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学习中国历史?

如何正确学习中国历史?1.首先,掌握一些系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理论非常重要。如果只是凭兴趣“跟着感觉走”,多看些书,多看《百家讲坛》的历史讲座,未必能真正了解历史,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那么,如何掌握基本的系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理论呢?可以根据自己现有的基础,选择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方面的权威著作。为什么要先看权威通史著作?因为它的作者治学严谨,他的书史料翔实,论证科学,会启发你如何正确地观察和分析问题,使你初步学会基本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再加上它们都是通史,让你的历史知识不是碎片化的,而是系统的,有规律的。一些新潮的年轻人会说,那些“公认的、权威的”历史著作是保守的,观点并不新颖。是这样,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才是最值得学习的。至于他们的观点和结论,不可能永远不变,否则历史不会发展,也不会是科学。

2.其次,为了放松心情,培养兴趣,可以在苦读历史名著的同时,读一些生动严肃的通俗历史作品。这些脍炙人口的历史著作必须得到认可和检验,比如当年吴晗编著的《历史丛书》,以及之后的《上下五千年》、《天下五千年》。初学者最好不要迷上一些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的历史书,比如充斥书店的大量“大帝”书籍。不要迷信外国历史学家的著作,即使质量好、权威,也往往是西方中心主义的,对东方包括中国的历史有偏见和成见,或者对中国的历史并不真正了解。当然,看看大家怎么看世界,怎么看中国也挺好的。我只是说:不要迷信,不要人云亦云。其实中国人写的书也是一样的。

3.尽量多看原版史料。比如你想学好中国古代史,没有接触过《史记》、《资治通鉴》这样的古代史名著,但是人们看完之后写的史书确实不够。当然,你不想把历史作为你的专业。多读书取决于你的时间和精力,但多读书可能是有益的,至少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会相信那些不负责任的故事。

4.把读历史和观察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结合起来。如果能从历史中找到根源,就能找到,这样学习起来会更踏实。

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史学界存在争议。改革开放前,中国史学界几乎一致肯定历代农民起义,认为每一次农民起义要么改变了封建王朝,要么调整了王朝的统治政策。总之,农民起义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历史学领域出现了新的趋势。认为农民起义最大的成就只是改朝换代,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且每一次之后,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都倒退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所以农民起义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史学界几乎没有人关注农民起义,对农民起义的研究也淡出了历史研究的视野。明代明月指出元末农民起义“虽然他们的起义形式并无新意,但并不妨碍他们在历史上的伟大和地位。在史书上,将永远记载:1351年,汉和率先举起反对元朝封建统治的旗帜。自古以来,建立一个王朝很难,而摧毁一个却容易得多。所谓墙被多人推倒,鼓被打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且通过详细描述朱元璋参加起义的心路历程,得出了以下结论:

“这是现实版的造反,也是封建时代贫苦农民的唯一选择。谁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谁想打架?当他们无法生存时,这些农民被迫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来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直至其灭亡。

这是他们的命运。

所以我觉得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确实值得肯定。他们可能没那么善良,他们可能有自己的打算,但是他们真的没有办法。"

笔者认为,明月通过对元末农民起义的分析得出的这一结论非常中肯,令人信服。诚然,由于中国农民的局限性,他们起义的目的只是为了有一个能改变当时生活困难的好皇帝。历史并没有赋予他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使命。至于每一次农民起义,都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伤害,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有压迫就必然有反抗。虽然很多都没用,但发泄愤怒和无奈的总是农民。

