白云母和菱形方解石,局部晶体形式的方解石和黄褐色无定形铁。b含磁铁矿(M)和红柱石(S和方解石的集合体,方解石旁有黄褐色无定形铁,或有结晶边)。
图3。矿体中部的大明草剖面,显示铁矿风化及其节理。1.固体矿石轻微风化并具有节理表面;2.节理较多的风化矿石轻微移动;3.压碎铁矿石;4.地表覆盖层含有大量铁矿石碎片。
板块1
板块2
板块3
第四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