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德寿堂老字号的创立历史是怎样的?

德寿堂创始人,本名康伯清,本名银寿,本名旭东,1887,出生于北京广渠门外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境困难,康伯清十几岁就随父亲进城谋生,在西单佘范寺一家中药店当学徒。他聪明、勤奋、有心计。他一边努力学习制药技术,一边仔细琢磨各种药丸的配方,并熟记于心。此外,他还在刻苦研究各种中草药的性能和效用,专业知识越来越丰富。

几年后,精于制药技术、熟悉药材功效的康伯清离开了工作的药店,开始在家自制各种中药,如芪珍丹、黑虎丹、眼贴、万英锭、小膏药等。

那时候他白天制毒,晚上背着包在街上走来走去。康伯清明白,自己自制的药很难和大城市大药店的药竞争,但因为这些药确实有疗效,所以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有着广阔的市场。于是,他经常去远近的乡镇为农村村民服务,有时还会到外地的小商贩那里卖药。这些做法受到缺医少药的农村居民的普遍欢迎。那时候农村生活差,人们饮食差,容易上火。康伯清制作的黑虎丸具有泻热、清肠胃的功效,对消食化滞非常有效,深受村民喜爱。他瞎做的另一种中药——芪珍丹,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急性发热、惊风、抽搐、便秘,往往有奇效,村民也很信任。

由于这些药物价格便宜,服用方便,疗效显著,很快就打开了市场,有了一些名气。康伯清信心满满,决心研发新药,走出一条自己独创的路。1921年,他用卖药积攒的资金在崇文门南门买了一套房产,自己开了德寿堂药店。康伯清聘请了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吴宏喜做药房的医生。在吴宏喜的协助下,成功研制出康氏秘制牛黄解毒丸、牛黄清心丸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良药。因为药丸是用蜂蜜调制,蜡皮密封,所以可以藏很久。

德寿堂生产销售牛黄解毒丸后,患者踊跃购买。由于药物疗效显著,患者相互介绍,牛黄解毒丸顿时名声大噪。

德寿堂创立的时候,只是一个经营丸、散、丸的小药店,租了四间房研磨。依靠畅销的牛黄解毒丸积累资金后,药店进入快速发展期。

1928年,康伯清在华师东街买了10多的房子,开了德寿堂东。原来开在南小石口的药店改成了总号。一般号延伸到铺面两边,* * *有20多家店铺。

德寿堂除了在北京销售的牛黄解毒丸等部分药品外,主要销往外地和广大农村。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设有代理机构,通过批发商将药品发往上海、天津、xi、广州、成都、长春、沈阳等大城市。由于需求量大,客户先汇款下单,德寿堂会发货。双方都很讲究信誉。10年间,德寿堂成为北京地区实力雄厚的著名药店。

康伯清主张创新进取,摒弃保守主义,善于汲取各家之长,开创自己的新路。他认为,人的一生都要进行发明和创新,所有成功的新药都是在古方的基础上,同时进行改进和完善。当时,德寿堂根据史静中药商会制定的1000多个配方,创新研发了200多种药丸,除了康氏秘制的牛黄解毒丸,还有牛黄清心丸、舒肝丸、化虫散、毛杰丸、西陵丸、小儿止咳丸等,也很受患者欢迎。

为了维护德寿堂的声誉,康伯清对药品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选料非常讲究。任何不合格的材料宁愿丢弃也不要使用。比如黄芩多选自热河承德,大黄购自西宁,雄黄多为苏雄黄,山药必须河南修枝。附在药丸上一起出售的药方,详细说明了什么病要溶解,什么病要咀嚼吞服,什么病要煎服,什么病要外敷患处等。,以使药物发挥最佳疗效,消除用药不当带来的副作用。

1937“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华北,交通闭塞,物价飞涨,德寿堂也遭受重创。药店原材料极度匮乏,药品产销量锐减。

直到1949北平解放,德寿堂的命运才出现转机。此后,德寿堂将牛黄解毒丸秘方上交国家,专配成药和汤剂,继续为解除人们的病痛贡献力量。