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设计史

包装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古人仅仅依靠双手或简单的工具来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他们对自然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或许是受到自然事物的启发,逐渐学会了用植物藤蔓来捆绑物品(主要是食物),也学会了用植物的叶子、果壳、动物的皮等等来盛放和转移所获得的东西。严格来说,这些虽然不能算是真正的包装,但从唯物主义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是最原始的包装。自包装产生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包装的功能不断扩展,从最初的捆扎、包裹、包扎、包扎,到方便商品的存放和保护,再到美化商品、促进销售的功能。需要强调的是,包装上述功能的拓展与社会发展和物质产品的增加,以及材料的发现和利用、技术的发明和改进密切相关。前者是社会需求的表达,成为包装功能拓展的源动力,后者成为包装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首先,科技进步对包装材料的促进作用是任何创造性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没有物质,任何创造活动都不可能实现,物质是创造活动的基础。技术是创造活动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创造行为实现的保证。纵观中国古代包装的发展,不难发现,科技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古代包装的不断发展。在这里,我试着从陶瓷、青铜、金银、漆器、造纸、印刷等方面来说明。从考古发掘的史料来看,在陶器出现之前,人类的创造仅限于简单的生产工具,如木、骨、石器等,没有用于包装的器皿。当时自然物主要用于极其简单的包裹或包扎。随着原始人认知能力的提高、造型观念的增强和设计艺术能力的进步,古人创造性地将泥土转化为陶器,逐渐出现了壶、罐等具有保护、储藏、运输等功能的包装容器。不仅如此,在造型上,这些包装容器逐渐从单一变为多样,在功能上也变得实用和功能化。可以说这是古代包装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一脉相承、比陶器更高级的瓷器,自商代原始瓷器出现以来,以其质地细腻坚硬、致密性好、吸水性弱等良好的包装适应性,相继被用于包装。更重要的是,随着制瓷技术和工艺的提高,瓷器包装因其良好的表面装饰性能,成为古代包装中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门类之一。青铜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伟大发明,也是人类进入金属时代的标志。青铜是铜、锡和铅的合金。在物理性能上,与陶器相比,青铜熔点低,容易成型。硬度高,耐磨,耐腐蚀,不易破碎。这些特点不仅丰富了包装材料的选择,也极大地拓展了包装容器造型和装饰的设计空间。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青铜器,在进入阶级社会后,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主要器物。【1】在包装容器方面,青铜包装的实用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如密封性、稳定性、装饰性,其艺术性是以往包装无法比拟的。此外,在装饰方面,它们更富有强烈的灵性和意识形态,并将政治、思想和文化观念融入其中。于是,古代包装出现了集功能性和灵性于一体的人造物,极大地促进了古代包装的外在装饰和内在文化融入创作和创造的方式。

考古资料显示,我国商代就已出现贵金属金银制品,西汉开始出现金银物件,标志着中国古代造物技术进入更高阶段。就古代包装而言,稀有的金银为宫廷奢华风格的包装提供了物质可能性。此外,金银良好的延展性、金属光泽和日益精细化的加工工艺,使古代包装容器在造型和装饰上有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同时也使古代包装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和艺术化,其艺术价值是以往包装无法企及的。比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八重宝信,不仅制造工艺极其复杂,装饰工艺也是如此。[2]就技术的发明和改进而言,造纸术和印刷术对古代包装的发展极为重要,并起到了非常深远的推动作用。自从造纸术发明以来,并且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各种不同性质的纸张相继被发明出来,其中有一些被应用到包装上,比如防水纸、防蛀纸等。造纸对古代包装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极大地丰富了包装容器的造型形式。在古代,有些纸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耐折性,可以加工成不同形状的包装容器,如纸袋、纸箱等。陆羽的《茶经》中有关于纸袋的相关记载:“纸袋:用白藤纸缝制而成,用以贮存焙炒后的茶叶,以免其香气外泄。”;“热一旦储存在纸袋里,气的精华就散不掉,到最后就凉了。”【3】包也是包。据《新唐书》记载,唐代用纸板制作纸杯、纸箱等包装容器。其次,包装的范围广泛扩大,使包装趋于民俗化、生活化,拓展了包装的便利功能。据史料记载,古人常用纸质包装来储存和运输一些日常用品,如茶叶、药物、水果等。印刷术作为古代另一项重要的科技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包装的美化和推广功能,改善了包装的构成要素,使包装装潢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为包装服务,这在北宋以后尤为明显。如现在保存在历史博物馆的“刘氏商标”,刻有“济南功夫针店”的名称,中间有大白兔捣药的图案,图案的左右两侧标有“认门前大白兔为留念”,下面刻有说明商品质量的广告词和销售方法:“购上品钢筋,制精针为功夫,用之于民,不窃功。如果他们受欢迎,请给他们额外的救济。”整个版面图文并茂。大白兔相当于店铺的logo,文字宣传突出了针的质量和销售方式。二、传统经济结构与包装的关系自原始社会出现以来,包装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发展十分缓慢,没有质的飞跃。原因在于传统的经济结构。从夏朝建立起,中国就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制条件下的经济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奴隶主完全占有社会生产资料,从而迫使无数奴隶为他们从事生产,主要是提供各种奢侈品,满足奴隶主生产生活的需要。所以他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并不是针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这就使得产品交换的可能性非常小,换句话说,社会产品很难进入流通领域实现其价值。在奴隶制下,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遵循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产品的价值。[4]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严重阻碍了产品包装的发展。一方面,奴隶主完全占有社会生产资料,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不同消费群体的存在和市场交换规模的出现,从而制约了多样化包装样式的出现。另一方面,社会化生产不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基础,阻碍了社会市场的发展和形成,使产品难以进入流通领域,阻碍了包装功能的拓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革命性变革。从此到1840,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相结合,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随着封建社会的第三次社会分工,商业脱离了工业,形成了独立的产业。与奴隶社会相比,封建社会的商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压制下,商品经济并没有脱离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社会。虽然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一度发达,商业资本也变得十分活跃,商业一度繁荣,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如唐中后期方市场体系的崩溃,市场一度多元化、自由化。但是,由于商品生产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是商业把产品变成了商品,而不是商品用自己的运动形成了商业。[5]再者,广大下层民众的消费能力低下,市场需求十分有限,无法刺激商品生产的发展。以上两个方面使得经济运行链条中的生产和消费环节非常薄弱,极大地限制了产品的多元化生产和多元化市场的形成,从而间接阻碍了商品包装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