如果你没有学习中国历史的基础,你可以考虑从一本娱乐性的书开始,比如《中国图解史》。上下五千年很好理解,但里面有很多过时或不准确的史实和观点。明代的那些东西,都是很好的通俗史书。虽然文笔略显轻佻,但其创作手法颇为古风,是一种让历史鲜活起来的尝试。如果有兴趣更进一步,可以看看吕思勉、范文澜、白寿彝版的《中国通史》,但是由于政治环境的原因,有些历史观有点机械,而海外的傅乐成版《中国通史》没有这个问题,也可以参考一下。至于二十六史,暂时没必要强求,否则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如何重新学习中国和中国的历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历史,中国的历史,说它是全球历史也不为过。中国的成语故事可以包含整个世界的历史,还有更多,你可以不按照你喜欢的类型去学。中国的历史,比如三国时期,楚汉之争,各个朝代建立的过程,都很有意思。

如何正确学习高中历史?要把握四个要素,即时间、空间、史实、史学理论,学会用这四点概括历史事件。

学习高中历史,要有综合分析能力,注意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思考一个中国史的国际国内背景。

注意时间顺序,按年份列出重要的历史事件(史书后面有重大事件年表),写出它们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

你可以拿一个笔记本,用这种方式总结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然后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比如前面的史实对后面的史实的影响,一个地方的史实对另一个地方的史实的影响。

不要死记硬背,把历史知识变成孤立的知识点,而是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大脑中形成知识网络。

掌握做题时的技巧,在选择题中选择最佳选项。除了历史错误,还要注意所选选项不能被其他选项解释或包含。

平时练习的时候,每个选项都要看一看,把正确的观点记下来作为知识点。

平时不要靠排除法,当然,考试来了,多快。

材料题先看题目,再看有问题的材料,可以快速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提高做题效率。一般问题的答案在于材料,当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有逆向材料题可以让你反驳材料的内容。小心,这种题目抄零。

问答比较麻烦,需要有综合概括的能力。一般要注意一点:写点,标上序号,想出点来写。不要把回答当成作文,写一大段,容易造成误判。

可以说,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开始探索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不断学习、探索和总结历史规律。在漫长的探索旅途中,我们学会了各种生存技巧,对历史规律的不断认识,使我们在探索文明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在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的漫长时间里,我们一直在学习和总结,创造了许多学科,这些学科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我觉得相对于那些技术学科,人文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比技术学科更重要,更发人深省。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我们对历史规律有了更好的认识,也能给我们在为人处事上很大的借鉴。在此,我想谈谈我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感受和体会。

中国近代史,就其主流和实质而言,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辛探索的历史;特别是在中国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一个极其贫穷的旧中国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从1840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一部反动投降卖国的历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追求现代化的历史!鸦片战争前,中国和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清朝的封建统治日益腐朽,无力抵御外来侵略,为资本主义入侵提供了机会。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外国侵略军的战争屡战屡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践踏。可见,腐败、无能、软弱、闭门* * *是近代中国欺软怕硬的根源。这个屈辱的历史时刻警示着中国的每一个人,落后就要挨打,激励着中国的每一个人自强不息,维护民族尊严。

辛亥革命后,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特别是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由于中国工人阶级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和剥削,所以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特别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诞生后,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从那时起,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直到建立一个新的社会主义中国。历史证明,只有中国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1919到1949这三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由此,我认识到没有任何困难能打败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是最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从而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此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中国人民一直在探索中成长。虽然有许多错误,但我们可以及时纠正它们,并最终探索出一条属于中国人民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事实告诉我,成功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冷静分析各方面情况,大胆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学习中国近代史不仅使我们认识到居安思危的必要性,而且提高了我们的理论知识,使我们对自己的国家有了具体而系统的了解,从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何系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和世界的历史体系,最好是按照时间来。毕竟历史是随着时间发展的。首先熟悉历史年表,记住每年的事件,那么你的历史就会系统化。

然后分别研究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推荐你看一些通史类书籍,比如全球通史之类的。

如何研究中国的历史?先看一些有趣的历史书,再慢慢看正规的历史书,有机会可以看纪录片。但不建议看电视剧,因为现在的电视剧大多不符合史实。还有一颗学习历史时可以批判借鉴的心,让你慢慢爱上历史,也可以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