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的由来和历史?
明朝初年(65438+6世纪初),因官场失意而回乡的钦差大臣王将大洪寺的遗址作为花园,命名为“拙政园”,意为“灌溉花园,供早晚食用”......这也是我拙政园的政策”。
太平天国杰出将领李秀成与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拙政园有着不解之缘。清朝咸丰十年,李秀成率军攻占苏州后,建立了苏福省。据《密录集》记载:“复宅东延潘,西延王,合为一宫”。
据说李秀成在忠义王宓时,喜欢在后花园干活,看山楼。这栋楼依山傍水而建,楼上楼下互不相通,比较安全。歇业的时候,他可以向窗外远眺,远眺西部群山,近观花园全景。
同治二年(1863),李鸿章占领苏州后,以中王府为其在江苏的总督行苑,藩司也在其中任职。善邮局付了三千两银子给原主人吴,把园子还了公,西边姓王的房子仍归王。当时政府还在公园里附设了一个医疗局,可以行医,涂药。
扩展数据:
花园特色:
1,擅长水
拙政园利用园内积水较多的优势,疏通成池;看起来像一个湖,形成了摇曳的个性和特点。拙政园中间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一切亭台楼阁皆以水为基”,在大面积水面的园林空间中营造出欢快的氛围,基本保持了明代“赤光林茂”的特色。
2.庭院错落有致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身,清末发生巨大变化。首先表现在亭台楼阁、游廊画船等园林建筑明显增多。中部建筑密度达到16.3%。其次,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化曲折。例如,从文徵明拙政园的地图上可以看出,这里只有一个临水的小亭子。
百度百科-拙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