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简介
作者:郭沫若
1,屈原创作的背景。
屈原写于1942+十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加紧侵略中国,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蒋介石加紧反共,搞分裂,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941年。与此同时,在国民党控制区,人民和抗日进步人士遭到杀害。整个国民党区域成了一个令人窒息的铁罐。
面对黑暗的现实,中国所有的进步人士都感到愤怒。郭沫若以历史剧为矛,借古比今,创作了历史剧《屈原》,有意识地“复兴屈原时代的时代之怒”。并说:“我打算用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2.屈原的矛盾和主题。
《屈原》中的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在以屈原为代表的联合齐抗的爱国政治路线与以晋商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反动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这就是全剧意识形态冲突和冲突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形成反抗迫害和迫害的斗争,构成了贯穿全剧的行动线。
主题剧展开了这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殊死搏斗,彰显了古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高尚品质,使全剧充满了崇高的悲剧精神和磅礴的正气。它愤怒地揭露和鞭挞那些卖国求荣、愚昧无知、诬陷忠良的幽灵,高喊“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消灭、消灭、消灭一切沉睡在黑暗怀抱中的东西!”时代的最强音。
3.屈原形象的人格特征及其意义。
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崇高的爱国主义和无私的战斗精神是他的人格特征。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衷心希望楚国强大起来,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屈原的形象是一个伟大的爱国形象。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他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顽强的斗争意志,刚烈的气节和品格,浸透了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表现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恨情仇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4.浅析单鹃形象。
婵娟是屈原的侍女,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的女孩。她谦逊好学,深明大义。她热爱屈原,钦佩屈原的品德,遵从屈原的教诲做人,“光明正大地活着,光明正大地死去”,具有不畏权贵,敢于斗争的精神。
单鹃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人物。作者把她塑造成“诗歌的灵魂”、“光明的使者”、“道德美的象征”。她是“屈原辞赋的象征”。她不屈的权力和财富,她雷霆万钧的斗志和爱国情怀,就像屈原一样。她的思想品德是对屈原精神的继承和激活。该剧的结尾象征着单鹃的精神在火的洗礼中获得了永生。
5.屈原的人物塑造特征。
屈原形象的塑造是屈原浪漫诗剧的特色之一。作为一部历史剧,人物塑造主要着眼于人物的精神品格,用郭沫若的话说就是“撞车求似”。作者不拘泥于人物的历史真实,而是抛弃了他们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将他们理想化。无意中追求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却放大了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使之非常强烈地凸显出来。在塑造屈原形象时,他大胆地强调了自己正直、恶恶、勇于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历史精神。赋予了他闪电的性格。单鹃形象是屈原形象的补充和对比,是一个高度理想化的形象。
作者在把被歌颂的理想人物推向顶峰的同时,也把他要谴责的小人贬到了深渊。郑袖的南方后形象几乎是古往今来所有这类坏女人的缩影,她像一条毒蛇一样恶毒。可见,屈原对人物的描写带有极其浓厚的色彩。作者敢于砍去所有的树枝和藤蔓,是为了突出人物的主要精神特征,不像现实主义那样注重细节的真实。
6.屈原情节结构的特点。
屈原的情节结构是屈原浪漫诗剧的第二个特点。该剧情节简单,结构集中。作者抛开屈原一生的各种复杂经历,抓住以南侯为首的投降派对屈原的迫害和反迫害斗争的事件,在一天之内完成了对屈原一生的质量描述,悬念多,跌宕起伏,浓缩性强。在一定的时间内,情节简单,可以给作者刻画人物、表露内心、表达感情留下更多的“空隙”。这是诗剧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7.屈原戏剧语言的特点。
屈原的戏剧语言是屈原浪漫诗剧的第三个特征。按照诗剧的要求,屈原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诗的节奏、诗的韵味。剧中不时穿插歌词和民谣,烘托气氛,烘托人物。剧本介绍了屈原的许多诗歌,如《橘颂》、《九歌》等。,并以《橘颂》贯穿全剧。《雷电颂》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诗,气势磅礴,是诗的精华。剧中的抒情语言注重与舞台环境的结合。赞美橘子园里的柑橘;在东皇太乙殿呼风唤雨,电闪雷鸣,叱咤大地的木梗,使全剧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诗意氛围和意境。剧中的语言多为诗意的口语和韵律的散文。《屈原》是一部接近诗剧的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